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跨境电商政策东风助力下,丰趣海淘如何引领未来零售变革

政策东风吹来 跨境电商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2018年7月1日海关总署的一纸关税调整通知,让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都屏住了呼吸。日用消费品的平均税率从15.7%直降到6.9%,降幅高达55.9%。这阵政策东风来得猝不及防, 有人忙着囤货备货,有人忙着调整定价,而丰趣海淘的团队却在会议室里敲定了另一件事——要在重庆再开一家更大的跨境新零售店。说实话,关税调整对实体店进口商品的境内外价差影响有限,但对跨境电商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少了税收监管的盲区, 更多国外产品能通过正规渠道进来消费留在国内,税收也留在国内,商品品质和供应链管控反而更有保障了。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当时就断言:“这会是跨境电商的又一个强心剂。”

关税调整不只是“降价”, 更是正规渠道的胜利

别的不说就说那55.9%的降幅,背后藏着多少消费者“海淘”时的痛。过去很多人宁愿找代购或者用灰色渠道,图的就是比实体店便宜。现在关税降了正规跨境电商的价格优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但丰趣海淘CEO任晓煜在一次内部会上泼了冷水:“别光盯着降价, 政策红利是双刃剑,依赖政策才能活的企业,死得更快。”他们团队琢磨的是怎么借着这股东风,把那些原本游离在监管外的海淘需求,光明正大地接到自己碗里来。

跨境电商发展顺政策东风 丰趣海淘引领“未来零售”
跨境电商发展顺政策东风 丰趣海淘引领“未来零售”

比如2018年“黑五”期间, 丰趣海淘的直邮模式订单量同比翻了三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前通过代购购买的用户,转而选择平台官方渠道。这数据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是他们在重庆自贸区试点了半年“跨境商品溯源系统”才换来的——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商品从海外仓库到手中的全流程,这种信任感,降价给不了。

丰趣海淘的“反常规”选择:不玩流量, 死磕线下场景

当其他跨境电商还在抢夺线上流量、比拼谁家补贴力度大的时候,丰趣海淘在2017年“黑五”期间,悄悄在重庆解放碑开了一家叫“Wow!”的智能便利店。你没看错,是“便利店”,不是线上APP的线下体验店,是真正能买东西、能刷脸进店的无人零售店。当时行业里的人都觉得他们“疯了”,跨境电商的核心不是供应链和物流吗?

开线下店烧钱不说跟“未来零售”有什么关系?后来啊呢?这家占地不到50平米的小店,开业三个月就实现了日均200单的业绩,转化率比线上店高出15%。消费者进去不是为了“体验”, 是真的想买点进口零食、母婴用品,发现比线上还方便——不用等物流,买了就能吃。这给丰趣海淘提了个醒:原来消费者对海外商品的渴望,早就从“能不能买到”变成了“能不能立刻买到”。

从无人便利店到全球精选店, 一场关于“距离”的革命

“Wow!”的成功像一颗石子投进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2018年3月31日 丰趣海淘在重庆观音桥又开了家“Wow! Beauty哇噢智能美妆店”,专做跨境美妆。这家店更绝, 设置了“试用墙”,消费者扫码就能免费试用热门口红、粉底液,试满意了直接下单,现场就能提走非特殊类化妆品。要知道,跨境美妆最大的痛点就是“不敢买”,怕买到假货,怕不适合。

据丰趣海淘内部数据显示, 线下店的客单价比线上店高出40%,复购率提升25%,消费者在店里平均停留时间超过40分钟——这些数字,比任何流量报表都更能说明问题。

丰趣海淘用“先试后买”把距离缩短了开业当天的销售额就破了百万。同年6月8日 他们直接放大招,在国泰广场开了家3000平米的“Wow哇噢全球精选店”,四楼的母婴区甚至设置了“宝宝游乐区”,妈妈们可以边带孩子边挑选奶粉、纸尿裤。这种“跨境商品+场景化服务”的模式,彻底打破了跨境电商“只在线上”的刻板印象。

数据不是“后台数字”, 是连接人货场的毛细血管

很多人谈“未来零售”就爱提大数据、人工智能,但丰趣海淘的数据部门负责人说过一句话:“数据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每一件商品都找到对的人。”他们在重庆的几家线下店都装了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系统, 顾客进店逛了哪些区域、停留了多久、拿了什么又放回去了这些数据会实时传回后台。比如发现周末下午30%的顾客会在母婴区停留超过15分钟, 他们就会在那时段增加导购员,或者推出“母婴专场折扣”;发现某款澳洲奶粉被拿起又放回的次数特别多,就分析是不是价格问题,后来发现是包装说明全是英文,于是赶紧配上中文试用装。

这种“数据驱动的小步快跑”,让丰趣海淘的库存周转率比行业平均水平快了20%。更关键的是 他们把线上和线下的数据打通了一个在线上下单过进口咖啡的顾客,下次进Wow!便利店时手机会收到“您喜欢的咖啡品牌新口味到店”的提醒——这种“被记得”的感觉,比单纯的会员折扣更让人心动。

