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数字经济产业持续发展,难道少数青年卖家年入百万美元是偶然吗
河内税务局的纳税申报单:百万美元青年卖家的真实存在
河内Cau Giay区的税务办公室里两份纳税申报单格外扎眼。一份来自28岁的女性开发者, 她在2020年通过Google Play和App Store卖软件,收入3300亿越南盾,折合1435万美元,乖乖缴了234亿越南盾税款;另一份来自30岁的男性卖家,专攻全球软件市场,那年赚了2600亿越南盾,1132万美元,税款181亿越南盾。
他当时说这数字还会翻倍。现在看来这话没吹牛。

这不是故事,是税务局盖章的数据。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特例?但Cau Giay区税务局局长Le Quang Hung后来补充, 光他们区,就有65位线上卖家去年交了550亿越南盾税款,239万美元。更早之前, 2017年Facebook越南代表Huynh Kim Tuoc就透露,平台上有50位百万美元级卖家,大多才19、20岁。
从Flappy Bird到软件出口:越南青年的数字掘金史
说起越南数字经济的“爆款案例”,Nguyen Ha Dong的《Flappy Bird》绕不开。这游戏2013年上线,7个月安卓和iOS下载量5000万。别小看这简单的像素鸟, 它让Dong在2013年5月到2014年1月间,日均广告收入超10亿越南盾,5万美元,一年下来131万美元。这比现在很多跨境电商卖家赚得还多。
Dong的故事说明, 越南青年卖家的“掘金”不是从2020年才开始的,至少在移动互联网爆发初期,他们就嗅到了机会。游戏开发、工具类软件,这些轻资产、高溢价的品类,成了早期玩家的突破口。没有重工厂,不需要大团队,一个创意加点技术,就能在全球市场赚钱。这种模式,后来被更多年轻人复制,只是从游戏 到了电商、内容创作、软件服务更广阔的领域。
数字经济的土壤:6900万Facebook用户和12万YouTube创作者
为什么越南能冒出这么多青年百万卖家?先看用户基数。全球数据公司Statista的数据, 2020年中旬,越南Facebook用户6900万,占人口70%,全球第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潜在客户,每10个越南人里就有7个在Facebook上。再看YouTube, 越南信息和通讯部统计,12万注册创作者,1.5万个付费频道,350个粉丝破百万的频道。
这些用户不是“僵尸粉”,是真实的内容消费者和购买者。SocialBlade的测算更直接:截至2024年初,越南至少有5个创作者频道年收入破百万美元。用户多、平台活跃、内容消费意愿强,这土壤肥不肥?跨境卖家最懂“流量即金钱”,越南这波流量红利,被年轻人抓住了。他们不像传统企业那样依赖线下渠道,直接在社交媒体、应用商店里触达全球用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税收数据里的秘密:65位线上卖家缴税239万美元背后
Cau Giay区65位卖家交了239万美元税款, 按最低税率7%算,他们的总收入得有3400多万美元。平均每个卖家贡献52万美元。这数字可能让你惊讶:原来身边真有这么多“隐形富豪”。越南电子商务协会的会员直接说:“现在可能有几百位百万美元级个人卖家。”几百位?不是几十位。这说明线上销售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以及持续的市场需求。这239万美元税款,其实是越南数字经济“冰山露出的一角”,水面下还有更多没被统计到的中小卖家在赚钱。
偶然还是必然?拆解百万美元收入的底层逻辑
肯定会有人说:“风口上的猪都能飞,他们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这话没错,但不全对。风口确实重要,但能飞起来的猪,至少得选对风口,还得会扇翅膀。越南青年卖家的“必然”,藏在几个细节里。先看品类:那两位缴税百万的卖家,一个做软件,一个卖软件给全球客户。软件是什么?高复购、高溢价、低物流成本的数字产品。不像卖服装、3C,库存压力大、售后麻烦。
Facebook上的50位百万卖家,YouTube上的5个破百万频道,不可能都靠运气。
