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9年越南电商领域哪些五大趋势会成为行业焦点

越南电商市场在2018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Statista的数据显示,全年增长了24.9%,到10月份,电商收入已经达到了22.69亿美元。这数字背后是6400万互联网用户中,5000万电商用户的庞大基础。互联网连接率66%,98%的网民都在网上买过东西,这片土壤,明摆着更适合电商的种子发芽。2019年,这片市场会往哪个方向走?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五个趋势已经悄悄冒出了头,像五根探路的竹竿,指向了未来的丛林。

多渠道销售:从“单打独斗”到“多点开花”

说到多渠道销售,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但真正把这件事玩明白的越南商家,在2018年才算真正发力了。Sapo的年度报告里有个扎眼的数据:97%的在线商店采用了多渠道零售模式, 其中超过54%的商家,手握5个以上的销售渠道。这可不是随便开个网店那么简单, 而是把线下门店、社交平台、电商平台、自有APP全打通,让消费者想买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你。

2019年越南电商五大预测
2019年越南电商五大预测

消费者为什么吃这一套?HBR的调查给了答案:4.6万名消费者里73%的人对多渠道体验给出了好评。说白了现在的人买东西,懒得只盯着一个地方。可能早上在Facebook刷到品牌直播,中午在公司用APP下单,晚上路过线下门店顺便取个货。渠道多了选择就多了体验自然就上去了。越南消费者对“便利”的执着,比想象中更强烈。

但多渠道销售真就全是好处?未必。有个做服装批发的胡志明商家私下抱怨过:“线上开3个店, 线下开2个专柜,库存同步得累死人,这边刚卖完,那边还显示有货,客户投诉到飞起。”54%的商家有5个渠道,背后是供应链、库存管理、客户服务的三重压力。中小商家如果只追求数量,不把每个渠道做透,再说说可能陷入“渠道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境地。2019年,多渠道销售会继续火,但能活下来的,肯定是那些把“多”变成“精”的玩家。

本土玩家的“逆袭战”:Tiki、 Sendo们的“土办法”

越南电商地图上,Shopee和Lazada这两个外资巨头,长期占据着C位。但2018年的数据, 让很多人倒吸一口凉气:iPrice Insights的报告显示,越南TOP5电商平台里Tiki和Sendo这两个本土玩家,硬是挤掉了两个外国对手,分列二、三位。更狠的是Tiki的流量在6个月内暴涨了80%,Sendo也跟着涨了55%。这哪是竞争,简直是“逆袭”现场。

本土玩家的底气在哪?不是钱——Shopee和Lazada烧钱补贴的狠劲儿,谁都知道。而是对本地消费者那点“小心思”的拿捏。Tiki的“TikiNOW”2小时送达, 听起来简单,背后是对胡志明市、河内这些核心城市交通的摸底,是对骑手路线的反复优化。Sendo主打“越南制造”, 专门找本地中小供应商合作,价格便宜,还支持货到付款,完美戳中下沉市场用户的痛点。这些外资平台学不会的“土办法”,成了本土玩家的护城河。

不过外资平台的“收缩”只是假象。2018年8月, Sendo刚拿到SBI控股的5100万美元融资,11月,Tiki又从VNG那里追加了1220亿越南盾。资本还在往本土玩家身上砸,说明这场仗远没打完。2019年, Tiki可能会继续发力生鲜配送,Sendo或许会往二三线城市下沉,而Shopee和Lazada,估计会拿出更狠的补贴策略。本土玩家和外资平台的这场较量,就像“土狼斗狮群”,靠的不是体型,是灵活和耐力。

社交电商:从“刷朋友圈”到“刷购物车”

越南人有多爱Facebook?2019年We Are Social的报告显示, 越南的社交媒体用户渗透率高达79%,平均每人每天花2小时45分钟刷社交平台。以前刷朋友圈是看八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刷购物车。Asia Plus的数据显示, 2018年通过Facebook的购买率达到了70%,比2017年涨了一大截。社交电商,已经不是“趋势”,而是“日常”了。

社交电商的魔力在哪?信任。越南消费者对陌生电商平台的戒心,比对熟人社交平台的戒心重多了。看到一个品牌在Facebook上发视频,主播现场试用,还能实时评论互动,下单的欲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个做美妆代购的河内姑娘, 靠每天在Facebook发开箱视频,半年粉丝就破了10万,月销售额稳定在2亿越南盾。这种“熟人经济”的变体,让社交电商的转化率比传统电商平台高出30%不止。

但社交电商的“草莽时代”快到头了。VECOM的Le Hai Binh早就提醒过:“社交电商的律法框架还没形成, 假货、售后纠纷一堆破事儿。”2019年, 政府可能会出台针对社交电商的监管政策,那些靠“刷单、刷好评”起号的小商家,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真正的赢家, 会是那些把社交平台当“内容渠道”,而不是“卖货渠道”的品牌——比如多教用户化妆技巧,少硬推产品,让信任慢慢积累,订单自然跟着来。

在线支付:从“现金为王”到“指尖转账”

越南消费者买东西,最爱用什么方式付钱?COD占了75%,在线支付只有25%。这个比例,放在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都算高的。但2019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被彻底 。Momo在2019年1月完成的C轮融资, 成了最大的信号弹——这是外国投资者对越南Fintech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金额没公开,但业内传是1亿美元。

电子钱包的爆发,不是偶然。Grab和Momo合作推“扫码付”, Viettel和ZaloPay联手搞“话费充话费送优惠券”,甚至连便利店都开始支持MoMo支付。国家银行也没闲着, 副行长Nguyen Kim Anh放话:2019年要推QR码统一标准,允许现金直接存电子钱包,城市公共服务费100%非现金支付。这些政策组合拳打下来COD的“霸主地位”还能稳多久?

不过COD的根深蒂固,不是主要原因是越南消费者守旧,而是对线上支付平安的担忧。2018年有个调查,68%的越南网民表示“怕银行卡信息被盗”,55%的人觉得“电子钱包不靠谱”。Momo们拼命推“指纹支付”“面容支付”,但银行系统的漏洞、钓鱼网站的猖獗,始终是悬在用户头顶的剑。2019年,在线支付能不能真正取代COD,不光要看技术,还得看能不能把“信任”这关过了。

当日配送:“快”成了“标配”,还是“奢侈品”?

Stuart Logistics在2018年做过一个调查:38%的越南客户希望在线商店能提供“更快”的配送方案, 72%的人表示“如果能当日送达,会买更多东西”。这数字像一剂强心针,让所有电商平台都开始疯抢“配送速度”这块金字招牌。

Tiki最先出招,2018年推出“TikiNOW”,承诺2小时内送达。胡志明市用户上午10点下单,下午12点就能收到手机。Lazada紧随其后搞“当日达”,Shopee推“4小时达”,Sendo甚至敢喊“3小时到家”。双十一期间,Tiki的TikiNOW订单上千单,说明“快”真的能刺激消费。但问题是“快”的成本有多高?一辆配送车的油费、骑手的工资、仓库的租金,再说说都得摊到商品价格里。消费者想要快,更想要便宜,这中间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

更现实的问题是农村地区怎么办?河内、胡志明市这些大城市,配送网络密密麻麻,但到了平阳、隆安这些省城,当日送达可能就是一句空话。2019年,当日配送会成为“城市特权”,还是能下沉到更多地方?答案可能在物流玩家的手里——GrabExpress、 Ahamove这些按需配送平台,正在往二三线城市扩张,但速度慢得像蜗牛。说到底,“快”是好东西,但别急着让所有地方都跟上,先让能快的地方快起来剩下的,慢慢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