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东电商Noon上线周年,去年许下的愿望都一一实现了吗

中东电商Noon上线周年, 那些豪言壮语实现了几分

2017年9月,一个叫Noon的电商平台在中东市场悄悄上线。创始人穆罕默德·阿拉巴尔站在迪拜的哈利法塔下信誓旦旦要打造“阿拉伯世界的亚马逊”。一年后 当这个被戏称为“阿拉巴巴”的男人回头看,那些许下的愿望——赶超Souq、称霸海湾、渗透中东北非——到底实现了几分?

从“地产大亨”到“电商新贵”:阿拉巴尔的野心与现实

说起Noon,绕不开那个被称为“阿拉巴巴”的男人。穆罕默德·阿拉巴尔, Emaar地产的董事长,哈利法塔的“建造者”,早年留学新加坡,骨子里刻着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他总觉得, 中东的电商市场不该被外国人掌控,2017年初收购Souq失败后他索性自己掏钱——拉着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砸了10亿美金,硬生生造出了Noon这个“本土孩子”。

中东“土豪”电商Noon上线一年,去年许的愿都实现了吗?
中东“土豪”电商Noon上线一年,去年许的愿都实现了吗?

这位地产大亨的电商棋下得很大。早在Noon成立前, 他就在产业链上布子:全资收购有8年经验的JadoPado.com,拿下时尚电商Namshi.com 51%股份,还支持成立了姐妹公司Sivii.com。2016年,他甚至豪掷1.13亿美元投资了奢侈品电商Yoox Net-a-Porter。这哪是做电商,分明是在建一个“阿拉伯版阿里生态”。

野心写在脸上:Noon要“一年走完Souq十年路”。2017年9月上线,10月就冲进沙特购物App排行榜前三,阿联酋排名第三。App Annie的数据确实亮眼,但有人质疑:流量能当饭吃吗?Souq被亚马逊收购后用户基础和供应链根基还在Noon的“弯道超车”是不是太乐观了?

流量逆袭背后:转化率的“隐痛”与用户的“三分钟热度”

Noon的团队确实拼。2018年, 迪拜机场、Emaar旗下的所有楼盘一夜之间挂满Noon的广告牌,夜色里闪着蓝光,像极了阿拉巴尔不服输的劲头。沙特和阿联酋的消费者被这阵仗吸引, 下载量蹭涨,但打开App后的转化率,却成了藏在流量光鲜下的“隐痛”。

行业内部人士透露,Noon的转化率长期徘徊在2.5%左右,而Souq稳定在3.8%。为什么?用户反馈很直白:“包装像礼物,但商品种类比Souq少一半”“价格有时候比亚马逊贵,还要等3天才到”。Noon的极致包装确实成了早期口碑——消费者收到包裹会发朋友圈, 说“像朋友送的礼物”,但新鲜感过去后大家还是要回归“多快好省”的本质。

更麻烦的是“三分钟热度”。2018年4月, Noon上线拍卖业务,想学中国闪购刺激消费,后来啊首月参与用户仅占活跃用户的8%,远低于预期的20%。中东消费者对“竞价”似乎并不感冒,他们更习惯“一口价”的确定性。这让Noon的团队不得不反思:本土化是不是只做了表面功夫?

物流的“双刃剑”:当日送达的成本与用户的“得寸进尺”

为了用户体验, Noon在阿联酋和沙特砸重金建了末端配送团队,承诺“当日送达”。迪拜和利雅得的仓库面积加起来1000万平方英尺,60个足球场那么大,自动化程度号称“中东最高”。2018年白色星期五, Noon确实做到了80%订单当日达,但背后的成本高到吓人——单均配送成本比Souq高出40%。

用户却并不领情。“上周买的手机,承诺下午6点到,后来啊8点才到,客服说‘交通拥堵’。”迪拜用户Fatima在社交媒体抱怨。更让Noon头疼的是用户被“当日达”惯坏了:一旦延迟,差评就像潮水涌来。有员工私下说:“我们像快递员一样被‘伺候’,用户却觉得理所当然。”

物流投入是个无底洞。2018年7月, Noon宣布开放埃及市场,但当地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当日送达根本不可能,只能改成“48小时达”。这让“极致体验”的口号打了折扣,也暴露了Noon的软肋:在非核心市场,本土化能力严重不足。

国际化棋局:与eBay合作, 却难敌亚马逊的“全球肌肉”

面对Souq被亚马逊收购后的“全球购”业务,Noon在2018年6月拉来了eBay当“盟友”。沙特和阿联酋的消费者可以通过Noon买eBay上的美国商品,由Noon负责配送。这招看起来聪明——既丰富了商品品类,又借了eBay的供应链,但实际效果却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数据说话:合作首月, eBay商品在Noon平台的销量仅占总销量的12%,远低于亚马逊全球购在Souq的25%。为什么?中东消费者对“海外购”的信任度,亚马逊用了12年才建立,Noon凭什么一年就追上?更致命的是亚马逊的Prime会员体系、全球仓储网络,是Noon短期内无法复制的“肌肉”。

2018年7月,Noon在中国设立深圳和香港办事处,想招募中国卖家。但现实骨感:中东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认知还停留在“低价杂货”,想卖高溢价家电,难如登天。有深圳的跨境电商卖家透露:“Noon要求我们提供‘阿拉伯语详情页+本地化售后’, 但单量太少,根本不划算。”

与Souq的缠斗:民族情怀 vs 商业本质

阿拉巴尔总说 Noon永远不会卖给外国公司,“要保护阿拉伯经济不受外来威胁”。这话听着热血,但商业世界里情怀能扛多久?Souq被亚马逊收购后 用户没流失多少,反而主要原因是亚马逊的全球供应链,商品种类多了30%,价格低了15%。

Noon的“本土牌”打得很用力:仓库建在沙特, 员工90%是阿拉伯人,甚至连客服都用阿拉伯语优先。但消费者用脚投票:2018年黑色星期五,Souq的GMV是Noon的2.3倍。一个沙特消费者在论坛直言:“我喜欢支持本土品牌, 但Souq的东西更便宜,选择更多,我为什么要委屈自己?”

更尴尬的是Noon想学阿里搞“生态”,但中东的电商生态太稚嫩。支付环节, 信用卡仍是主流,电子支付渗透率不足20%;物流环节,除了阿联酋和沙特,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差强人意。Noon的“大棋”,看起来更像是“单兵作战”,四面出击却处处受制。

未来挑战:渗透率14%的梦想, 还有多远

Noon计划用几年时间把中东电商渗透率从2%提升到14%,这意味着市场要从30亿美元扩张到700亿美元。这个数字听着振奋, 但2023年的现实是:整个中东电商市场规模才120亿美元,Noon的份额不到15%。

2022年, Noon开放了埃及市场,2023年又盯上了摩洛哥,但每进入一个新市场,就要烧掉数亿美元建仓、招人、打广告。有投资人私下说:“Noon像一辆烧钱的车,油箱里的钱还能撑多久?阿拉巴尔的地产帝国能一直给它输血吗?”

回头看Noon上线一周年的成绩单:流量冲进前三, 包装惊艳用户,物流当日达,国际化布局初见雏形。但这些光环背后是转化率的挣扎、成本的巨亏、与Souq的巨大差距。那些许下的愿望,有的实现了几分,有的还在风中飘着。中东电商这场混战, Noon不是再说说的赢家,但也远未到认输的时候——毕竟阿拉伯世界的“亚马逊梦”,才刚起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