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一年进账15亿,这难道不是又一即将上市的大卖吗

15亿营收的厨具大卖,卡罗特凭什么冲击IPO?

最近跨境电商圈里有个名字刷屏了——卡罗特。这家藏在浙江的企业,2023年营收突然冲到15.83亿,净利润2.37亿,增长曲线陡得像坐了火箭。更劲爆的是今年3月它悄摸递了港交所招股书,要当“厨具出海第一股”。消息一出,卖家群里炸开了锅:“这数据,不就是妥妥的上市苗子吗?”但也有人泼冷水:“15亿听着热闹,净利率才15%,卷成这样值吗?”

说到底, 卡罗特的故事像极了跨境电商的缩影——靠低价杀出重围,靠SKU堆出规模,却始终困在“卖货不卖品牌”的怪圈。它到底是下一个安克创新,还是昙花一现的“低价大卖”?今天咱们掰开揉碎了聊。

一年进账15亿,又一大卖要上市了!
一年进账15亿,又一大卖要上市了!

从代工厂到“亚马逊厨具霸主”,卡罗特踩中了哪些风口?

要理解卡罗特,得先回到2007年。那时候它还只是个给海外品牌代工的OEM厂,闷头生产锅碗瓢盆,赚点辛苦钱。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团队突然意识到,代工的命脉捏在别人手里得搞自有品牌。于是CAROTE横空出世,直扑亚马逊、沃尔玛这些海外大平台。

当时的厨具赛道,早被德国双立人、美国膳魔师这些百年老把持着,价格高高在上。卡罗特来了个“降维打击”:用国内成熟的供应链,把客单价压到100美元以下主打“平价好锅”。比如一口不粘锅,卖39.99美元,比同类进口款便宜一半,还送锅铲、隔热手套——买家能不香吗?

光便宜还不够,卡罗特玩起了“货海战术”。招股书显示, 2021年它才推520个SKU,2022年直接飙到1305个,2023年又新增1374个。从炒锅到汤锅,从硅胶铲到削皮器,恨不得把厨房用具全给你配齐。这种“海量铺货”的策略,让它在亚马逊搜索页的露出率暴增,用户想买便宜厨具,大概率能刷到CAROTE。

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 卡罗特在中国、美国、东南亚、日本的在线炊具行业都挤进了前五,亚马逊多个细分类目的Best Seller榜单被它霸屏。有卖家实测,它的热销链接月销量能到上万单,相当于每天卖出300多口锅——这换谁不得眼红?

低价卷到飞起, 卖家:跟卡罗特对标,不亏钱就不错了

卡罗特的崛起,直接把厨具赛道的卷度拉满。以前卖家们还能拼拼产品创新、服务体验,现在?拼价格就完事了。“朋友去年新品全对标卡罗特,想喝口汤,后来啊全线崩盘。”一位从业8年的厨具卖家吐槽, “我司以前还能和它掰掰手腕,去年开始老链接利润只剩5个点,现在转战宠物用品了。”

更离谱的是卡罗特的低价不是“降一次就完”,而是“永远不涨价”。有卖家发现,成本100美元的单品,卡罗特敢长期挂39.99美元还打10% off——这账怎么算?背后是国内供应链的极致压榨:浙江武义是全国最大的五金基地, 锅具代工厂扎堆,卡罗特作为大客户,能把钢材成本压到比同行低15%,包装费砍到3美元一个箱子。这种“成本碾压”,小卖家根本玩不起。

内卷的代价是什么?利润被削薄成纸片。招股书显示, 卡罗特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48.2%一路下滑到2023年的43.5%,净利率更是只有15%左右。对比同行,安克创新净利率常年维持在20%以上,卡罗特这哪是“大卖”,分明是“苦力卖”。

“可怕的不是竞品卷,是竞品永远不涨价的卷。”一位亚马逊运营的话,道出了无数卖家的无奈。卡罗特用低价撕开了市场口子,但也把整个赛道拖进了“越卖越便宜,越便宜越卖”的死循环。

八成营收靠海外卡罗特的“命门”在哪里?

