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届饮料开始贩卖情绪健康,解渴到解压

TikTok上的情绪饮料热潮:解渴之外的新需求

TT123发现, 在TikTok上关于#moodfood、#wellnessdrinks、#comfortfood、#electrolytedrink、#StressRelief等话题的曝光热度均超过百万。其中关于缓解疲劳、 改善情绪的风味能量饮料视频最为丰富,评论区里“喝完感觉焦虑少了一半”“这是我今年的续命水”之类的留言比比皆是。消费者不再满足于饮料仅仅是解渴的工具, 他们开始期待一杯饮品能带来的情绪价值——这届饮料,真的开始贩卖情绪健康了。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当加班文化、社交焦虑、信息过载成为现代生活的常态,人们越来越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低成本的情绪出口。食品饮料作为高频消费品,自然成了情绪调节的“便携解决方案”。Innova发布的《2025全球食品饮料十大趋势》中, “食慰心灵”赫然在列,全球36%的消费者将心理和情绪健康列为首要健康目标,这个数字在25-34岁人群中甚至超过40%。饮料行业正在经历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深层变革。

从解渴到解压,这届饮料开始贩卖“情绪健康”
从解渴到解压,这届饮料开始贩卖“情绪健康”

从功能到情感:饮料赛道的悄然转型

传统饮料赛道早就卷成了红海, 0糖0脂0卡的概念被用到发腻,果味、气泡、茶底的创新也越来越难让消费者惊艳。直到有人发现:与其在“好喝”上内卷,不如在“有用”上破局。于是 能“提神醒脑”的能量饮料、能“舒缓焦虑”的功能性饮品、能“助眠放松”的晚安水开始批量出现,它们不再纠结于口感是否惊艳,而是直击消费者“我此刻需要什么”的痛点。

这种转型背后是消费者对“健康”定义的升级。过去健康可能意味着低热量、无添加,现在则延伸到了心理健康、情绪稳定。Ipsos的调查数据显示, 89%的消费者认为食品饮料中“加入功能性健康成分”会提高购买意向,这个数字比三年前提升了17个百分点。当饮料开始承担“情绪调节器”的角色,整个行业的创新逻辑都被重构了。

美国市场:功能性饮料的“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市场体量还是消费成熟度,美国都是功能性饮料的必争之地。Circana的调研数据显示, 到2025年,补水、功能性和无酒精饮料将继续保持增长,美国功能性饮料市场以12%的份额领跑全球。更需要留意的是北美和亚洲占据了全球能量饮料销售的2/3,其中美国独占39%的份额。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不仅愿意为功能性买单,还乐于尝试新品类——前提是你能解决他们的真实问题。

2024年12月, 一款多口味能量饮料粉在TikTok美区食品饮料热销榜中杀到第一,12月23日至29日这周,它卖出了2.17万单,12月28日当天更是冲出9826单的惊人成绩。这款产品12月初刚上架,30天销售额就达到40万美元,美区销量榜稳居前五。它的成功不是偶然——3美元一包的亲民价格, 40多种水果混合口味,200毫克咖啡因的能量加持,加上“无糖、无麸质、0卡”的健康标签,精准切中了年轻人“既要提神又要无负担”的需求。

能量饮料粉的逆袭:3美元单包的日销神话

这款来自Caffeine, Candles & Chaos店铺的能量饮料粉,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了“咖啡替”的缺口。美国有近一半的人每天喝咖啡,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指出过量咖啡因的潜在风险,焦虑、失眠、心悸成了咖啡爱好者的通病。于是既能提供能量又不含过量咖啡因、甚至添加了情绪调节成分的饮料粉,成了消费者的新宠。

更需要留意的是它的流量密码:商品卡贡献了48%的成交额, 达人带货占42%,这意味着它几乎完全依赖自然流量和口碑传播。在TikTok上, 大量用户分享“早上冲一包,一上午不困”“加班时来一杯,焦虑感减轻”的真实体验,这种用户生成内容比硬广更有说服力。40种口味的选择权,也让消费者觉得“喝出专属感”,这种参与感正是年轻一代追求的。

中高端玩家的“情绪密码”:Supercalm的千万美元生意

如果说3美元的能量饮料粉是大众市场的胜利,那么Nello品牌的Supercalm系列则证明了情绪健康饮品的高端化潜力。这款主打“改善睡眠、 缓解焦虑”的饮料冲剂,在TikTok和亚马逊上都成了明星产品,截至目前已卖出39.27万件,年入千万美元。它的售价高达39.95美元,却依然供不应求——消费者愿意为“情绪解决方案”付费。

Supercalm的成分表就是一份“情绪安抚清单”:南非醉茄、 L-茶氨酸、甘氨酸镁、维生素D3。每种成分都有明确的科研背书,品牌甚至标注了有机认证和临床测试数据。这种“专业感”让消费者觉得“这不是智商税”,而是真正有效的情绪管理工具。在快节奏的美国社会,能睡个好觉、少点焦虑,对很多人来说值这个价。

中式养生饮料出海:被忽视的蓝海?

