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9年亚马逊效应下,电商市场将呈现何种景象

从倒闭潮到生存法则:2019年电商市场在亚马逊效应下的真实战场

电商这行当, 从来不缺神话,更不缺尸体。多少年前,一群人喊着“开个网店就能赚钱”冲进来没两年就悄无声息退场了。他们真的不懂电商规则吗?未必。真正要命的是他们始终没拿到消费者手里的那张信任票。信任这东西,比流量难搞多了流量可以买,信任只能攒。2019年,电商市场终于到了该换活法的节点,而这一切,都绕不开那个叫“亚马逊”的名字。

亚马逊效应:不是神话, 是悬在头顶的刀

“亚马逊效应”这个词,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亚马逊把整个零售市场的门槛拉高了消费者也被惯坏了。2018年,亚马逊美国站占了美国电商市场50%的销售额,5%的总零售额。什么概念?意味着每两单网购里就有一单进了亚马逊的口袋,每花100块钱零售额,就有5块钱进了贝索斯的腰包。这还不算完,亚马逊的物流快得让人发指,今天下单明天到,退货还免费。消费者习惯了这种“上帝待遇”,再看其他商家,慢一点、贵一点、麻烦一点,立马就被pass。

“亚马逊效应”下2019年的电商市场将呈现何种景象?
“亚马逊效应”下2019年的电商市场将呈现何种景象?

但有意思的是亚马逊效应不是单向的碾压。它逼着其他商家要么升级要么死,死了一批,也活了一批。比如2018年, 美国有个叫Target的零售商,被亚马逊压得喘不过气,后来搞了个“Drive Up”服务,线上下单30分钟到店取货,硬是把年轻消费者拉了回来。这说明啥?亚马逊效应不是终点,是起点,逼着你变得更聪明,而不是更绝望。

移动端:流量王座的易主之战

2018年, Salesforce有个数据,年终旺季期间,68%的电商访问量来自移动设备,46%的订单来自手机。这数字背后藏着电商市场的生死线。2019年,移动端不再是“重要选项”,是“唯一选项”。PC端?那就像现在还有人用功能机打

但移动端优先,不是简单把网页改成手机版那么简单。加载速度慢0.5秒,转化率掉7%;支付流程多一步,30%的人直接放弃。2019年,SHEIN这个快时尚品牌,把移动端体验做到了极致。他们的App首页加载速度控制在1.2秒内,推送消息根据用户浏览习惯定制,加购率比PC端高出35%。说白了 移动端不是流量入口,是用户的“口袋货架”,得让他们掏手机时想的是“看看有啥新货”,而不是“这页面怎么又卡了”。

物流:再说说一公里的生死时速

亚马逊最让人头疼的不是商品多,是物流快。它建了自己的物流网络,仓库遍布全美,很多地方能做到当日达。2018年, Criteo的调查显示,43%的消费者期望电商公司大幅提高配送速度,比2017年涨了15个百分点。消费者已经等不及了等3天?黄花菜都凉了。

但物流快=烧钱,这对中小商家来说简直是噩梦。2019年,有个叫Wayfair的家居电商,搞了个“本地合作仓”模式。在重点城市租用小型仓库,和本地快递公司合作,把配送时间从5天压缩到2天成本只增加了8%。这说明啥?物流竞争不是比谁有钱,是比谁会“借力”。小商家没必要和亚马逊拼全国网络,把几个核心城市的“再说说一公里”做透,照样能抢到蛋糕。

人工智能:不是巨头的专利, 是商家的救命稻草

亚马逊在AI上砸了不少钱,什么趋势预测、智能推荐、广告文案测试,搞得像个“数据巫师”。但2019年,AI不再是巨头的专属玩具。中小企业也能用上平价AI工具, Towards Data Science就给电商企业提供了聊天机器人,成本才几百块一个月。

2019年, 有个卖家居小用品的商家,用AI客服处理售后咨询,响应速度从30分钟缩短到1分钟,售后成本降了20%。更绝的是 AI分析用户浏览记录发现,很多人买完收纳盒会找标签纸,于是自动推送组合优惠,复购率提升了18%。这说明AI不是让你变成“小亚马逊”,是让你更懂自己的用户。与其盯着亚马逊的AI有多牛,不如想想怎么用AI解决自己店里的小麻烦。

杂货电商:亚马逊的短板, 别人的机会

2017年,亚马逊花了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想杀入杂货市场,后来啊呢?2018年,Prime会员里至少每月买一次杂货的人数反而下降了。为啥?杂货这东西,讲究“新鲜”和“即时”,很多人还是习惯去超市现挑。Brick Meets Click的研究发现, 用实体零售商杂货配送服务的家庭,每月花200美元,比亚马逊杂货购物者的74美元高得多,还更频繁下单。

2019年,杂货电商的战场打响了。Instacart就是个例子,它不自己卖货,而是和本地超市合作,提供30分钟达服务。2019年,它在全美2000多家超市上线,订单量同比增长60%。这说明杂货电商的突破口不在“和亚马逊拼价格”,在“和超市拼速度”。小商家可以盯住社区生鲜店,搞“线上下单+楼下自提”,说不定比亚马逊的“次日达”更受欢迎。

AR技术:让用户“摸到”商品

亚马逊搞了个叫Scout的视觉购物工具, 像Pinterest一样展示产品图片,用户能“看”商品。但2019年,更火的AR技术是让用户“试”商品。比如卖家具的,用AR让用户把虚拟沙发放到自己客厅里看看合不合适;卖衣服的,用AR试衣镜看看上身效果。

2019年, 有个卖床垫的电商,上线了AR“虚拟试躺”功能,用户用手机扫描卧室,就能看到床垫放在床上的样子,还能躺上去感受软硬度。这个功能上线后加购率提升了28%。AR这东西,不需要多高级,能解决用户“怕买错”的心理就行。毕竟网购最大的痛点就是“看不见摸不着”,AR刚好把这点补上了。

亚马逊效应下的生存逻辑:不做追随者, 做“小而美”的破局者

2019年的电商市场,亚马逊效应像一场大浪,冲走了那些想靠“复制粘贴”成功的商家,也留下了那些懂得“差异化”的玩家。比如有个卖手工皮具的商家, 2019年放弃了亚马逊平台,转做独立站,通过社群运营和定制服务,复购率比在亚马逊时高了40%。为啥?亚马逊上用户只看价格和评价,独立站上用户认的是“这是谁做的”“故事好不好”。

说到底,亚马逊效应不是让你去打败亚马逊,是逼你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物流比不过亚马逊, 那就做极致的本地服务;AI玩不起巨头的数据量,那就用AI深耕细分人群;杂货拼不过全食超市,那就专注有机食品的即时配送。2019年的电商市场,早不是“流量为王”的时代,是“用户信任”的时代。谁能拿到那张信任票,谁就能在亚马逊效应的浪潮里站稳脚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