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8海外假日购物季,全球5亿消费者数据

2018海外假日购物季:5亿消费者数据背后的零售革命

数字零售江湖从来不缺热闹,但2018年的假日季格外不一样。当Rick Kenney这位手握全球5亿多消费者购物数据的“预言家”开始分析趋势时 整个行业都竖起了耳朵——这一年,移动端终于把电脑按在地上摩擦,AI推荐用6%的消费者撬动了35%的收入,连Instagram都成了零售商的流量密码。但热闹背后 有人欢喜有人愁:小品牌还在琢磨怎么让消费者打开购物车,大玩家已经在研究用机器人分拣包裹;消费者一边抱怨信息太多选择困难,一边又忍不住为AI推送的“猜你喜欢”剁手。这场由5亿消费者数据书写的零售故事,远比数字本身更耐人寻味。

移动端登顶:流量狂欢下的转化率困局

Adobe的数据像一颗炸雷在行业里炸开:2018年假日季, 手机贡献了68%的电商流量,46%的订单,这是人类历史上移动设备首次在电商领域全面碾压PC。谁也没想到,当初那个只能刷刷短视频、看看图片的小屏幕,居然成了掏空消费者钱包的主力军。更扎心的是智能手机带来的流量甚至超过了2015年所有设备流量的总和——这意味着什么?五年前还在纠结要不要做电商的零售商,2018年已经不得不把90%的预算砸向移动端。

分析全球5亿消费者零售数据,得出了2018海外假日购物季这5大预测
分析全球5亿消费者零售数据,得出了2018海外假日购物季这5大预测

但流量狂欢背后藏着一把刀。某跨境快时尚品牌在黑五做过一次测试:移动端广告点击量是PC端的3倍,但到头来下单转化率比PC端低了12%。消费者在地铁上刷到商品随手加购,回家打开电脑又比了一圈价格,再说说可能去隔壁平台买了更便宜的。Kenney说零售商得在移动端加更多“友好触点”, 比如移动钱包、一键支付,可问题来了——当你把支付按钮做得越来越显眼时是不是也在变相告诉消费者“这里可以快速付钱”?

有意思的是 18-44岁的消费者里83%的人会通过手机逛零售店,而到2019年,33%的18岁以下人群已经开始在手机上“逛街”。这代年轻人根本没见过没有智能手机的世界,对他们购物就是从刷短视频开始的。某母婴平台发现, 把商品做成短视频后转化率提升了28%,但退货率也跟着涨了15%——毕竟屏幕上看宝宝衣服很可爱,收到货发现尺码不对,谁也不想再折腾一次。

AI推荐的“神迹”:6%的消费者养活了整个行业

2018年假日季最魔幻的事是什么?答案是6%的消费者通过AI推荐买了35%的货。 Salesforce的数据显示, 这部分消费者贡献的收入比上个季度暴涨25%,AI推荐成了零售商的印钞机。但仔细想想,这6%的人到底是谁?是那些“买东西靠缘分”的佛系消费者,还是已经被AI“洗脑”的忠实粉丝?

某3C零售商做过实验:给老用户推送AI推荐的商品, 复购率提升了22%,但新用户对推荐的接受度只有8%。这说明AI推荐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能识别老用户的偏好,却搞不懂新用户的心思。Kenney说AI不能只做产品推荐, 还得懂消费者的语气和情绪,可问题来了机器真能理解“我随便看看”背后的潜台词吗?

更讽刺的是当零售商都在追捧AI个性化时消费者却开始感到疲惫。某调研显示,68%的用户觉得AI推送的商品太“懂我”,反而失去了探索新品的乐趣。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我刚搜了跑步鞋, APP就给我推送运动服,连我加购的袜子都给我配成同款,感觉自己的隐私被扒光了。” 这大概就是零售业的“甜蜜的烦恼”——AI让你卖得更多,也可能让你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社交电商的逆袭:Instagram凭什么成了流量收割机

eBay的2018年购物报告里藏着个秘密:社交网络带来的零售流量首次突破5%,其中Instagram的流量比2017年暴涨51%。谁也没想到,这个一开始只是分享生活点滴的平台,成了零售商的“流量奶牛”。为什么是Instagram?主要原因是人类大脑处理图像的速度比文字快6万倍——一张好看的穿搭照片,比1000字的产品描述更能刺激购买欲。

