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Q1印尼电商报告,有哪些长尾关键词可以挖掘
2018年开头的印尼电商市场像一锅烧开的沸水, 各种平台在里面翻腾厮杀,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刚甩出“电商占零售总额8%”的数据,iPrice的季度地图又把流量排名甩在众人面前。这块被年轻人口和手机普及率撑起来的市场, 早就不是随便摆个货架就能赚钱的地方,每个玩家都在找自己的缝隙,而缝隙里藏着的就是那些能让人偷偷笑出声的长尾关键词。
从流量排名看用户真实需求
2018年Q1的iPrice报告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印尼电商市场的真实生态。Lazada稳坐流量头把交椅, Tokopedia和Bukalapak紧随其后这三个玩家像三根定海神针,牢牢按住了本地市场的大头。可有趣的是 流量第五的Shopee,在移动应用下载上把所有人甩在身后——Android和iOS榜单上,它的图标被点得发烫。这说明什么?印尼用户刷手机的时间和逛网页的时间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他们更习惯在通勤路上、排队时掏出手机剁手。那些还在死磕网页端优化的商家,可能连用户什么时候下单都没搞清楚。

流量数字背后藏着用户的小心思。Lazada的老用户可能是主要原因是“第一次网购就是它”, 而Shopee的新用户更吃“社交裂变”那一套——砍一刀、分享得红包,这些玩法在移动端玩得溜,自然能把用户粘在APP里。Tokopedia和Bukalapak作为本土玩家, 优势在于懂本地人的支付习惯,比如货到付款、便利店充值,这些细节在网页端可能不明显,但在移动端下单时一个支付选项就能决定订单去留。商家如果盯着“印尼电商流量”这个大词发呆,不如琢磨琢磨“移动端用户支付偏好”“社交裂变转化率”这些更扎心的长尾词。
移动端:87%流量背后的搜索密码
iPrice在2017年底就扔出一个炸弹:印尼移动流量占整个东南亚的87%,这意味着10个印尼网民里有8个用手机上网。2018年Q1的数据进一步印证, Bhinneka这家专门卖电子品的电商,连续两季杀进前十,从第九升到第七。它靠的不是价格战,而是把“手机维修配件”“二手笔记本电脑”这些长尾关键词的搜索后来啊优化到了首页。想想看, 一个雅加达的上班族,手机屏摔了他不会去Lazada首页搜“手机”,而是直接搜“华为P20原装屏幕”,这时候Bhinneka的页面跳出来货到付款、次日达,订单不拿才怪。
本土玩家Tokopedia和Bukalapak早就盯上了移动端, 它们推出的APP里“猜你喜欢”比网页版更懂用户。比如你搜过“婴儿尿不湿”, 接下来首页就会推“新生儿湿巾”“奶粉试用装”,这种场景化推荐比“全场5折”的 banner 有效得多。Shopee更狠,把“直播砍价”嵌进APP首页,用户边看主播试用边下单,转化率直接拉高。商家如果还在研究“如何提升网站排名”, 不如学学怎么优化“移动端搜索关键词布局”“APP内场景化推荐算法”,这些才是能抓住移动流量的真家伙。
内容战场:Instagram上的无声厮杀
2018年Q1的内容竞争,Instagram成了主战场。Hijup这个卖穆斯林服饰的电商, 连续四个季度霸榜Instagram访问量,后来啊Q1被Shopee反超——后者账号访问量暴涨21%。Hijup的团队后来复盘才发现,问题出在内容更新频率上。它们每周更3条帖子, 全是产品展示,而Shopee每天更5条,有买家秀、有搞笑段子、有节日促销,用户刷着刷着就想点进APP看看。这说明印尼用户刷Instagram时不是来“购物”的,是来“消遣”的,商家硬推产品不如讲个故事。
Berrybenka的案例更典型。这家主打时尚的电商, 2018年Q1杀进移动应用前十,靠的不是低价,而是“OOTD穿搭教程”在Instagram上的病毒式传播。它的帖子从来不直接说“买这件裙子”, 而是教“怎么用长裙搭配沙滩凉鞋”,配图是印尼女孩在巴厘岛度假的场景,评论区一堆“链接呢求求”。这种内容营销的长尾关键词,比如“印尼度假穿搭”“穆斯林时尚搭配教程”,带来的转化率比硬广高3倍不止。商家如果还在纠结“如何提升粉丝量”,不如想想“怎么用内容让用户主动要链接”,这才是内容竞争的精髓。
本土玩家的生存:细分市场的生死局
