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款老干妈辣酱,为何凭借TikTok在海外市场大受欢迎

从厨房调料到全球网红:老干妈的TikTok逆袭之路

谁能想到, 一瓶放在中国家庭厨房角落的辣酱,有一天能靠短视频平台在海外火出圈?老干妈的故事,从来不只是“国民辣酱”那么简单。当它在TikTok上突然成为外国人口中的“神秘东方调料”,这背后的逻辑比“好吃”两个字复杂得多。有人说是运气,有人说是风口,但拆开来看,每一步都藏着跨境电商的实战密码。

当辣椒遇上算法:TikTok如何让辣酱“破圈”

TikTok的算法像个不知疲倦的猎手,总能精准揪出那些能让用户停下滑指的内容。老干妈的走红,不是品牌官方策划的后来啊,而是无数普通用户自发创作的“意外”。2022年, 一条“美国人第一次吃老干妈”的短视频突然爆火,视频里金发小哥对着辣酱配面包的表情,从“怀疑”到“震惊”再到“疯狂”,真实得让人忍俊不禁。这条视频没花一分钱推广,却让老干妈在TikTok上的搜索量单周暴涨300%。

第二个“老干妈”?这款中国辣酱利用TikTok远销海外!
第二个“老干妈”?这款中国辣酱利用TikTok远销海外!

算法喜欢什么?真实的情绪和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老干妈的“辣”对习惯了甜食的欧美消费者本身就是一种冲击。当外国网友发现这瓶辣酱能让白水煮鸡胸肉变得“像在吃大餐”, 能让超市买的普通薯条瞬间升级成“酒吧小食”,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美食体验,成了传播的最佳催化剂。更妙的是TikTok的“挑战赛”机制让内容发酵得更快。#LaoganmaChallenge 话题下 有人用它拌冰淇淋,有人滴在咖啡里甚至有人尝试“辣酱挑战”——直接吃一勺。这些看似“作死”的视频,反而让老干妈从“调料”变成了“社交货币”。

那些让人上头的“辣酱时刻”:海外消费者的真实反应

泰国博主Pim在2023年发布的“螺蛳粉配老干妈”视频,至今仍是东南亚地区播放量最高的美食内容之一。视频里她从皱眉到眯眼再到狂拍桌子的反应, 配上“这辣度像加了酸笋的咖喱鸡”的解说让无数外国网友直呼“想立刻下单”。这种“真实体验式”的内容,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数据显示,TikTok上带“真实试吃”标签的辣酱视频,转化率比纯展示类视频高出47%。

美国市场则上演了另一场“辣酱狂欢”。2022年,动画《瑞克和莫蒂》联动四川辣酱的复刻事件,让老干妈意外躺赢。当程序员威廉姆斯凭20年前记忆复刻出“疑似老干妈同款”并在社交媒体炫耀时 无数美国粉丝开始疯狂搜索“老干妈”,直接导致亚马逊美国站上老干妈的搜索量激增200%,价格被炒到原价10倍。这波“蹭热度”让老干妈尝到了IP联名的甜头, 也让品牌意识到:海外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故事”。

不只是“辣”:辣酱背后的文化密码

为什么老干妈能打败其他中国辣酱,成为海外“顶流”?答案藏在它无意中输出的文化里。不同于刻意强调“中国风”的品牌,老干妈的“土味”包装和直白的辣味,反而成了最真实的

更深层看,老干妈的走红契合了当下海外市场的“反精致化”趋势。经济下行期,年轻人对“复杂美食”失去兴趣,转而追求简单粗暴的快乐。一瓶辣酱解决所有寡淡餐食的问题,这种“懒人哲学”恰好戳中了痛点。2023年TikTok美食报告显示, “低成本美食改过”类内容的互动量同比增长58%,而老干妈正是这类内容里的“万能调料”。

老干妈 vs 新锐品牌:谁更懂海外玩家的“胃”?

