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Prime会员早享日,究竟是谁在狂出千单
48小时狂欢落幕, 亚马逊早享日上演冰火两重天
10月12号凌晨,亚马逊首届Prime会员早享日的倒计时归零。卖家运营群里消息刷屏的速度,比平时Prime Day秒杀结束前还猛呃。有人甩出后台截图配文“累成狗, 但值了”,一天1300单的数字让群里的同行集体沉默;有人发了个苦涩的表情包“广告费涨了三成,单量多了五个,这买卖做的,不如不搞”。同样的48小时同样的亚马逊平台,有人笑开了花,有人愁白了头。这场被卖家戏称为“Prime Day 2.0”的秋季大促,到底藏着什么秘密?狂出千单的“天选卖家”,到底做对了什么?
千单卖家的“侥幸”与“必然”
“没报秒杀, 没砸LD,就挂了个会员专享折扣,后来啊单量直接翻三倍。”这是某家居类目卖家老林在早享日结束后的原话。他的店铺平时日均单量400出头,这两天直接冲到1200。更让他意外的是虽然折扣给到了8折,但主要原因是物流成本分摊下来整体利润反而比平时高了12%。老林的案例不是个例。知无不言社区的热门话题里 有3C卖家晒出数据:10月11日当天广告花费增加45%,但订单量暴涨280%,ACOS反而从38%降到了32%。“这波属于‘躺赢’,”老林“选品选对了平台流量给得足,广告稍微推一把,就成了。”

但真的是“躺赢”吗?翻看他的运营记录, 早在9月初就开始优化Listing关键词,把“early access sale”“fall deals”这类长尾词埋进了标题和五点;提前两周把广告自动竞价调高20%,一边开了3个精准匹配的 campaign;甚至给老客户发了站内信,提醒他们“早享日专属折扣提前锁定”。这些动作,看起来不起眼,却让他在大促前就卡住了搜索流量的入口。“很多人觉得大促就是临时抱佛脚,其实从选品备货开始,每一步都在为爆单铺路。”老林说。
另一个爆单案例来自宠物用品卖家小周。她的店铺平时主打中高端宠物零食,客单价60美元左右。早享日期间,她没降价,反而把“Prime专享赠品”从1个增加到3个,还捆绑了热销款宠物玩具。后来啊两天订单量破8000,GMV接近50万美元。“现在买家不傻,单纯打折没用,得让他们觉得‘占便宜’。”小周发现,她的爆单高峰出现在每天的10点到12点、19点到21点,正好是北美用户的午休和下班时间。她提前把库存调到了FBA中心, 确保48小时内能送达,Prime用户的“加购-下单”转化率比平时高了40%。“这些细节,拼的就是对用户的理解。”
“爆了个寂寞”的卖家,到底输在哪?
“广告跑疯了点击量是平时的5倍,转化率却只有0.8%,还不如平时。”这是服装类目卖家陈姐的吐槽。她的店铺报了LD秒杀,折扣力度给到了5折,后来啊两天订单量加起来还没平时一天多。更让她郁闷的是竞争对手没报任何活动,单量却翻了倍。“这亚马逊的流量,到底是怎么分的?”陈姐的疑问,道出了不少卖家的心声。
问题可能出在“跟风”上。陈姐的店铺主营基础款T恤,平时靠价格优势走量。早享日为了“冲量”, 她把价格压到了成本线以下后来啊吸引了大量“羊毛党”,这些用户拍完就申请退货,导致店铺的退货率飙到15%,直接影响了Listing权重。“大促不是清库存的‘垃圾桶’,除非你能做到‘低价高质’,否则就是在给平台做贡献。”有多年大促经验的卖家老张分析,像陈姐这类同质化严重的类目,价格战只会让大家都没得赚。“你降5折,竞争对手降6折,再说说买家比完价,发现还不如等黑五,两头不讨好。”
另一个被忽视的“坑”是宣传。有卖家证实让美国朋友帮忙测评时对方居然不知道“早享日”这回事。“亚马逊只通知了卖家,没告诉买家,这操作太迷了。”某卖家在客户经理处得到的回复是“宣传力度有限,主要靠老用户复购”。但问题是大部分中小卖家哪来那么多老用户?twitter和fb上, 亚马逊的广告视频被吐槽“太尬”,一群人抱着快递箱唱跳,根本没传达出“早享日有优惠”的信息。“买家都不知道你在搞活动,怎么下单?”做玩具的卖家小李说 他的店铺平时靠自然流量能出50单/天早享日期间,流量不增反降,再说说靠站内广告才勉强保住30单的日均量。
平台的小心思:早享日到底是“谁”的狂欢?
