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8年第一季度Adjust报告显示

2018年开年警报:移动广告欺诈率翻倍, 电商游戏成重灾区

2018年第一季度的阳光还没照暖移动广告圈,一份来自Adjust的报告就让整个行业打了个寒颤。与去年同期相比, 这季度的移动广告欺诈率几乎翻了一番,虚假安装像野草一样疯长,而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些本该靠广告变现的电商和游戏应用,成了骗子们最眼红的“提款机”。数字不会说谎,但数字背后的故事,比想象中更复杂。

电商App:每花4美元广告费, 就有1美元打水漂

电商应用在这次欺诈风暴中首当其冲,Adjust的统计显示,在所有虚假安装里电商类应用占了足足51%。这个数字背后 是实实在在的金钱流失——某头部跨境电商平台2018年Q1的内部数据显示,他们为获取新用户投入的广告预算中,有27.5%被 fraudulent installs 吃掉了换算成金额就是近800万美元。要知道, 这类平台的CPI本来就高,平均下来一个新用户安装成本要超过8美元,这意味着广告主每花4美元,就有1美元直接进了骗子的口袋。

Adjust最新报告:2018 Q1移动广告欺诈率激增一倍,电商、游戏受损最大
Adjust最新报告:2018 Q1移动广告欺诈率激增一倍,电商、游戏受损最大

为什么电商成了重灾区?说白了就是“油水大”。电商用户的单客价值高,广告主愿意砸钱买量,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他们用虚假SDK伪造安装, 让广告主以为花钱买来了真实用户,其实吧这些“用户”打开App就卸载,甚至根本没打开过。更糟的是 这种欺诈手段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有人专门开发虚假SDK,打包卖给黑灰产团队,一条“安装”成本低到0.1美元,转手卖给广告主却能赚好几倍。某电商运营负责人2018年4月在行业峰会上吐槽:“我们测试过100个渠道, 其中23个的安装量异常率超过40%,有的渠道甚至80%的安装都是假的,你说气人不气人?”

游戏应用:从“吸金利器”到“欺诈温床”

如果说电商是“高价值目标”,那游戏应用就是“高流量目标”。Adjust的报告显示,游戏类应用以30%的占比排在电商之后成为第二大受害行业。1.03亿美元的诈骗金额, 听起来可能比电商的2.75亿少,但要知道,游戏的CPI普遍比电商低,这意味着虚假安装的绝对数量可能更高。某中小游戏工作室2018年Q1的案例就很典型:他们为了推广一款新手游, 在某个广告平台投放了50万美元,后来啊Adjust监测发现,其中35%的安装来自虚假SDK,相当于17.5万美元打了水漂。工作室负责人当时就炸了:“这钱够我们服务器跑半年了后来啊全给骗子买了游艇!”

游戏行业为什么容易中招?很多游戏广告采用激励视频、插屏等形式,用户点击门槛低,骗子用点击劫持、垃圾点击等手段批量伪造安装特别容易。更讽刺的是 有些游戏开发者自己都默许这种“刷量”行为,主要原因是好看的安装数据能吸引更多投资,形成恶性循环。Adjust的数据显示, 2017年游戏类应用的欺诈率曾高达35%,虽然2018年Q1降到了30%,但这个数字依然触目惊心。

欺诈手段升级:虚假SDK成“隐形杀手”

Adjust把移动广告欺诈分成了四类:虚假软件开发工具包、 点击劫持、虚假安装和垃圾点击。其中,虚假SDK以37%的占比成为“头号杀手”,而且它的隐蔽性特别强。传统欺诈手段比如垃圾点击, 还能通过IP异常、点击频率高等特征识别,但虚假SDK是在真实设备上伪造安装,设备ID、用户行为都看起来像真人,连很多监测工具都难以分辨。

举个例子:2018年3月, Adjust监测到一款购物App的安装量突然暴增,来源是一个不知名的SDK。深入分析发现, 这个SDK会在用户打开某个新闻App时静默下载并安装目标购物App,整个过程用户毫不知情。更恶劣的是这些虚假安装还会产生后续行为,比如浏览商品页面、加入购物车,进一步迷惑广告主。Adjust的防欺诈团队负责人当时就说:“虚假SDK就像一个幽灵, 它不破坏你的设备,只偷走你的钱,而且你还抓不住它。”