提到中国辣酱出海,总绕不开Fly By Jing这个“后起之秀”。这个由成都姑娘高婧创立的品牌,靠着“川式辣酱+精致包装”在欧美高端超市站稳脚跟。对比老干妈的“大众路线”,Fly By Jing走的是“小而美”的差异化策略。它的TikTok账号粉丝虽只有2.16万, 但每条视频的播放量稳定在百万级,秘诀就在于“场景化内容”——拍辣酱配牛油果吐司,拍抹在烤鸡上的光泽,甚至拍“辣酱鸡尾酒”的调法。

但老干妈的优势在于“无意识本土化”。它从未刻意迎合海外市场,却意外符合了西方消费者对“正宗中餐”的想象。2023年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老干妈在欧美市场的复购率达到35%,远超新锐品牌的20%。这说明,靠“猎奇”吸引来的用户容易流失,而靠“味道”留住的用户才是真刚需。不过老干妈也面临挑战:年轻消费者更看重“健康”“低钠”,而老干妈的高钠标签成了部分人放弃的理由。如何在保留经典口味的一边,推出更符合健康趋势的子产品,是它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口味”:本土化不是妥协

辣酱出海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改配方=本土化”。其实吧,真正的本土化是“用当地语言讲辣酱故事”。老干妈在TikTok上很少打“中国出口”的标签, 而是突出“万能调料”的属性——在德国市场,它的视频配着香肠和啤酒;在墨西哥市场,搭配的是玉米片和鳄梨酱。这种“入乡随俗”的内容,让外国消费者觉得“这东西是为我准备的”。

数据证明,本地化内容的转化效果远超“纯中文输出”。2023年, 老干妈在法语区的TikTok账号发布“辣酱配法式鹅肝”视频后法国市场的销量单月增长12%。这背后是团队对当地饮食文化的深度研究:知道法国人喜欢“咸甜口”, 知德行国人钟爱“香肠文化”,知道东南亚消费者接受“发酵辣味”。本土化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把辣酱放进当地人的饮食框架里让他们觉得“这很熟悉,又很新奇”。

热度之后:辣酱出海的“持久战”怎么打?

所有依赖短视频爆红的品牌,都会面临“流量退潮”的焦虑。老干妈的TikTok热度能持续多久?关键在于能否把“路人粉”变成“铁杆粉”。2023年双11期间, 老干妈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45%,但复购率显示,只有30%的用户会连续购买3次以上。这说明,品牌需要构建“内容+产品+社区”的护城河,而不仅仅是靠视频引流。

成功的案例是“辣酱俱乐部”模式。英国消费者Lila在TikTok发起#MyLaoganmaCombo挑战, 邀请网友分享自己的辣酱创意吃法,每周评选最佳食谱,获胜者可获得限量版辣酱礼盒。这种UGC内容不仅维持了热度,还沉淀了用户粘性。数据显示,参与过挑战的用户,复购率提升了22%。这说明,让消费者从“观看者”变成“参与者”,才是品牌长红的秘诀。

数据不会说谎:辣酱出海的真实转化率

抛开那些“爆火”“天价”的噱头,辣酱出海的底层逻辑藏在数据里。2023年跨境电商行业报告显示, 通过TikTok引流的中国食品品牌,平均客单价比传统电商高18%,退货率低12%。这印证了“短视频种草+电商转化”模式的优越性——用户在视频里建立情感连接,下单时更少犹豫。

具体到老干妈,它在TikTok上的“种草-转化”链条尤其清晰。用户看到“辣酱拯救难吃外卖”的视频, 产生“我也能试试”的想法,点击主页链接直接跳转到亚马逊或独立站购买。2023年Q3, 老干妈通过TikTok带来的销售额占总海外营收的35%,其中18-35岁用户占比达68%。这群人是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也是消费决策的核心群体。抓住他们,就抓住了海外市场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