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缅甸开放零售经营权,阿里收购Daraz

缅甸零售松绑:一场外资入局的棋局

2018年5月的缅甸,闷热季风裹挟着政策变动的气息。商务部突然宣布向外国公司开放零售和批发贸易,任何商品——无论是缅甸制造还是海外进口——都可以被外资企业交易。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而就在六天前,5月8日阿里巴巴已经悄悄完成了对南亚电商平台Daraz的全资收购。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事件,在缅甸电商市场的棋盘上,却落下了相互关联的两颗关键棋子。

从封闭到开放:缅甸零售政策的转折点

缅甸的零售市场,长期被本地企业牢牢掌控。外资想要涉足,只能通过合资企业,且经营范围受限,只能交易特定商品。这种限制让不少国际零售商望而却步, 即便缅甸拥有5400万人口,互联网渗透率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肉眼可见。直到2018年5月,商务部的新规彻底打破了这一桎梏。新规没有过渡期,没有附加条件,直接向外资敞开了大门。这意味着, 像沃尔玛、亚马逊这样的国际巨头,以及阿里巴巴这样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在缅甸布局零售网络。

缅甸向外国零售商开放经营权 阿里收购Daraz巩固当地电商地位
缅甸向外国零售商开放经营权 阿里收购Daraz巩固当地电商地位

政策变动往往伴因为利益的重新分配。对于缅甸本土零售商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仰光一家小型连锁超市的老板吴敏敏在接受缅甸时报采访时说:“外资进来 肯定会带来更多商品选择和更低的价格,但我们这些小企业,能不能扛得住竞争,还是个未知数。”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缅甸工商联合会2018年的调研,超过60%的本土零售商认为,外资开放将导致他们的市场份额在三年内下降至少20%。

Daraz:阿里南亚落子的关键棋子

就在政策开放的前几天阿里巴巴已经完成了对Daraz的收购。这家由德国Rocket Internet于2012年创立的电商平台, 已经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和缅甸站稳脚跟,覆盖了超过4.6亿人口。收购金额未被披露,但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价格“远超市场预期”。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内部信中表示,Daraz的加入将加速阿里在南亚地区的电商生态布局。

为什么是Daraz?而不是其他平台?答案藏在Daraz的本地化基因里。不同于阿里巴巴在国内的“淘宝模式”, Daraz从创立之初就深耕南亚市场,熟悉当地的消费习惯和商业环境。在巴基斯坦, Daraz推出了“Cash on Delivery”服务,主要原因是当地信用卡渗透率不足5%;在缅甸,Daraz与本地物流公司合作,覆盖了全国330个城镇,即便仰光以外的地区也能实现3-5天送达。这些本地化运营经验,是阿里巴巴快速切入南亚市场的“捷径”。

政策与收购的化学反应:缅甸电商的春天?

政策开放与收购Daraz,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给缅甸电商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阿里巴巴的技术、资金和生态经验,加上Daraz的本地化网络,让缅甸电商的想象空间瞬间扩大。移动支付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缅甸,信用卡使用率长期低于10%,但移动支付正在快速普及。2018年,缅甸央行批准了第一张数字支付牌照,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随即加速布局。Daraz被收购后 迅速整合了支付宝的扫码支付功能,上线首月,移动支付订单占比就达到了35%,远高于之前的15%。

物流行业同样迎来了变革。此前, 缅甸的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全国只有仰光和曼德勒拥有大型现代化仓库,大部分地区的配送依赖小型物流公司,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阿里巴巴通过Daraz投资了仰光郊区的一个大型仓储中心, 引入了智能分拣系统,将订单处理效率提升了40%。一边, 阿里巴巴还与本地物流企业合作,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建立了区域配送中心,将北部地区的配送时间从原来的7-10天缩短至3-5天。

竞争暗流:日本、韩国玩家的入场

阿里巴巴的布局并非没有挑战。就在政策开放后不久,日本最大的配送公司大和集团宣布进入缅甸市场,提供仓储和货运服务。大和集团东南亚区负责人田中健一在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表示:“缅甸是东南亚盟市场的新蓝海,我们看到了电商物流的巨大需求。”说实在的,大和集团早在2017年就在缅甸设立了办事处,只是苦于外资限制,无法大规模开展业务。政策开放后 大和集团迅速与缅甸本地企业合作,在仰光建立了一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专门为跨境电商提供服务。

韩国企业也没有缺席。韩国电商巨头Coupang通过投资缅甸本地电商平台Kazezon,间接进入了缅甸市场。Coupang以其“火箭配送”服务闻名,承诺下单后24小时内送达。在缅甸,Coupang与本地快递公司合作,在仰光实现了“当日达”,在曼德勒实现了“次日达”。这种极致的配送体验,对Daraz构成了直接竞争。

争议之声:南亚优先还是东南亚盟重心?