2018年的印尼电商市场,本土玩家日子不好过。Tokopedia、 Bukalapak这些大平台,面对Lazada和Shopee的砸钱补贴,只能往细分领域钻。Otten Coffee专攻咖啡爱好者, 卖的手冲壶、咖啡豆比超市贵30%,但用户认这个——雅加达的咖啡发烧友宁愿多等两天快递,也要买它家的“耶加雪菲单品豆”。Maskoolin只卖男装, 目标客户是25-35岁的职场男性,它的页面没有花里胡哨的推荐,全是“面试穿搭”“商务休闲”的场景分类,转化率比综合平台高15%。
中小商家的生存逻辑更简单:别想着做大,做精才有活路。2018年Q1有个叫“Kedai Jamu”的卖家, 专卖传统草药护肤品,靠“孕妇适用无添加”这个长尾关键词,把月销做到了5000单。它的店铺没有装修,详情页全是用户反馈截图,连客服回复都是“我家奶奶用了三十年”这种接地气的话。这说明印尼消费者买特色商品时更信“专业”和“信任”,而不是“低价”和“大牌”。商家如果盯着“如何打败竞争对手”,不如琢磨“怎么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代名词”,这才是本土玩家的破局点。
长尾关键词挖掘:藏在用户行为里的宝藏
2018年Q1的数据显示, 印尼用户搜索时最爱加“murah”和“original”这两个词,但真正能带来转化的,是更具体的组合。比如“ smartphone murah untuk gaming”、“ baju muslim original untuk pesta”。这些词的搜索量不大,但用户搜出来就是想买,转化率能到8%,比泛词“智能手机”高5倍。
移动端的搜索习惯更细分。iPrice发现, 下午3点到5点,上班族搜“ laptop untuk kerja”;晚上8点到10点,家庭主妇搜“ pakaian dalam murah”。商家如果把这些时间节点的长尾词做成专题页面配合限时折扣,流量能翻倍。还有支付场景, “ bayar di convenience store”的搜索量在Q1增长了20%,说明很多用户还是信任线下支付,商家把“支持便利店付款”放在详情页首行,订单转化能提升12%。
案例复盘:从Bhinneka看电子产品长尾策略
Bhinneka在2018年Q1能从第九升到第七,核心是把“电子产品维修配件”这个长尾市场做透了。它的团队发现, 用户搜“iPhone 8 plus baterai ori”时不想看一堆手机壳,只想换电池。于是它专门做了“电池更换”专题页, 列出所有机型电池型号,价格比官方便宜20%,还承诺“24小时发货”。这个页面贡献了它Q1 30%的流量,很多用户换完电池,顺手又买了充电器和数据线。
另一个案例是Tokopedia上的“Kamera Bekas Murah”卖家。2018年Q1, 它把“ Nikon D3300 second condition 90%”这样的长尾词优化到首页,详情页放满实物细节图和检测报告,价格比新品低60%。后来啊月销从200台冲到800台,复购率高达25%。这说明印尼消费者买高价电子产品时 最怕“买到翻新机”,商家把“成新度”“检测报告”这些关键词做扎实比喊“全场包邮”管用多了。
未被满足的需求:长尾关键词的终极密码
2018年的印尼电商市场,还有大量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 bahan batik untuk souvenir”, 很多游客想买手工艺品回家自己做,但找不到材料供应商;再比如“ alat masak tradisional Jawa”,年轻妈妈想给孩子做传统食物,却不知道去哪买这些老物件。这些搜索量极低的长尾词,背后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商家如果能把这些需求接住就能开辟新蓝海。
物流也是个痛点。2018年Q1, 用户搜“ pengiriman ke pulau terpencil”的搜索量增长了18%,说明很多用户住在苏拉威西、巴布亚这些地方,快递慢、运费高。商家如果和本地物流合作,推出“偏远地区48小时达”服务,再把这个关键词做到搜索前三,订单量肯定爆。毕竟电商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而不是卖货,谁能解决用户“买不到”“送不到”的小烦恼,谁就能藏着长尾关键词的金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