再看运营:他们不是简单地把东西挂网上就完事, 得懂Google Play的算法、App Store的推荐逻辑,得研究海外用户的需求。比如越南女性卖家开发的软件, 能一边适配安卓和iOS,说明技术能力过硬;男性卖家“向世界各地客户销售”,说明有跨境服务和本地化意识。这些都不是偶然能学会的,需要试错、学习和积累。
反驳“风口论”:为什么不是每个越南青年都能年入百万
既然土壤肥、 风口好,为什么越南没遍地都是百万富翁?主要原因是“风口”从来不是平均分配的。你打开Facebook,越南卖家成千上万,但真正年入百万的,凤毛麟角。VECOM的人说“市场机会多”,但没说“机会人人能抓住”。这里面的差距,在于“差异化”。同样是卖东西, 有人跟风做白牌手机,利润薄得像纸;有人做细分领域的垂直软件,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SaaS工具,客户愿意高价买单。
同样是做内容, 有人拍搞笑视频赚流量,有人做跨境电商测评,带负能赚佣金,有人做知识付费,教别人怎么卖软件,收入更稳定。2024年越南数字经济增长20%,但不是所有玩家都分到了这杯羹。那些赚不到钱的, 可能卡在选品、供应链、运营能力上,或者干脆是“伪勤奋”,看起来天天发帖,实则没抓住核心需求。百万美元收入从不是“躺赢”的后来啊,是精准判断+持续施行的后来啊。
政策红利与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双引擎
越南政府没闲着。通讯传媒部的报告,2024年数字经济占GDP18.3%,同比涨20%。东南亚地区数字经济总收入预计1000亿美元,越南是重要推手。为什么政府支持?主要原因是数字经济能解决就业、促进出口、推动产业升级。政策上,简化线上商家注册流程,降低小微企业税率,鼓励数字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上,越南的移动支付这几年爆发式增长,到2025年规模预计1万亿美元。
MoMo、 ZaloPay这些本土支付APP,让越南人习惯了扫码消费,跨境支付也越来越方便。物流呢?虽然不如中国发达,但河内、胡志明市的快递时效已经能做到次日达,偏远地区3天也到了。这些“软硬兼施”的支持,让卖家们少了后顾之忧。政策给方向,基建搭舞台,青年卖家才能在上面唱戏。没有这些,光靠年轻人“单打独斗”,很难形成产业规模。
从个体到生态:越南数字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
越南数字经济的格局,正在从“个体户狂欢”变成“生态化竞争”。早期是一个人卖软件, 一个人做游戏,现在是团队作战:有负责选品的,有跑流量的,有搞客户服务的,还有供应链支持的。VECOM提到“大数据经济”,说明数据开始发挥作用——通过分析用户行为,优化产品,精准营销。未来增长点在哪?数字金融服务, 比如给越南中小企业提供跨境贷款;工业互联网,帮助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有游戏出海,越南游戏开发者已经做出了《Garena Free Fire》这样的全球爆款,2024年越南网络媒体行业GMV预计60亿美元,增速东南亚最快,到2030年要冲到110亿美元。
但挑战也不少:物流成本还是偏高,高端人才短缺,部分领域政策法规不完善。这些“拦路虎”不解决,生态就难以真正成熟。对普通卖家 想抓住下一个红利,得盯着政策方向往里钻,比如政府现在扶持的数字出口企业,可能有税收优惠。
给跨境卖家的差异化建议:别只盯着“百万美元”的幻象
看到别人年入百万, 眼红很正常,但不能盲目跟风。越南市场的机会,早就不是“谁都能赚”的红海了。如果你是新手,别一上来就想着做爆品,先从细分领域切入。比如越南女性对美妆的需求很旺盛, 但国际大牌竞争激烈,不如试试本土小众品牌,或者针对越南气候定制的防晒产品。如果你有技术优势, 学学那两位软件卖家,做工具类APP,越南中小企业需要管理软件、记账工具,这些需求还没被完全满足。
越南数字经济还在涨,但赚钱的逻辑,早不是“躺赚”了是“精耕细作”。
内容创作者也别光盯着流量变现, 越南的粉丝粘性其实很高,像YouTube上粉丝破百万的350个频道,很多是做生活技巧、本地文化的,积累了信任后再带货,转化率比硬广高得多。再说说记住税务合规。Cau Giay区的卖家能赚百万美元,敢报税,说明账目经得起查。跨境生意最怕“灰色操作”,越南税务系统越来越完善,别因小失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