尽管阿里巴巴在缅甸的动作频频,但市场上仍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分析师认为,阿里巴巴收购Daraz的主要目标并非缅甸,而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两个南亚人口大国。缅甸在Daraz的五个国家中,人口仅占10%左右,电商市场规模更是不到巴基斯坦的三分之一。BarLoLo.co是一家专注于C2C和小型B2C服务的缅甸本土平台, 其创始人吴梭敏表示:“我们认为,阿里巴巴的重点是要完成他们在南亚国家以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市场规模较大国家的扩张。缅甸对他们只是一个战略支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里巴巴的真正目标是东南亚盟市场。曼德勒国际大学讲师Pietro Borsano指出:“阿里巴巴已经与马来西亚、 泰国等东南亚盟国家政府签署了许多协议,正在开发东部经济走廊,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电商枢纽。投资Daraz,可能是为了弥补在东南亚盟市场布局的不足。”他认为, 缅甸市场对阿里巴巴而言,就像是“刚萌芽的嫩苗”,需要长期培育,而东南亚盟市场才是“成熟的果园”,能带来更快的回报。

本地化挑战:文化差异与消费习惯

无论战略重点在哪里阿里巴巴在缅甸的本地化之路都充满挑战。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障碍。缅甸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 Daraz平台上的一款中国产智能手机,比本地实体店的价格低20%,但仍有不少消费者认为“便宜没好货”。还有啊,缅甸的语言多样性也给运营带来了困难。全国有135个民族, 主要语言有缅语、掸语、克伦语等,Daraz虽然推出了缅语版APP,但小语种的内容和服务仍然不足。

支付习惯的差异同样显著。尽管移动支付正在普及,但货到付款仍然是主流。Daraz的数据显示,2018年,货到付款订单占比高达65%,远高于其他南亚国家。这意味着Daraz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线下收单网络,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还有啊,缅甸的物流网络虽然有所改善,但偏远地区的配送仍然不稳定。2018年雨季, 缅甸中部地区洪水泛滥,导致Daraz的配送延误率上升了30%,不少消费者所以呢取消了订单。

跨境卖家的机遇与陷阱

对于中国跨境卖家而言, Daraz被阿里巴巴收购,无疑是一个好消息。2019年4月,Daraz正式启动对中国卖家的招商计划,吸引了大量中国家居、3C和服装类卖家入驻。深圳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负责人李先生表示:“Daraz的流量增长很快, 我们上线三个月,订单量就达到了每月500单,转化率比在Lazada高10%左右。”

但机遇背后也藏着陷阱。物流成本是最大的痛点。由于缅甸的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中国到缅甸的跨境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的30%以上,远高于东南亚其他地区的15%-20%。还有啊,Daraz的平台佣金和营销费用也相对较高,综合运营成本达到了销售额的25%-30%。李先生坦言:“虽然销量不错,但利润其实很薄,主要靠走量。如果物流成本能降下来利润空间会大很多。”

长期视角:缅甸市场的“嫩苗”需要耐心培育

缅甸电商市场就像一棵刚发芽的嫩苗, 需要阳光和雨露,也需要时间和耐心。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Daraz首席施行官Tarek Barakat在2019年的电商峰会上表示:“缅甸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我们需要教育消费者,培养他们的电商习惯,这需要3-5年的时间。”说实在的,缅甸的电商渗透率目前只有2%,远低于东南亚平均水平的5%。这意味着,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但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本地玩家的存在也不容忽视。除了Daraz, 缅甸还有Kazezon、OkBurma等本土电商平台,它们更了解本地消费者的需求,运营成本也更低。OkBurma的创始人吴敏敏说:“我们不会与外资拼资金,我们会拼本地化。比如我们推出了‘缅式客服’,用缅语和消费者沟通,还接受本地传统的‘代金券’支付。”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让本土平台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未来展望:谁将主导缅甸电商格局?

缅甸电商市场的未来充满了变数。阿里巴巴凭借其资金、技术和生态优势,有望占据主导地位,但日本、韩国企业的竞争也不容小觑。一边,本土平台的灵活性和本地化优势,可能会让它们在细分市场保持竞争力。政策的变化同样重要,如果缅甸政府未来调整外资政策,或者加强对本土企业的保护,市场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

无论如何, 2018年缅甸零售经营权的开放和阿里巴巴对Daraz的收购,已经为缅甸电商市场拉开了新的序幕。这场外资与新兴市场的博弈,消费者与商家的互动,本地化与全球化的碰撞,才刚刚开始。对于缅甸而言,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对于阿里巴巴和其他国际玩家而言,这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长期战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