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8年全球十大在线零售商的发展状况如何

电商江湖:2018年全球十大在线零售商的暗战与狂欢

2018年的零售世界, 像一杯被猛烈摇晃过的鸡尾酒,传统实体店的缓慢沉淀与电商的迅猛冲撞搅在一起,形成奇妙的分层。全球消费者在网上砸的钱达到了2.86万亿美元, 比上一年猛增18%,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购物车狂欢,也是巨头们看不见的硝烟。在线零售占全球总零售支出的15%, 而十大玩家就拿走了其中的15.1%,这意味着每花100块电商钱,就有15块进了这十家的口袋。这个集中度,比想象中更恐怖。

亚马逊:不止是卖货, 更是生态圈的吞噬者

提到2018年的电商,绕不开亚马逊这个庞然大物。它在美国的在线销售额是第二名的4.5倍,相当于把后面所有对手的销售额加起来再乘以两倍还多。很多人以为亚马逊只是个网上超市, 其实它早进化成了“零售界的黑洞”——第三方卖家平台上的佣金、AWS云计算的利润、Prime会员的订阅费,三股力量拧成一股,把它的护城河越挖越深。

全球十大在线零售商2018年的发展状况
全球十大在线零售商2018年的发展状况

2018年, 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交易额占了总营收的58%,这些中小商家像潮水一样涌进它的平台,既帮它丰富了商品种类,又成了它稳定的现金流来源。有意思的是 亚马逊的物流网络这时候已经像个精密的战争机器,在美国的配送时效从“次日达”向“当日达”冲锋,这种履约能力让沃尔玛这样的传统对手看得眼红却又追赶不及。但谁也没想到, 这个看似无敌的巨兽,在2018年也悄悄埋下了隐患——第三方卖家投诉平台佣金过高的声音越来越响,有些小商家开始私下抱怨“给亚马逊打工不赚钱”,只是没人敢真的转身离开。

阿里巴巴:中国市场的绝对霸主, 海外试探的脚步有点颤

如果说亚马逊是北美王,那阿里巴巴就是亚洲的土皇帝。2018年, 淘宝和天猫离盈利遥遥无期。

京东:重资产玩家的倔强, 与阿里的差异化生死局

京东和阿里巴巴的战争,从2018年来看,像极了“重剑”与“轻剑”的对决。阿里轻资产运营,靠平台收佣金;京东则像个“物流狂魔”,自建仓库、自招快递员,把履约成本压到了极致。2018年, 京东的“211限时达”覆盖了全国90%的人口,这意味着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收货,这种体验让它在3C家电领域几乎无人能敌。但京东的倔强也成了它的枷锁——自建物流每年烧掉几百亿,净利润常年被拖累。2018年,京东的第三方卖家占比只有35%,远低于阿里的85%,这说明它的平台生态远不如阿里丰富。更要命的是 拼多多这一年异军突起,用低价策略抢走了大量下沉市场用户,京东夹在阿里和拼多多中间,有点进退两难的尴尬。

巴西Luiza SA:新兴市场的黑马, 60%增长背后的本土化密码

2018年的电商版图上,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巨头,而是巴西零售商Magazine Luiza。这家成立于1957年的老牌百货, 2018年直接进入了移动优先。

沃尔玛:传统巨头的电商突围, 有点慢但够狠

沃尔玛2018年的电商策略,像个迟暮的武林高手,招式不快但招招致命。它意识到自己最大的优势是线下门店, 于是搞了个“线上下单,门店配送”的同城配送服务,覆盖美国80%的人口。这意味着你在网上买瓶酱油,可能半小时后就从街角的沃尔玛送到家。2018年, 沃尔玛的电商销售额增长了43%,这个数字在巨头里不算最高,但它的获客成本只有亚马逊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它不用花大价钱打广告,用户自然就来了。

沃尔玛还做了一件事:收购了电商创业公司Jet.com, 用对方的算法优化商品推荐,让老顾客的复购率提升了15%。不过 沃尔玛的电商团队内部矛盾不小:传统零售的KPI和电商的快速迭代根本是两套逻辑,2018年年底就有高管离职,说公司“想学亚马逊,却还是沃尔玛的思维”。

