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Shopee等为何纷纷来华寻求中国商品合作

东南亚电商突然“倒追”中国, 这波操作有点东西

最近跨境电商圈挺热闹的,Lazada、Shopee这些东南亚平台突然跟打了鸡血似的,一趟趟往中国跑,不是开招商会就是建仓库,搞得不少国内商家直嘀咕:“咱们这是突然成了东南亚市场的‘香饽饽’?”说真的, 三年前谁敢想,这些曾经被我们当成“出海新手村”的平台,现在会巴巴地凑到中国商家面前,求着合作?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中国市场好”,藏着不少门道。

东南亚市场突然“开挂”, 平台急了

你可能不知道,东南亚这地方,电商增速快得吓人。谷歌和淡马锡的报告摆在那儿:2023年东南亚电商市场规模直接冲到1020亿美元, 用户数突破4.5亿,平均每3个东南亚人里就有1个在网购。更关键的是这市场还在往上猛蹿,预计2025年能摸到2000亿的门槛。这么一块肥肉, Lazada、Shopee这些平台自然盯得死死的,但问题来了——光有流量不行啊,得有货啊。

中国商品受东南亚追捧  Lazada、Shopee等当地平台主动来华招商
中国商品受东南亚追捧 Lazada、Shopee等当地平台主动来华招商

东南亚本地供应链啥样?别的不说就拿服装当地工厂设计慢、产能低,一件爆款从打版到上架能等俩月;手机配件?东南亚电子厂少得可怜,主流型号的充电线、手机壳都得靠进口。反观中国, 浙江义乌的小商品能在24小时内发往全球,广州的服装厂一天能出10万件订单,深圳的电子供应链更是“万物皆可造”。这么一对比,东南亚平台能不急?自家市场嗷嗷待哺,中国货又便宜又好卖,可不就得跑中国来“进货”?

中国商品凭什么让东南亚“上头”?

有人说中国商品在受欢迎不就是便宜?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便宜确实是敲门砖,但能让东南亚消费者“复购”,靠的是“精准拿捏”。你瞅瞅东南亚的天气, 常年30多度,轻薄透气的雪纺裙、冰丝T恤比厚实的毛衣好卖10倍;再看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家里小、空间少,折叠衣柜、壁挂式收纳架这种“空间魔法”商品,销量年增速能到120%。国内商家早就把这些琢磨透了 义乌商家专门为印尼市场设计了“清真认证”的家居用品,佛山家具厂把沙发尺寸压缩成“东南亚小户型专用”,这哪是卖货,这是“定制化宠爱”啊。

更绝的是中国商家的“反应速度”。2023年3月, 泰剧《禁忌女孩》爆火,里面女主穿的一款蓝色连衣裙,国内服装商家只用了5天就打版上线,Lazada上的泰国店铺同步开售,价格比当地商场便宜60%,直接卖断货。反观本地商家,反应慢不说款式还老套。你说东南亚消费者能不“真香”?数据显示, 2023年Lazada平台上,中国女装销量同比增长78%,手机配件复购率高达65%,这数据搁谁不眼红?

平台来华“抢人”, 不只是招商那么简单

你以为Lazada、Shopee来华就是开个招商会讲讲PPT?格局小了。人家这是带着“全套方案”来的。Lazada在深圳的招商大会, 现场直接拉来菜鸟、顺丰的物流团队,现场给商家算账:“从广州仓到曼谷,3天达,运费低至9元”;Shopee更狠,在厦门搞了个“卖家孵化营”,派专人教商家怎么写小语种详情页,怎么用TikTok做短视频引流,甚至承诺前100名入驻的马来西亚站点商家,免半年佣金。这哪是招商,这是“保姆式服务”啊。

连新加坡的老牌代购平台ezbuy都坐不住了。这家以前靠“人肉背货”起家的平台, 现在转型做电商,直接在中国东莞和嘉兴租了5万平米自运营仓库,给商家承诺:“你把货发到我们国内仓库,清关、配送、售后全包,你只管卖货”。有个卖母婴用品的深圳商家试了试, 以前自己发货到菲律宾,物流要15天退货运费比货还贵;现在走ezbuy的仓,3天到货,退货运费平台补贴,后来啊销量直接翻了3倍。这服务一跟上,商家能不动心?

中国卖家“出海”, 别光顾着高兴

看到这儿,估计不少国内商家已经摩拳擦掌了:“东南亚市场这么好,赶紧冲!”先别急,这水其实挺深。你以为中国商品在东南亚就没对手了?大错特错。2023年Shopee印尼站就杀出来一匹“黑马”——本土本土品牌“Mataharimu”, 专做平价女装,靠着“本地化设计+社交媒体营销”,硬是把中国女装商家的市场份额抢走了15%。人家更懂当地审美,广告投放在Instagram和WhatsApp上,比咱们投抖音还精准。

还有物流这关,你以为建了仓库就万事大吉?东南亚的“再说说一公里”能把人愁死。雅加达的堵车能堵上8小时马尼拉的郊区有些地方连快递车都进不去。有东莞商家反映, 货到了菲律宾的马尼拉仓,后来啊主要原因是配送点偏远,硬是拖了10天才送到,客户直接申请退款,平台还扣了分。所以说想啃下东南亚这块肉,光有货不行,还得把“本土化运营”这课补上——小语种客服得会吧?本地社交媒体得玩明白吧?甚至得研究研究当地的“购物节”,比如泰国的“宋干节”、印尼的“开斋节”,提前备货比啥都强。

未来这仗,怎么打才有胜算?

东南亚电商这波热潮,短期看是“红利”,长期看就得拼“硬实力”。Lazada和Shopee现在争着来华招商, 说白了是“抢夺优质供给”,等中国商家扎堆进去,竞争肯定会白热化。那时候,靠“低价内卷”肯定行不通了得往“品牌化”和“差异化”上走。比如卖手机配件的, 与其跟卖同款充电线,不如搞个“东南亚专属快充头”,适配当地电压;卖家具的,与其拼价格,不如设计个“可拆卸热带风沙发”,方便小户型搬运。

还有,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不少商家盯着印尼、 泰国这些大市场,其实东南亚还有不少“蓝海”——越南的电商增速比印尼还快,缅甸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刚过30%,未来空间大得很。有经验的商家已经开始“多站点布局”了 在Lazada开马来西亚站,一边在Shopee试试越南市场,分散风险。毕竟东南亚这市场,看着热闹,但谁能笑到再说说还得看谁更懂“本地”,谁更能“快人一步”。

说到底,东南亚平台来华招商,既是中国制造的机会,也是一场“双向选择”的考验。中国商家手里有货, 脑子活,但要想在这场“出海潮”里站稳脚跟,得放下“低价走量”的老观念,真正沉下心来研究东南亚消费者想要什么。毕竟市场这东西,永远青睐那些“既懂货,又懂人”的玩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