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快时尚电商LYKE停业后,是投靠JollyChic还是另寻出路
LYKE停业:印尼快时尚电商的“昙花一现”还是必然结局?
谁也没想到,那个曾拿到400万美元融资的印尼快时尚新贵,两年后就悄无声息地退场了。2018年3月,LYKE突然宣布关闭App服务,大部分员工转投中国电商JollyChic。消息一出,行业哗然——这个拥有160万用户的平台,到底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它没能抓住浪潮,反而成了浪花下的泡沫?投靠JollyChic是唯一的出路吗?还是说从成立那天起,它就注定要走这条路?
从400万融资到集体“跳槽”:LYKE的生死6个月
2016年2月, LYKE在印尼上线,主打“一站式时尚购物”,让用户能在不同店铺间比价、收藏品牌,听着挺时髦。6个月后 App下载量破百万,8月就拿到德国Holtzbrinck Ventures和新加坡APACIG的400万美元A轮融资。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小子有戏——毕竟印尼电商增速全球数一数二,快时尚又是年轻人最爱剁手的品类。

好景不长。2018年初,LYCE突然宣布停业,理由是“还没从销售收入中实现运营”。CEO Bastian Purrer说银行转账费用太高了——这话说得有点轻描淡写,但细想又无奈。印尼人爱用银行转账,可电商平台的转账手续费像钝刀子割肉,一笔订单收个3%,百万用户就是百万刀的窟窿。更致命的是 LYKE的“一站式”听起来美好,实际没形成壁垒:用户在LYKE上逛完,转头就去Zara官网下单,平台却留不住用户,更赚不到差价。
停业消息一出,员工们没闲着。大部分营销运营团队去了JollyChic,开发团队留下过渡。有意思的是LYKE还特意让用户下载JollyChic——这哪是停业,分明是“打包出售”。160万用户、供应商资源、团队经验,全成了JollyChic的嫁妆。有人说这是“体面退场”,可谁都知道,在印尼电商这片红海里没烧出盈利模式的玩家,结局都差不多。
印尼电商“红海”:快时尚玩家的生存困境
增长数据背后的残酷现实:56.5亿到144.7亿, 蛋糕不好分
Statista的数据总让人热血沸腾:印尼B2C电商销售额从2016年的56.5亿美元,冲到2021年的144.7亿美元,五年翻倍多。可数据背后是无数玩家的尸骨。2016年, LYKE还在融资,Berrybenka、Sale Stock这些老牌平台已经开始裁员,Lolalola这样的小玩家直接关门。为啥?主要原因是市场太“卷”了——Lazada有阿里撑腰, MatahariMall背靠印尼财团,Zalora有Rocket Internet输血,新玩家想进来要么烧钱抢用户,要么找差异化赛道,可哪条路都不好走。
快时尚赛道尤其惨。Zara、 H&M这些国际品牌在线下有根基,线上随便卖卖就有人买单;本土玩家想学SheIn的“低价+社交媒体”,可SheIn有柔性供应链和全球网红资源,LYKE啥都没有,只能拼“一站式购物”,后来啊拼不过人家拼价格。更麻烦的是 印尼用户忠诚度低——今天在LYKE买件T恤,明天看到JollyChic折扣大,转头就卸载了你。160万用户看着多,可留存率低、复购率更低,不烧钱怎么活?
支付环节的“隐形杀手”:银行转账如何拖垮LYKE?
Bastian Purrer说“银行转账费用太高”,这话没骗人。印尼的支付生态一直很割裂:大城市的人用信用卡、 电子钱包,可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用户,还是习惯银行转账或现金支付。LYKE想覆盖全人群,只能把银行转账当主要支付方式,后来啊每笔订单都被银行抽走3%-5%的手续费。对比之下GoPay、DANA这些电子钱包,手续费才1%-2%,还能一键支付体验好。
更要命的是LYKE没解决支付信任问题。印尼用户对线上支付本来就小心翼翼, LYKE又没像JollyChic那样搞“先买后付”或者担保交易,用户自然更愿意选有品牌背的平台。2017年GoPay用户才2000万, 2023年已经突破5000万——要是LYKE早点押注电子钱包,或许能省下不少手续费。可惜啊,它总想着“大而全”,却没抓住支付这个小切口。
JollyChic的“橄榄枝”:是救命稻草还是新坑?
中东“黑马”入局:JollyChic凭什么接盘LYKE?