谷歌:搜索巨头的电商野心, 用流量变现的阳谋

很少有人把谷歌和电商放在一起,但2018年,谷歌的电商野心已经藏不住了。它推出了“购物行动”,让用户在搜索后来啊里直接下单,不用跳转到其他网站。2018年,谷歌电商广告收入增长了35%,其中来自零售广告的占比超过40%。谷歌的打法很简单:谁搜索“跑步鞋”,就把Adidas的鞋子推到最前面用户点一下就能买,谷歌抽佣金。更狠的是它的数据优势——知道用户搜索过什么 浏览过什么甚至地理位置在哪里这些信息让它的广告转化率比Facebook还高20%。但谷歌也有软肋:它没有自己的物流体系, 只能依赖第三方配送,经常出现“下单三天货没动”的情况,用户体验打了折扣。

技术狂飙:AI、 AR与直播,2018年的电商新武器

2018年的电商技术战,比拼的不是服务器多快,而是谁能更懂消费者。亚马逊的AI推荐系统已经能预测你接下来想买什么——你刚搜索了“婴儿奶粉”, 首页就推起了“尿不湿”,这种“未卜先知”让它的客单价提升了18%。阿里巴巴更绝, 搞了“淘宝直播”,让李佳琦这样的主播在直播间边试口红边卖,2018年淘宝直播GMV突破了1000亿,转化率比普通图文商品高5倍。

AR技术也开始落地:宜家的App能让你把虚拟家具放到家里看效果,这种“所见即所得”让退货率降低了30%。但这些技术也不是万能的, 有些AI推荐太精准,反而让用户觉得被“监视”,产生抵触心理;直播带货的夸大宣传也引发了监管关注,2018年底就有多个主播因虚假宣传被罚款。

中小商家的生死局:在巨头的阴影下找缝隙

2018年的电商世界, 对中小商家既是黄金时代,也是修罗场。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第三方卖家平台让他们能轻松开店, 但平台的规则越来越严苛:亚马逊2018年封掉了超过2万个卖家账号,理由是“刷单”;阿里巴巴提高了保证金,小卖家动不动就被罚款。更可怕的是流量成本——2018年, 亚马逊CPC广告的平均点击成本比2017年涨了40%,很多小商家投了广告却赚不到钱,只能退出。

但总有聪明的玩家找到了缝隙:美国有个卖手工蜡烛的小商家, 专门在Pinterest上做内容营销,不投广告靠自然流量,2018年营收突破了500万;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避开亚马逊的红海,专攻东南亚的Shopee,靠着低价策略,也能月入百万。这说明,在巨头的阴影下差异化才是生存之道。

隐忧与暗流:高增长背后的泡沫与风险

2018年的电商狂欢,背后藏着不少泡沫。最明显的是估值虚高——很多电商公司的市值远超实际营收, 比如印度Flipkart被沃尔玛收购时估值200亿美元,但年营收只有30亿。物流成本也是个无底洞, 亚马逊2018年的物流支出超过130亿美元,比2017年涨了35%,这种烧钱模式能持续多久没人知道。更让人担心的是数据平安——2018年, Facebook的数据泄露事件让用户对平台信任度暴跌,电商巨头掌握着用户的消费习惯、地址、支付信息,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消费者疲劳:各种促销节让人眼花缭乱, “618”“双11”“黑五”,买得越多越空虚,2018年电商行业的用户复购率比2017年下降了5%,这说明靠促销拉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头了。

2018年启示录:电商的未来不在“更大”, 而在“更懂”

回望2018年的全球十大在线零售商,会发现一个规律:那些真正活得好的,要么有极致的体验,要么有深度的本土化,要么有独特的流量入口。单纯靠“卖得多”已经不够了未来的电商竞争,比拼的是谁能更贴近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亚马逊在尝试开实体店,阿里巴巴在做新零售,沃尔玛发力线上,这说明线上线下融合才是大势所趋。但融合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 而是用技术重构整个零售链路——比如用AI预测库存,用区块链溯源商品,用VR提升购物体验。2018年只是开始,电商的下半场,才刚刚拉开序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