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商新规频出,为何低调的中国企业相比美企未受重创
印度电商新规:一场针对外资的“精准狙击”
2018年底, 印度政府突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外资电商平台禁止销售其持股公司的产品,排他性协议被全面叫停,新规2019年2月1日正式生效。这招看似“一刀切”的监管,实则像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亚马逊、Flipkart等美企的核心商业模式。印度商务部在声明中强调, 此举是为了“防止商业巨头通过电商控制和主导零售贸易”,说白了就是不想让外资巨头抢了本土小商贩的饭碗。可奇怪的是 这阵监管风暴下Club Factory、SHEIN等国内电商企业却稳如泰山,甚至美企被曝“损失惨重”,国内企业却只被“擦伤”一点。这背后的门道,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新规背后的“保护伞”:谁在为本土零售业撑腰?
印度政府这次可不是心血来潮。过去几年, 亚马逊、Flipkart为了抢市场,疯狂给卖家补贴、搞“独家销售”,后来啊本土街角小店、小贸易商被压得喘不过气。印度贸易商联合会秘书长Praveen Khandelwal公开喊话:“这些巨头用低价倾销,就是在扼杀我们的零售生态!” 新规里的“禁止排他性协议”“禁止销售持股公司产品”,说白了就是给本土玩家“松绑”。

比如亚马逊持股的卖家,以前能在平台独享流量,现在?门儿都没有。Flipkart持股的Flipkart Commerce Private Limited,以后也不能再在自家平台上“特殊照顾”了。可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的规则,打在不同外资企业身上,效果天差地别?
国内企业的“低调生存术”:不站队只合作
要说印度电商市场最“神秘”的一批玩家,非国内低调的跨境企业莫属。你可能在印度大街上听过亚马逊、 Flipkart,但很少人知道Club Factory、SHEIN——它们不搞平台,不抢本土卖家地盘,像个“隐形猎人”,专门瞄准印度年轻人的低价需求。2018年新规出台时业内都在猜“这波冲击波,国内企业肯定扛不住”,后来啊呢?Club Factory的印度站用户不降反升, 平均客单价稳稳压在6-8美元,直接把亚马逊的跨境业务甩在身后。秘诀就俩字:不持股、不站队。
Club Factory的“轻资产”跨境路径:从批发市场到印度用户
Club Factory的玩法,跟亚马逊完全不是一个赛道。它不搞“平台+卖家”模式, 而是直接从广州、义乌的批发市场拿货,通过国内供应链优势,把9.9美元的连衣裙、19.9美元的运动鞋,用跨境直邮送到印度用户手上。2018年新规明文禁止“外资平台销售持股公司产品”, 可Club Factory既没持股印度公司,也没在印度搞平台,它就是个“跨境搬运工”,规则根本打不到它身上。
更绝的是它连印度本土团队都没大规模扩张,低调得像藏在印度市场角落的“影子玩家”。据白鲸出海2019年数据显示, Club Factory在印度跨境电商领域的消费占比一度超过35%,远超亚马逊的跨境业务——美企还在为新规头疼时国内企业早用“轻资产”模式绕过了监管红线。
美国企业的“股权依赖症”:新规下的“重灾区”
跟国内企业的“轻装上阵”比, 亚马逊、Flipkart在印度市场更像“穿重甲的战士”——每一步都踩在股权和本土卖家的利益上。2017年, 亚马逊斥资2亿美元收购印度食品零售业公司More,持股Flipkart的沃尔玛更不用说了直接把印度当成全球电商的“主战场”。可新规一出, 这些“重投资”反而成了包袱:亚马逊不能卖持股More公司的产品,Flipkart不能推自家股权卖家的独家商品,流量一下子被打散。据路透社2019年3月报道, 新规实施后一个月,Flipkart的印度本土卖家活跃度下降了18%,亚马逊的独家商品销量暴跌23%。国内企业靠“不持股”躲过一劫,美企却因“股权依赖症”被新规精准打击。
亚马逊的“本土化陷阱”:越本土越受伤
