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俄罗斯电商市场未来5年规模增长三倍

莫斯科地铁里刷手机下单的人越来越多,这景象放在十年前,谁能想到?东欧这片广袤的土地,正悄悄上演一场电商狂飙。摩根士丹利扔出一个炸雷:未来五年,俄罗斯电商市场规模要涨三倍。520亿美元,这个数字让多少卖家眼睛发红,可冷静想想,这钱真的那么好赚吗?

市场爆发背后的驱动力:不只是有钱那么简单

2017年俄罗斯电商市场规模180亿美元, AKIT的数据摆在这儿,涨了13%。Data Insight说得更狠, 不算外卖、跨境和数字内容,纯电商也有144亿,加上那些乱七八糟的,直奔300亿。这增速像什么?像冬天里突然窜起来的火苗,烧得旺,但风一吹会不会灭?

俄罗斯电商市场报告:未来5年规模将增长三倍,或将出现新的电商巨头
俄罗斯电商市场报告:未来5年规模将增长三倍,或将出现新的电商巨头

你以为俄罗斯人突然爱上网购了?天真。他们的互联网普及率80%,智能手机66%,网购却只占消费的3%。这说明啥?潜力大,但习惯没养成。Yandex Checkout的数据更扎心:2018年上半年,82.8%的网民至少买过一次东西。数字看着漂亮,可多少人是为了凑单免运费才下的单?真正的忠诚度?还早着呢。

资本的嗅觉最灵。摩根士丹利说未来几年俄罗斯电商能吸引10亿美元投资,过去十年才8亿。UBS更直接,食品外卖会是下一个风口。可资本的钱烫手啊,2018年外卖平台Foodfox倒闭,欠了一屁股债。钱多不代表路好走,这市场像块黑土地,看着肥沃,底下全是石子。

跨境玩家的生存法则:低价不是万能药

提到俄罗斯跨境,绕不开中国货。AKIT的数据显示,90%的海外商品来自中国,但金额占比只有53%。啥意思?俄罗斯人买中国货,多是便宜的小玩意儿,61.4%的订单不超过25美元。你以为靠9.9包邮的袜子就能征服莫斯科?别做梦了。

毕马威有个调查,17%的俄罗斯人在亚洲网店购物,大部分是中国店。可2019年速卖通在俄罗斯翻车,不少卖家主要原因是退货率太高被平台罚钱。为啥?中国卖家只顾着便宜,忘了俄罗斯冬天零下30度,你卖个塑料壳充电宝,冻裂了谁负责?

跨境玩的是综合实力。土耳其Anker怎么样?卖充电器比中国贵一倍,但在莫斯科开了线下体验店,坏了能当场换。韩国化妆品更狠,靠“天然成分”的标签卖高价,客单价比中国货高3倍。俄罗斯消费者不是傻子,便宜货买多了也会想“这玩意儿能用多久?”

移动端的黄金时代:年轻人说了算

Data Insight的数据, 2017年13.4%的俄罗斯人用手机购物,12.3%用APP。25岁以下年轻人?手机就是他们的钱包。毕马威说未来几年移动购物份额要翻倍,这趋势挡都挡不住。

可移动端竞争有多惨烈?Ozon和Wildberries这两家本土巨头,APP下载量早就破千万。2018年新入局的Yandex Market,靠着“一键下单”功能抢了不少用户。但中小卖家怎么办?你APP做不过大厂,小程序又没流量,难道只能等死?

有个叫Lamoda的服装平台, 2017年搞了个“AR试衣”功能,用户拍照就能看衣服上身效果。后来啊移动端转化率提升了27%。这招狠啊!俄罗斯年轻人爱刷Instagram,你把购物体验做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还愁没人买单?

资本的甜蜜陷阱:投资10亿, 可能打水漂

摩根士丹利说俄罗斯电商能吸引10亿美元投资,可过去十年才8亿,这钱真砸下去,能溅起多大水花?2018年俄罗斯电商领域融资事件只有23起,金额不到5亿。资本不是慈善家,他们要的是回报。

食品外卖被UBS捧上天后来啊2019年Delivery Hero在俄罗斯亏损1.2亿欧元。为啥?俄罗斯地广人稀,送一单外卖的成本比欧洲高30%。资本看好风口,但没算过物流这笔账,这不是找死吗?

更坑的是合资企业。Yandex和Sberbank的Beru,2016年成立,烧了5亿,市场份额才12%。Mail.ru和阿里搞的AliExpress Russia,2018年上线,至今还在亏钱。合资听着风光, 可两家企业理念不合,Yandex想做技术,Sberbank想搞金融,再说说内耗比竞争还狠。

中国卖家的破局之路:从低价到品牌

中国卖家在俄罗斯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2019年俄罗斯海关新规,跨境电商包税取消,单件商品超过200欧元要交关税。本来利润就薄,这一下直接砍掉一半。义乌小商品城的老板们,开始琢磨新出路了。

有个叫“俄速通”的物流公司,2018年推出“仓配一体”服务,在莫斯科建了3个海外仓。中国卖家把货发到国内仓,俄速通负责清关、仓储、配送,时效从20天缩到5天。后来啊?合作商家的复购率提升了40%。这说明啥?俄罗斯人要的不是便宜,是快!是靠谱!

品牌化才是王道。2019年深圳一家叫“Anker”的充电宝品牌, 在俄罗斯搞了个“耐低温测试”直播,把充电宝扔到雪地里两小时拿出来照样能用。视频在VK上播放量破500万,价格比中国货贵30%,照样卖断货。俄罗斯消费者开始认“中国品牌”了不是认“中国制造”。

未来格局的暗流涌动:新巨头会是谁?

摩根士丹利说俄罗斯还没出现领军企业,这话只对了一半。速卖通2017年就有2000万用户,占比18%,怎么不算巨头?但问题在于,本土玩家正在崛起。Ozon靠“自营+平台”模式, 2020年市场份额冲到25%;Wildberries专攻服装,2021年拿下20%的鞋服市场。

更可怕的是垂直领域的黑马。2018年上线的美妆平台“L'Etoile”,靠“网红试用+小样赠送”策略,两年做到独联体第一。2021年,他们把化妆品送到用户家门口,还提供免费化妆教程,女性用户粘性高得吓人。这种打法,大平台根本学不来。

未来的俄罗斯电商,不会是一家独大,而是群雄割据。技术派可能会是Yandex, 他们有搜索引擎的基因,懂用户;物流派可能是Sberbank,手里有银行和线下网点;内容派可能是VK,社交+电商无缝衔接。中国卖家想分一杯羹,要么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要么被淘汰。

写在再说说:狂飙之下 别丢了脑子

520亿美元的蛋糕听着诱人,可别忘了俄罗斯电商的退货率高达25%,比欧洲高10个百分点。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20%,比中国高5个百分点。支付环节更麻烦,信用卡普及率才35%,现金支付还是主流。

资本涌入不代表市场成熟,2019年俄罗斯电商倒闭的企业比新开的还多。那些只盯着“增长三倍”的卖家,再说说可能成了炮灰。真正聪明的玩家, 会研究俄罗斯人的购物习惯——他们冬天要买防冻液,夏天要买防晒霜,节日喜欢提前两周下单。

未来的俄罗斯电商,就像西伯利亚的暴风雪,看着美丽,实则凶险。能活下来的,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穿得最厚的。那些愿意在物流、品牌、用户体验上砸真金白银的卖家,才能等到风停的那一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