LYKE员工集体“跳槽”到JollyChic, 听起来像“抱大腿”,可JollyChic也不是吃素的。这家2011年在中东起家的平台,现在有2000万用户,覆盖中东80%地区,每年还保持3-5倍增长。2022年中东白五大促,JollyChic搞80%折扣,直接把官网流量干爆——这说明啥?说明人家有钱、有运营能力,还懂中东用户爱“占便宜”的心理。
2017年JollyChic杀进印尼,市场觉得它“来晚了”,可人家有备而来。LYKE的160万用户、对印尼时尚的理解、本地供应商资源,正好补上JollyChic的短板。LYKECEO说“营销运营团队加入JollyChic”, 其实就是把“用户获取经验”打包送过去——JollyChic不用自己摸索印尼用户喜欢啥,直接用LYKE的数据就能上手。这哪是接盘,分明是“精准并购”。
员工集体“投靠”:是整合还是消化不良?
LYKE员工转投JollyChic后开发团队留下过渡,营销运营团队直接入职。这操作看着挺和谐,可整合风险不小。LYKE团队习惯了“小而美”的打法,JollyChic却是“大而全”的巨头,文化冲突难免。2018年宝尊电商收购Gap中国业务后 就主要原因是团队磨合问题,半年内换了两个CEO——LYKE和JollyChic能避免这种坑吗?
更现实的问题是JollyChic消化LYKE团队能力几何?中东市场虽然增长快,但印尼才是它的“第二战场”。LYKE团队熟悉印尼用户, 可JollyChic总部在迪拜,决策链太长,万一印尼团队想搞个“斋月大促”,总部批下来都黄花菜凉了。2023年Hunter Boots寻求800万英镑资金, 就是主要原因是总部决策慢,错失了中国市场的增长机会——JollyChic可别重蹈覆辙。
另寻出路:LYKE的“假如”与东南亚电商的破局点
下沉市场与垂直品类:LYKE没抓住的救命稻草?
LYKE总想着“一站式覆盖所有用户”,后来啊哪个群体都没抓住。其实印尼下沉市场潜力巨大:二三线城市和农村人口占60%,可电商渗透率才15%。这些用户不追求国际大牌,就想买便宜、好看的本地设计。要是LYKE早点深耕“穆斯林时尚”——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 女性用户占比60%,专门做 hijab搭配、宽松服饰,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2022年印尼穆斯林时尚市场规模达28亿美元, 年增18%,比快时尚整体增速还高——LYKE要是能看到这个机会,说不定不用停业。
社交电商与内容种草:TikTok关店后的流量新战场
2023年TikTok Shop关闭印尼站, 好多卖家哭晕在厕所,可2022年东南亚TikTok Shop GMV还有44亿美元,说明社交电商流量是真的香。LYKE要是早点布局Instagram、 WhatsApp Business,让网红“种草”后再跳转App,转化率可能比纯购物高。比如某印尼本土美妆品牌, 通过Instagram Reels推广,转化率提升35%,复购率达40%——LYKE做时尚,完全可以复制这个模式,可惜它总想着“让用户主动来逛”,却没想过“主动找用户”。
东南亚电商启示录:从LYKE停业看中小玩家的生存法则
盈利优先:烧钱换用户的模式走到尽头?
LYKE的悲剧,本质是“烧钱换增长”的代价。160万用户听着多,可ARPU太低,根本覆盖不了获客成本。反观SheIn, 靠柔性供应链把衣服成本压到极致,定价比Zara低30%,再通过网红推广获取流量,2022年营收超200亿美元——人家不是不烧钱,是烧在刀刃上。东南亚中小玩家该醒醒了:光靠融资撑场面不盈利就是等死。
本地化不是“翻译”:文化适配才是核心
LYKE任命印尼流行巨星Agnez Mo为COO, 算是懂本地化,但不够彻底。印尼用户喜欢“社交购物”, 爱看网红直播试穿,LYKE却搞冷冰冰的“商品列表”;印尼宗教节日多,斋月、开斋节是购物高峰,LYKE也没搞过专题活动。反观JollyChic, 在中东搞阿拉伯语客服、斋月促销,用户直接买账——本地化不是招个本地高管就行,得从产品、运营、服务全方位贴合用户习惯。
支付与物流:电商基建的“再说说一公里”
LYKE死在支付上,其他玩家也容易栽在这里。印尼物流成本占电商销售额28%, 比中国高10个百分点,要是能和本地物流公司合作搞“次日达”,用户体验直接起飞。支付方面电子钱包手续费比银行转账低一半,还支持“先买后付”,用户敢花钱,平台才能赚钱。2023年Lazada在印尼推“电子钱包满减”, 订单量涨了25%——支付和物流做好了中小玩家也能在巨头夹缝中活下来。
LYKE停业了但印尼电商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还在烧钱的玩家,那些还在找差异化的创业者,或许该想想:在增长数据和盈利之间,到底该怎么选?投靠巨头是捷径还是陷阱?或者,像LYKE这样“体面退场”,也算是一种体面?答案没人知道,但市场永远只给有准备的玩家留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