翻开卡罗特的营收结构, 更让人捏把汗:2023年海外业务占比高达79.6%,其中美国市场就占了42.3%。这意味着什么?它的命脉捏在亚马逊手里捏在汇率波动里捏在贸易政策里。

2022年亚马逊封号潮时多少大卖一夜归零?卡罗特虽然没被封号,但也吃过亏。有内部人士透露,2023年Q2主要原因是亚马逊仓储费上涨,它的物流成本直接增加了1200万。更别说现在欧美通胀严重, 消费者开始捂紧钱包,100美元以下的厨具虽然便宜,但“非刚需”属性也暴露无遗——万一哪天大家不换锅了卡罗特的营收断崖式下跌怎么办?

比一比的话, 国内品牌美的、苏泊尔早就开始“两条腿走路”:国内卖小家电,海外卖高端厨具,抗风险能力强得多。卡罗特却一头扎进海外低价市场,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稍有个风吹草动,就可能翻船。

品牌力还是“纸老虎”?卡罗特离真正的“大卖”差多远?

卡罗特总说自己“品牌化”,但现实骨感得很。在亚马逊上搜索“kitchenware”, CAROTE的listing详情页,除了“discount”“sale”这些字眼,品牌故事几乎看不到。反观德国双立人,页面全是“百年工艺”“德国匠心”,溢价能卡到200美元以上——这就是品牌力的差距。

厨具属于低频消费,用户买一次用三五年,复购率极低。要想让用户记住你,靠的不是低价,是信任。卡罗特现在靠的是“便宜”吸引新客,但老客复购率不足20%,远低于行业平均35%的水平。说白了用户买的是便宜锅,不是CAROTE这个牌子。

更致命的是卡罗特的产品创新跟不上SKU扩张。1800个SKU里80%都是传统锅具,智能厨电、环保材质这些新品类占比不到10%。2023年它推了一款“智能控温煎锅”, 号称能精准控制火候,但实测发现传感器经常失灵,差评率高达15%——这哪是创新,分明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15亿营收的含金量:卡罗特能撑起IPO的估值吗?

资本市场最看重什么?不是营收规模,是增长潜力,是品牌壁垒,是盈利质量。卡罗特15亿的营收,有多少是“真金白银”?

先看增长。2021年到2023年, 营收从6.75亿涨到15.83亿,增速看似亮眼,但拆开看:2022年营收增长13.8%,2023年直接飙到106.3%——这哪是自然增长,分明是疫情后居家需求反弹的“红利期”。现在全球消费都在降级, 2024年Q1卡罗特的营收增速已经放缓到18%,这个趋势一旦持续,15亿的含金量就要打问号。

再看利润。净利率15%看着还行,但对比同行绿联科技、安克创新,还是差了档次。更关键的是 卡罗特的研发费用率只有1.2%,远低于行业平均3.5%——这哪是“科技大卖”,分明是“制造大卖”。

港股里早有先例。2022年另一家厨具大卖“某品牌”上市, 主要原因是依赖低价和海外市场,上市首日就破发,现在股价比发行价跌了40%。卡罗特要是顶着“低价依赖”“品牌薄弱”的标签上市,资本市场会买账吗?

从卡罗特身上,中小卖家能学到什么?

不管卡罗特再说说能不能成功, 它的故事给跨境电商从业者提了个醒:低价不是万能药,品牌才是护城河。

有卖家做得更聪明。深圳一家做烘焙工具的品牌, 不拼价格,专攻“新手妈妈”细分市场,推出“儿童平安烘焙套装”,带教程、围裙、模具,客单价89美元,复购率高达45%。虽然年营收只有2亿,但净利率稳定在25%,去年还拿到了红杉的投资——这才是“小而美”的典范。

卡罗特现在想冲IPO,补齐品牌短板是当务之急。与其继续卷SKU,不如拿出真金白银砸研发:搞点不粘涂层专利,开发点智能厨电,讲讲“中国制造”的故事。否则,15亿营收撑不起“大卖”的名头,更撑不起资本市场的期待。

跨境电商这行,从来不缺“一夜爆红”的神话,缺的是“基业长青”的智慧。卡罗特的故事,到底是励志剧本还是警示录?留给时间的答案,或许比IPO招股书更值得琢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