某潮牌Supreme在Instagram上玩得最溜, 他们把新品做成“故事”,限量发售,后来啊每次上新都能引发疯抢。但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复制这种成功。小众设计师品牌“Yellow Trend”尝试过在Instagram卖PVC时尚单品, 流量是上去了转化率却只有2.3%。问题出在哪里?消费者喜欢看“网红同款”,但真要掏钱时还是会考虑质量和价格。

更让人意外的是社交电商的流量转化率其实比传统搜索低得多。Adobe的数据显示, 从Instagram跳到电商站的用户,到头来下单的比例不到15%,而直接搜索品牌的用户下单率高达45%。这说明社交电商更像一场“路演”,目的是让消费者记住你,而不是当场下单。某美妆品牌的做法很聪明:在Instagram上教用户化妆, 再说说引导他们去买产品,这样既积累了粉丝,又提高了转化率。

黑五与网络周:40%收入的生死局

黑色星期五在2018年第三次成了第一大数字购物日 占整个假日季收入的10%;网络紧随其后占8%;而网络周更是以40%的收入占比成了零售商的“生死线”。Adobe预测, 网络星期一的销售额将达到77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这个数字比很多国家全年的电商收入还高。

但线下实体店真的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感恩节当天沃尔玛的线下客流增长了12%,主要原因是他们推出了“线下下单,线上发货”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在店里试衣服,直接让快递送到家,省去了排队和运费。劳氏则用了70台机器人,把仓库效率提升了300%,这样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后2小时内就能收到商品。

有意思的是网络周的40%收入里有37%是技术稳定性和营销策略同样重要。

消费者行为:从“买什么”到“为什么买”

2018年的消费者变了。他们不再只关心价格,更在意“为什么买”。eBay的数据显示, 交易卡、减压商品、恐龙蛋玩具这些“非刚需”产品销量暴涨,说明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多是在满足情感需求。一位妈妈在采访中说:“给孩子买恐龙蛋玩具,不是主要原因是需要,而是看他拆开时的笑容。”

提前购物成了新趋势。Adobe发现,感恩节前两周的订单量占比达到了28%,比2017年高了5个百分点。消费者怕错过折扣,提前下单;零售商也乐得清库存,双赢。但问题来了提前买的商品万一过时了怎么办?某服装品牌推出了“7天无理由退货”, 后来啊退货率反而下降了18%,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知道可以退,下单时更果断了。

环保意识也开始影响购物决策。调研显示,42%的消费者愿意为环保包装多付10%的钱。某化妆品品牌推出可回收包装后销量提升了20%,但成本也增加了15%。这就像一场豪赌——消费者嘴上说支持环保,真要花钱时还是会选更便宜的。零售商得在“环保”和“价格”之间找到平衡点。

零售商的突围:数据驱动还是体验至上?

面对5亿消费者的海量数据,零售商陷入了“数据依赖症”。阿里巴巴用70台机器人把仓库效率提升300%, 沃尔玛培训25000名员工服务40%的美国家庭,劳氏用机器人帮员工找商品。这些案例说明,技术能提升效率,但真正的竞争力还是人。

小品牌的日子更不好过。某跨境家居品牌精准比海量更重要。

Kenney说零售商需要“全渠道体验”,但真正做到的没几个。某运动品牌在APP、 线下店、官网同步促销,后来啊消费者可以在APP上领券,线下店使用,官网退货——这种无缝体验让他们的复购率提升了40%。但技术投入太大,小品牌根本玩不起。零售业的未来可能就是大品牌拼技术,小品牌拼特色,消费者坐享其成。

2018年的假日季过去了但这场由5亿消费者数据引发的零售变革才刚刚开始。移动端、AI、社交电商不是终点,而是零售业进化的开始。当消费者越来越聪明, 技术越来越强大,零售商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在数据洪流中,如何保持对人的理解,对产品的热爱,对行业的敬畏。毕竟再厉害的算法,也猜不透下一秒消费者想要什么——这大概就是零售业最迷人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