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北航学霸创立的百亿电动车品牌,年入143亿

两个北航学霸的“车库创业”:从平衡车到百亿帝国的逆袭

2012年的北京, 一个不足20平米的地下室里两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3D模型发呆。高寒和王野, 这两位北航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谁也没想到,他们手里那个被投资人吐槽“像玩具”的平衡车项目,会在十年后撬动一个143亿的商业帝国。九号公司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带着理工男的执拗——不玩概念,只做技术;不追风口,只啃硬骨头。

“蛇吞象”收购案:一场20岁创业公司的豪赌

2015年, 当九号公司还在为小米生态链的身份沾沾自喜时高寒在硅谷的一次行业会议上听到了一个消息:平衡车鼻祖Segway正面临资金链断裂,打算出售核心资产。这个消息让团队内部炸开了锅——一家年营收刚过亿的初创公司, 敢吞掉一个拥有40年历史、全球销售网络的行业巨头?连红杉资本的合伙人都在

两个北航学霸打造的百亿品牌,靠电动车年入143亿
两个北航学霸打造的百亿品牌,靠电动车年入143亿

400项专利换来的“入场券”

那场谈判持续了整整8个月。九号团队带着自研的电机控制算法和电池管理系统,硬是在技术评估环节让Segway的专利团队刮目相看。到头来 这场被媒体称为“蛇吞象”的收购以9150万美元完成,九号不仅拿到了Segway的400多项核心专利,还意外获得了其在欧美、日韩的2000多家线下门店渠道。2016年收购交割仪式上,Segway创始人 Dean Kamen 握着高寒的手说:“你们中国人比我们更懂怎么让这些‘铁疙瘩’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技术狂魔的“偏执”:把平衡车做到极致

“用户要的不是平衡车,是一种更聪明的移动方式。”这是王野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九号的产品实验室里 堆满了被拆解的竞品——从日本索尼的Hoverboard到美国Hovertrax,工程师们会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一个螺丝的间距,再用3D打印机制造出改进原型。这种偏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2016年推出的Ninebot ES系列滑板车, 重量比同类产品轻30%,续航却提升50%,上市三个月就在欧洲亚马逊卖断货。

从“通勤工具”到“生活场景”的破圈

九号的产品经理们有个习惯:每天花两小时刷海外社交媒体。他们发现,美国用户喜欢用滑板车接送孩子,欧洲青年则热衷于周末郊游,东南亚用户更看重雨天防滑性能。基于这些洞察, 九号开发出“一国一策”的产品线:针对北美推出载重150磅的Cargo版本,为欧洲设计可折叠上地铁的S-Plus,在东南亚上线加宽轮胎的Tropical Edition。2023年, 其电动滑板车以2.99亿美元销售额登顶全球销冠,市占率超过30%,连特斯拉的北美门店都开始把九号滑板车作为周边产品销售。

海外“本土化”战役:TikTok上的“草根逆袭”

“中国品牌出海最大的误区,就是总想着教育用户。”九号海外市场负责人李哲说。当同行还在投Facebook广告时他们悄悄把预算砸向了TikTok。团队发现, 欧美年轻人对“硬核测评”视频毫无抵抗力,于是策划了“极限挑战”系列:让滑板车从10米高的斜坡冲下来、载200斤的胖子过减速带、甚至用叉车碾压车身——这些看似“作死”的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500万,评论区里“Segway is a beast”的留言刷了屏。

账号矩阵:比用户更懂用户

九号在TikTok上搭建了堪称“教科书级”的账号矩阵:@segwayninebotrussia用俄语展示莫斯科地铁通勤场景, @segwaypowersports专注全地形车越野视频,甚至还有专门针对残障用户的@mobilityforall,讲述侏儒症患者Caden用平衡车上学的故事。这种“千人千面”的内容策略, 让九号在TikTok的互动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倍,2023年通过该平台带来的转化占比达28%。

数据说话:143亿营收背后的“增长密码”

2024年财报显示, 九号公司总营收141.96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贡献58.7亿元,毛利率高达35.8%,比传统电动车企业高出15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溢价和品牌溢价的双重支撑。在德国慕尼黑展会上,一位欧洲经销商曾问高寒:“为什么你们的滑板车比本地品牌贵20%还能卖爆?”高寒指着展台上的电机拆解模型说:“你看这个无刷电机, 我们用了2000小时老化测试,而行业标准是1000小时。”

机器人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当滑板车业务进入稳定期,九号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机器人赛道。2020年推出的Navimow割草机器人, 用激光雷达替代传统边界线,实现“无边界”自动作业,在欧洲庭院机器人市场迅速抢占了15%的份额。2023年,九号的服务类机器人进入日本养老院,能自主避障、陪老人散步,单台月服务费高达3000日元。机器人业务的营收占比已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4年的18%,成为新的现金牛。

争议与挑战:光环下的“隐忧”

“九号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它的危机随时可能出现。”行业分析师张明在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因为欧美本土品牌开始发力,电动滑板车的价格战愈演愈烈,2024年欧洲市场均价同比下降12%。更棘手的是专利纠纷, 美国竞争对手Hover-1在2023年起诉九号侵犯电池专利,虽然到头来和解,但暴露出海外市场的律法风险。高寒在内部信中坦言:“我们不能再靠‘性价比’打天下必须拿出像苹果那样的品牌溢价能力。”

“技术焦虑症”与“创新平衡术”

九号的研发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必须有30%的预算投入“未来技术”。目前, 他们正在测试固态电池、自平衡算法和车联网系统,但这些前沿技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2023年研发费用占比达8.2%,高于行业平均5%。如何在现有业务和未来技术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的难题。“就像骑平衡车, 速度太快容易摔,太慢又会倒,”王野在一次采访中比喻道,“关键是在动态中找到那个临界点。”

下一个十年: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进阶

在九号杭州总部的展厅里 有一面墙贴满了全球用户的照片:纽约华尔街的金融白领骑着滑板车赶地铁,东京主妇用割草机器人打理庭院,德国学生开着全地形车穿越森林……这些照片背后是中国品牌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蜕变。高寒曾说:“我们卖的不是交通工具,是一种更自由、更智能的生活方式。”这种理念的转变,或许才是九号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真正秘诀。

当被问及下一个目标时高寒指向墙上的世界地图:“你看,非洲和南美还是空白。”九号已经在巴西建立组装厂,计划明年推出适合热带气候的防水滑板车。这位曾经的北航学霸, 眼里闪烁着和创业时一样的光芒——那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永远在寻找下一个增长点的野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