亚马逊在印度的“本土化”策略,现在看来有点“用力过猛”。为了抢市场, 它不仅持股印度本土卖家,还搞“卖家-平台”深度绑定——卖家在亚马逊上开店,必须接受“独家销售”条款,否则流量优先级直接降级。后来啊?印度本土小卖家被“绑架”,消费者只能买到有限的商品。新规一出, 亚马逊的“独家销售”被叫停,持股卖家不能上架,等于一边砍掉了“独家商品”和“本土卖家”两条腿。更麻烦的是 亚马逊还投资了印度本土杂货平台BigBasket,按新规,BigBasket的产品也不能在亚马逊上卖了。2019年二季度财报显示, 亚马逊印度电商营收环比下滑12%,成了全球唯一负增长的区域——反观国内企业,根本没趟这浑水。
数据说话:市场份额背后的“生存差异”
新规后的印度电商市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福布斯印度2019年Q2报告, 亚马逊和Flipkart合计占据印度电商市场62%的份额,看似“霸主”,但其中本土业务占比超过70%,跨境业务不足15%。国内企业呢?Club Factory、SHEIN等跨境玩家加起来份额不到10%,但跨境业务占比100%。更关键的是转化率:国内企业的跨境订单转化率高达8.2%, 是亚马逊跨境业务的3倍——低价、轻资产、不持股,让它们在细分市场里活得比美企滋润。
客单价与消费力:国内企业的“性价比密码”
印度人均GDP约1900美元,大多数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得像“雷达”。亚马逊、 Flipkart想走高端路线,后来啊发现卖199美元的iPhone,不如卖19.9美元的T恤好使。国内企业早就摸透了这点:Club Factory的主力商品集中在5-20美元区间,SHEIN的连衣裙定价基本在10美元以下。2019年黑五期间, Club Factory在印度的单日订单量突破120万单,客单价7.2美元,远低于亚马逊的85美元——不是印度人买不起贵的,而是国内企业更懂“如何让低价商品看起来值钱”。这种“性价比密码”,让它们在新规后反而成了印度年轻人心中的“宝藏APP”。
印度政府的“矛盾心态”:既想引资又怕冲击
印度政府对待外资电商的态度, 就像走钢丝:既想引进阿里巴巴、腾讯的资本和经验,又怕国内廉价商品冲击本土制造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部主任赵淦成曾直言:“他们需要中国企业的供应链能力,但更担心印度小店主失业。” 这种矛盾, 让国内企业有了“生存空间”——不搞平台、不抢本土卖家,只做跨境小商品,既不触犯印度“保护本土零售”的红线,又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2018年阿里巴巴投资印度版大众点评Zomato时 印度媒体一片欢呼,但要是阿里巴巴想在印度搞个“淘宝”,估计早就被新规拦下了。
本土合作:化解监管风险的“缓冲带”
国内企业在印度的“低调”,还体现在“不单干”上。阿里巴巴没在印度直接运营电商平台, 而是选择投资Snapdeal、BigBasket等本土玩家;SHEIN在印度没有自建仓库,而是跟本土物流公司合作;连Club Factory都把客服中心设在新加坡,远离印度监管的“风暴眼”。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让它们既享受了印度电商市场的红利,又避免了成为监管的“靶子”。2019年4月, 印度商工部曾计划进一步收紧外资电商政策,但到头来主要原因是“本土企业需要外资合作”而放宽——国内企业早就用“合作”给自己上了一道“保险”。
未来趋势:中企的“长期主义”印度攻略
印度电商市场的变数还很多, 2020年疫情后本土电商政策进一步收紧,但国内企业的“低调生存术”反而更吃香。据白鲸出海2021年数据, 国内跨境企业在印度市场的用户复购率达到45%,比美企高出20个百分点——秘诀就是“不贪心”:不搞平台垄断,不碰本土利益,只做细分市场。未来 因为印度互联网用户突破10亿,这种“轻资产、高性价比、不持股”的模式,可能比美企的“重本土化”走得更远。毕竟在印度这个复杂的市场里活得久的从来不是“最响的”,而是“最懂规则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