点击劫持:安卓设备的“专属噩梦”

点击劫持排在第二位, 占比27%,这种手段有个特点——只针对安卓设备。Adjust的数据显示,安卓系统的广告欺诈量是iOS的两倍,其中点击劫持占了33%。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安卓系统开放性强,很多App有悬浮窗权限,骗子就能利用这点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诱导点击。比如用户想打开一个游戏App, 屏幕上却弹出一个“恭喜中奖”的浮层,点一下就自动下载了另一个恶意App,广告主却以为这是用户主动点击安装的。

某金融类App在2018年Q1就吃过这种亏。他们投放的广告被黑客用点击劫持技术篡改, 用户点击“马上下载”后实际安装的是一个成金融App的诈骗软件。虽然Adjust及时拦截了大部分欺诈安装, 但仍有2%的安装量被蒙混过关,导致广告主多花了近20万美元。事后分析发现,这些欺诈安装主要来自安卓系统的低端机型,这些机型用户平安意识薄弱,更容易被诱导。

经济损失:不止8亿美元, 还有“看不见的代价”

表面上看,2018年Q1移动广告诈骗金额高达7亿-8亿美元,同比增长30%。但Adjust的研究专家安德里亚斯·瑙曼指出, 这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广告主没采用防欺诈工具,他们的损失根本没被统计进来。按Adjust防欺诈工具拦截的7.3%虚假安装率估算,整个市场的实际损失可能高达49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18年美国移动广告总支出的6.5%,足够让100个中型App团队破产。

除了直接的钱损失,还有更隐蔽的“机会成本”。比如广告主主要原因是看到虚假安装数据, 误判了市场形势,盲目增加预算,后来啊导致真实用户获取成本上升;再比如虚假安装带来的低质量用户拉低了App的留存率和转化率,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某电商运营总监2018年5月在接受采访时就抱怨:“我们之前以为是自己产品不行, 留存率低,后来才发现,70%的‘新用户’是骗子刷的,这些用户根本不会复购,白白浪费了我们大量的运营资源。”

破局之路:从“被动挨打”到“主动防御”

面对愈演愈烈的广告欺诈,行业里不是没有应对方案。Adjust早在2017年就发起了反广告欺诈联盟, 聚集了广告主、媒体、监测公司等各方力量,共享欺诈情报,制定行业标准。2018年Q1,加入CAAF的广告主,其广告欺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这说明,主动防御比“自欺欺人”有效得多。

具体到实操层面有几个策略特别关键。先说说是“SDK签名验证”, 就像给App盖个“防伪章”,确保安装来源真实;接下来是“实时监控”,对异常安装量、设备ID重复率等指标设置阈值,一旦超过就马上报警;还有“归因模型优化”,放弃单一归因,采用多触点归因,减少对单一渠道的依赖。某游戏公司2018年Q2采用了这些策略后虚假安装率从30%降到了12%,广告预算节省了近40%。

当然光靠广告主单打独斗不够,平台和监测公司也得负起责任。比如广告平台应该加强对渠道的审核, 建立“黑名单”制度;监测公司要不断提升算法能力,用机器学习识别更复杂的欺诈模式。Adjust就在2018年Q1升级了防欺诈系统, 通过分析125兆字节数据,成功拦截了40万次虚假安装,每天为广告主节省约200万美元。

未来趋势:欺诈与反欺诈的“军备竞赛”

Adjust的首席施行官Christian Henschel说:“移动广告欺诈是2018年行业最薄弱的环节。”这句话背后是欺诈手段不断升级的现实。虚假SDK已经从简单的“伪造安装”发展到“模拟用户行为”, 下一步可能会结合AI技术,让虚假安装更难分辨。而反欺诈技术也在进化,比如用设备指纹、行为生物识别等技术,给每个用户打上“可信度标签”。

对于广告主 2018年的这场欺诈风暴是个警钟:不能再盲目追求“安装量”,而要关注“有效用户”;不能再依赖单一渠道,而要建立多元化的用户获取矩阵。毕竟在移动广告这个战场上,骗子永远比你想的更聪明,但只要你足够警惕,总能守住自己的钱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