当能量饮料、情绪舒缓饮品在美国市场打得火热时另一波“东方神秘力量”正在悄悄崛起。红豆薏米水、 桂圆水、陈皮水、红枣枸杞水……这些在国内司空见惯的中式养生水,正在TikTok上被年轻消费者追捧。一位美妆博主分享“喝了一周桂圆水, 经期情绪稳定多了”的视频,获得了120万次播放,评论区里“求链接”“哪里能买到”的询问不断。

这些中式养生饮料的出海逻辑很清晰:西方消费者对“天然植物成分”的信任度越来越高,而中式养生恰好提供了“药食同源”的独特价值主张。比如陈皮水被宣传为“天然情绪稳定剂”, 红枣枸杞水主打“补气血、抗疲劳”,这些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有据可循,又能和现代人对“自然疗法”的追求形成共鸣。国内有条件的商家完全可以借这股东风, 把中式养生饮料做成差异化出海的突破口——不过要注意,海外市场的口味接受度可能和国内不同,比如过甜的中式饮品需要调整糖度,成分也要符合当地法规。

消费者在焦虑什么?饮料里的“情绪解药”

情绪健康饮品的走红,本质上是消费者焦虑的投射。现代人的焦虑五花八门: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疲惫感, 社交压力引发的紧张情绪,信息过载带来的注意力涣散,甚至气候干燥、睡眠不足等生理问题,都可能成为情绪波动的导火索。而饮料,恰好成了这些焦虑的“即时解药”。

咖啡替的崛起:健康焦虑下的饮品选择

咖啡曾是提神醒脑的首选,但健康焦虑让很多人开始寻找替代品。2022年,美国新兴品牌Prime推出的Prime Hydration就是个典型案例。这款添加了10%椰子汁、 BCAAs、B族维生素和电解质的能量饮料,上市后就频繁售罄,亚马逊价格一度被炒到原价的3倍。它的成功在于解决了咖啡的“痛点”:不含过量咖啡因, 不会心悸失眠,还能补充运动后流失的电解质,成了青少年群体的社交货币和能量补给站。

除了Prime, 还有品牌推出“蘑菇能量饮料”,添加猴头菇、灵芝等适应原性草药,声称能“增强抗压能力”;或者“舒缓气泡水”,添加洋甘菊、西番莲等草本成分,主打“焦虑时刻喝一口”。这些产品抓住了消费者“既要又要”的心理:不要咖啡的副作用, 还要咖啡的效果;不要药物的依赖性,还要情绪的改善。

电解质水与益生菌:肠胃与情绪的双重安抚

情绪健康从来不只是心理层面的问题,肠道健康和情绪的关联越来越被科学证实。于是添加益生菌的“情绪酸奶饮”、富含电解质的“舒缓电解质水”开始流行。秋冬季干燥气候导致的脱水问题, 让电解质水成了家庭常备品;而现代人饮食不规律、压力大引发的肠胃不适,又让益生菌饮品成了“情绪安抚剂”。

比如Melting Forest品牌的草莓薰衣草味气泡饮料, 主打“舒压”,添加了有机猴头菇和灵芝,还含有镁和维生素B6——镁被称为“天然镇静剂”,维生素B6则参与血清素合成。这种“肠胃调理+情绪调节”的双重逻辑,让产品在健康意识强的消费者中口碑爆棚。

出海不易:文化差异与本土化生存法则

虽然功能性饮料市场前景广阔,但国内卖家出海并非坦途。文化差异、消费习惯、律法法规,每一步都是坑。比如中式养生饮料在美国市场, 可能需要先教育消费者“什么是药食同源”,否则再好的成分也可能被当成“奇怪的中药”;再比如情绪健康饮品的宣传,不能像国内那样随意说“治疗焦虑”“改善睡眠”,在美国可能违反FDA对功能性食品的宣称规定,只能用“支持情绪健康”“促进放松”等谨慎表述。

竞争也是残酷的。美国市场早已被怪兽、红牛等头部品牌占据,新兴品牌想突围,必须找到差异化切口。Caffeine, Candles & Chaos的成功在于“高性价比+海量口味”, Supercalm则靠“专业成分+高端定位”,Prime Hydration抓住了“青少年社交+运动补水”。国内卖家出海前,必须想清楚: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为什么选你而不选现有品牌?本土化不只是翻译包装,更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

未来已来:情绪健康饮品的下一个风口

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 全球功能性饮料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将达到129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8.94%。情绪健康饮品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增速可能远超平均水平。当饮料从“解渴”进化到“解压”,从“好喝”升级到“有用”,整个行业的想象空间被彻底打开了。

未来的创新方向可能更细分:针对职场人的“专注力饮料”, 添加L-茶氨酸和磷脂酰丝氨酸;针对女性的“经期舒缓饮”,结合生姜、红枣等传统成分;针对老年人的“情绪平衡水”,侧重GABA等神经递质调节成分。甚至可能出现“定制化情绪饮料”——根据用户当天的情绪状态推荐不同配方,这需要结合大数据和个性化营养学。

对跨境商家现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成分、功效、口碑缺一不可。谁能真正理解用户的情绪痛点,用科学背书和真诚体验打动他们,谁就能在这场“情绪贩卖”大战中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