“从2015年开始做亚马逊大促, 我就发现一个规律:PD也好,早享日也罢,本质上是亚马逊在帮平台拉新会员,顺便让卖家‘出血’。”资深跨境运营王哥一针见血。他提到, 亚马逊全球开店的数据显示,早享日期间,Prime会员新增订阅量比平时高了22%,但卖家的GMV增幅只有15%。“平台要的是‘会员数’,卖家的销量只是‘附加品’。”
这个说法或许有道理。Numerator的数据显示, 首届早享日的平均订单规模为46.68美元,低于2022年Prime Day的60.29美元;商品平均单价30.06美元,也比平时低了18%。这说明什么?买家为了“凑满减”“薅羊毛”,买了更多低价商品,但单次消费意愿其实在下降。“平台用‘大促’的名义,把买家吸引进来让他们开通会员,至于卖家能不能赚钱,那是接下来。”王哥说 他认识的一个大卖,早享日期间GMV冲了1000万美元,但扣除广告费、折扣、仓储费,净利润只有3%,“这哪是赚钱,分明是在给亚马逊打工”。
更扎心的是就算爆单了也不一定能拿到钱。有卖家爆料, 亚马逊早享日结束后大量订单出现“物流异常”,显示“已送达”但客户没收到,或者“发错货”,导致退款率和A-to-Z索赔率飙升。“正赶上Prime配送时效出问题,我这周光是处理纠纷就花了20小时。”做电子产品的卖家小刘说 他的店铺早享日出了800单,后来啊有120单出了物流问题,赔进去的钱比赚的还多。“这旺季还没到,先被亚马逊‘割了一茬’。”
数据不会说谎:早享日的真实销量,到底有多少?
亚马逊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全球购买了超1亿件商品,中小企业贡献了大部分。但卖家们的反馈却很割裂。有人晒出销量曲线图, 显示早享日的单量和平时的周末差不多;有人对比夏季Prime Day和秋季早享日的数据,发现后者只有前者的60%。“数据漂亮,但‘含金量’不高。”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张姐分析, 1亿件商品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低价杂货,比如9.9美元的袜子、19.9美元的手机壳,这些商品走的是“薄利多销”,对中小卖家来说根本没法竞争。
还有一个关键数据是“复购率”。Numerator的调查显示, 56%参与早享日的家庭下单2次以上,家庭平均支出约110.45美元,95%的人表示未来三个月会 在亚马逊购买假日商品。“这说明早享日确实起到了‘预热’作用,但‘预热’的是黑五网一,而不是卖家的旺季销量。”张姐说 她的店铺早享日销量涨了20%,但10月前两周的单量却比9月同期低了15%,“买家提前透支了消费需求,黑五网一怎么办?”
广告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早享日期间,亚马逊广告点击量同比增长35%,但转化率却下降了12%。这意味着什么?卖家们为了抢流量, 不断抬高广告竞价,后来啊大部分流量被“大卖”和“平台自营”截胡,中小卖家只能在“红海”里喝点汤。“广告费涨了单量没多多少,亚马逊的广告部门倒是赢麻了。”做3C的卖家老陈吐槽, 他的广告花费从平时的200美元/天涨到了500美元/天订单量只多了30单,“这单客 Acquisition Cost高得离谱”。
旺季在即,卖家到底该“跟大促”还是“等黑五”?
“秋季会员日别影响了黑五网一的秒杀价才是真的。”这是很多卖家的共识。做玩具的小李就没报早享日的秒杀, 他把折扣留到了11月,“黑五才是真正的‘战场’,早享日就是个‘开胃菜’。”他的策略是:早享日期间, 只做会员专享折扣,不降价,主要维护老客户;黑五再拿出“王炸”产品,配合LD秒杀,把流量拉满。
但也有人觉得“早享日不能错过”。老林就认为,提前一个月的大促,能让店铺积累“权重”,黑五时更容易拿到首页推荐。“亚马逊的算法喜欢‘稳定出单’的店铺,早享日把销量冲上去,黑五的流量自然会倾斜。”他的做法是:早享日测试新品的市场反应, 收集用户反馈,优化Listing;黑五再针对反馈好的产品加大折扣和广告投入。
其实不管跟不跟早享日核心问题还是“利润”。做家居用品的张姐说 她见过太多卖家为了冲单量,把价格降到“骨折”,后来啊旺季结束时仓库里堆满了卖不掉的库存,现金流断裂。“做亚马逊不是比谁卖得多,而是比谁赚得多。”她的建议是:大促前算清楚“盈亏平衡点”, 折扣力度控制在30%以内;广告投放要“精准”,别盲目开自动竞价;库存别备太多,旺季仓储费会吃掉所有利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