供应链的“慢功夫”:直邮模式如何打消信任焦虑

跨境电商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供应链, 保税仓模式快,但非标品、个性化商品玩不转;直邮模式商品全,但周期长、体验差。丰趣海淘偏偏选择了更难的直邮路子, 而且专攻那些“小众但刚需”的品类,比如德国的儿童辅食、日本的家用医疗器械。2018年他们和德国一家食品厂合作, 直接从工厂直邮到消费者手中,全程冷链,中间环节比传统模式少了三个。

这种“较真”的供应链, 让丰趣海淘在2018年的客诉率控制在0.3%以下远低于行业1%的平均水平。

当时团队有人担心“这么慢谁买啊”, 后来啊上线后主要原因是能买到国内没有的有机配方,订单量反而稳步上升,转化率比同类保税仓商品高了18%。任晓煜说:“跨境的核心不是‘快’,是‘真’。消费者愿意多等三天只要确定买的是正品。”为了证明这一点, 他们在每件直邮商品里都放了“溯源卡”,上面有生产批次、物流节点、海关放行记录,甚至能查到打包人员的工号。

政策红利下的“清醒剂”:别让依赖成为企业的软肋

2019年, 跨境电商行业又迎来一波政策利好,海关和商检合并让通关效率提升了30%,博鳌论坛上释放的“扩大进口”信号更是让行业一片沸腾。但丰趣海淘却在内部搞了个“政策压力测试”——假设未来关税不再下调,甚至收紧,我们的业务还能增长吗?后来啊发现, 他们线下店的营收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5%涨到2018年的25%,直邮模式的用户复购率稳定在35%,这些数据几乎不受政策波动影响。

”丰趣海淘的做法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借着政策东风建起的不是“临时码头”, 而是“永久港口”,能应对各种风浪。

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他们早就把“政策红利”变成了“能力红利”。比如海关合并后 他们没急着享受便利,反而和重庆海关合作开发了“智能申报系统”,把申报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压缩到10分钟,这套系统后来还成了行业标杆。电子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柴跃廷当时评价说:“真正的跨境电商企业, 要把政策当‘助推器’,不是‘救生圈’。

从“重庆样本”到全国布局, 一场有野心的复制实验

重庆的成功让丰趣海淘尝到了甜头,但他们没局限在西南地区。2019年初,他们和威海综保区签了合作协议,要在北方建一个跨境电商创新产业园。很多人不理解,重庆是内陆,威海是沿海,模式能一样吗?丰趣海淘的运营总监解释说:“重庆的优势是‘内陆开放’, 威海的优势是‘港口枢纽’,但核心逻辑是一样的——用线下场景连接消费者,用数据驱动供应链。

”在威海的产业园里 他们复制了“Wow!”智能便利店的模式,还结合当地特色做了“韩货专区”,主要原因是威海离韩国很近,直邮时间能缩短到24小时。这个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只用了8个月, 2019年“双11”期间,威海产业园的订单量突破了10万单,带动当地就业超过500人。这种“因地制宜”的复制,比盲目扩张更靠谱。任晓煜说:“未来零售没有标准答案,但‘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唯一的标准。

未来零售不是“概念游戏”, 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后来啊

现在市面上谈“未来零售”的人很多,但真正落地的不多。有人说未来是“无人化”, 有人说是“社交化”,丰趣海淘却在重庆的几家店里摸索出了另一个答案——“场景化+数据化”。他们的Wow!全球精选店四楼有个“日本生活馆”, 里面还原了东京超市的货架布局,连背景音乐都是日式轻音乐,消费者进去就像真的在日本逛街一样;还有“澳洲保健品区”,设置了“健康咨询台”,有专业营养师在线解答问题。

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他们的线上订单逆势增长了60%,很大一部分是线下店的“老顾客”转线上——这说明,他们真的把消费者“留住了”。

这些场景不是随便设计的, 是根据线上用户搜索数据来的——发现“澳洲保健品”的搜索量里“适合孕妇的”占比最高,所以母婴区的保健品最全;发现“日本面膜”的评论里“补水效果”被提到最多,所以试用装主打补水功能。这种“消费者要什么 我们就给什么”的执念,让丰趣海淘的线下店成了“网红打卡地”,很多顾客不是为了买东西,专门去体验,后来啊反而买了更多。

跨境电商的政策东风还在吹,但真正能乘风而上的企业,从来不是等风来的人。丰趣海淘用三年时间证明, 未来零售不是线上线下的简单相加,而是用数据把“人、货、场”拧成一股绳,用场景把“海外商品”和“消费者需求”焊死在一起。他们没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故事,只是把每一件商品、每一次互动、每一分数据都做到了极致。或许,这就是零售变革最该有的样子——不追概念,只追人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