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9选品季,如何找到即将大卖的热门产品呢

2019选品季, 别再盲目跟风,这些“隐形爆款”或许才是真机会

2019年的选品季又来了你是不是盯着亚马逊Best Sellers榜单,把那些销量过万的产品收藏了个遍,心里盘算着“要是能分一杯羹就好了”?先别急着下单, 去年有个朋友就是这么干的,选了网红同款电动牙刷,后来啊上架后日均订单不到10单,库存积压了半年,再说说亏得连广告费都收不回来。问题出在哪?大卖们早就把“ obvious爆款”的流量池占满了中小卖家硬挤进去,只会沦为炮灰。选品不是抄作业,而是找那些“大家都没看见,但市场正悄悄需要”的缝隙。

冷门榜单里的“需求信号”, 比Best Sellers更真实

很多人选品只盯Best Sellers,觉得“卖得好的一定好”,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榜单上的产品可能已经被大卖们垄断,你进去就是“以卵击石”。2019年6月, 深圳有个卖家不按套路出牌,他没碰Best Sellers里的家居收纳用品,而是翻起了Movers&Shakers,发现一个叫“宠物智能饮水机”的产品周排名飙升了3000%,评论量不到200,价格在45-60美元区间。

2019选品季  这些方法让你找到大卖的产品!
2019选品季 这些方法让你找到大卖的产品!

他赶紧联系工厂定制了一款带缺水提醒功能的版本, 上架3个月就进入了类目前50,转化率比行业平均高出18%。这说明什么?真正的需求往往藏在“上升最快”和“新品榜”里 这些地方竞争小,用户需求却正在爆发,就像早高峰的地铁口,你提前到站,才有座位。

刚需产品不等于“没利润”, 小工具也能撬动大市场

“选刚需产品肯定没错,但利润太薄了”,这是很多卖家的误区。2019年5月, 佛山有个卖家专做“小而美”的工具类产品,他选的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一个“多接口USB充电转换头”,价格19.9美元,解决的是用户出差时手机、平板、耳机一边充电的痛点。这个产品没有花哨的设计,但他做了个“智能识别电流”的小功能,用户好评里反复提到“充电快还不伤设备”。后来啊呢?复购率达到了35%,比那些卖3C配件的同行高出12%。你看,刚需产品不是没利润,是你没找到“刚需里的增值点”。就像螺丝刀,人人都需要,但如果你能做个“握柄防滑”“磁吸批头”的版本,价格翻一倍,用户照样愿意买单。

20-50美元的“甜蜜区间”,触发用户的“冲动消费开关”

选品时价格带怎么定?有人说“越便宜越好”,有人觉得“贵才有面子”。2019年亚马逊后台数据显示, 20-50美元这个区间的产品,平均加购率比低价产品高23%,比高价产品高17%。为什么?这个价格刚好卡在“用户觉得不贵,但又觉得值”的心理点上。比如2019年7月, 杭州有个卖家卖“便携折叠洗衣篮”,定价39.9美元,用户觉得“比酒店洗衣服务便宜多了”,又能解决旅行洗衣难题,下单时根本不需要犹豫。反观那些卖99美元的“智能洗衣球”,功能差不多,用户就会想“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吗?”选品就像谈恋爱,太便宜显得廉价,太贵让对方有压力,中间地带才是最容易牵手的区域。

轻便产品≠没竞争力, 压缩体积就是压缩成本

“大件产品利润高,运费低”,这是很多新手卖家的错觉。2019年8月, 广州有个卖家卖“折叠收纳盒”,同类产品大多卖29.9美元,但他把产品设计成“可压缩”包装,体积缩小了60%,物流成本从每单8美元降到了4.8美元。虽然单价卖到34.9美元,但主要原因是利润空间大了他敢投更多广告,后来啊首月销量就突破了3000单。你看,轻便产品的优势不是“单价低”,而是“物流成本低,资金周转快”。就像卖衣服, 一件T恤重量轻,运费便宜,你卖20美元和卖30美元的利润差,可能比卖家具“运费省100美元”还要实在。选品时别光盯着产品本身,把“体积”和“物流成本”也算进去,你会发现轻便产品才是中小卖家的“避风港”。

差评里藏着“用户痛点”, 解决它就是你的突破口

选品时只看好评,就像开车只看后视镜,迟早要出事。2019年4月, 厦门有个卖家想进入“厨房置物架”市场,他没有直接卖销量第一的产品,而是去翻差评,发现“安装麻烦”的吐槽占了40%,很多用户说“说明书像天书,装了2小时还没弄好”。他赶紧找工厂做了一款“免工具安装”的置物架,用磁吸+卡扣设计,用户5分钟就能装好。上架后评论量从500条飙到2000条,差评率从15%降到5%,转化率比同行高出20%。你看,用户的差评不是“骂产品”,而是“告诉你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就像谈恋爱时对方说“你总是不回我消息”,潜台词其实是“我希望你能多关注我”。选品也一样,差评里的“槽点”,就是你改进产品的“路线图”。

侵权雷区千万别碰, 合规才能活得更久

“找个有专利的产品,稍微改个样子就能卖”,这是2019年不少卖家的“小心思”。后来啊呢?亚马逊平台数据显示,当年因侵权被封号的卖家占比18%,其中60%是主要原因是“外观专利”问题。有个朋友卖“卡通手机壳”, 用了某知名动漫形象,没授权就上架,后来啊销量刚破1000,就收到了讼师函,不仅Listing被下架,账户里的资金也被冻结了再说说赔了5万美元才了事。选品时别抱侥幸心理,你以为“偷偷改改没人发现”,但平台的算法比你想象的更厉害。就像过马路,红灯时你以为“车少能冲过去”,但一旦被撞到,代价可能是整个生意。合规不是“限制”,而是“保护”,只有不踩红线,你才能在亚马逊这个“游戏”里玩得更久。

用谷歌趋势捕捉“需求波动”, 别等旺季才反应

很多卖家选品喜欢“跟风”,看到旺季卖得好就赶紧备货,后来啊等货到了旺季已经过去了。2019年3月, 宁波有个卖家没用“经验主义”,而是用谷歌趋势分析“户外便携风扇”的搜索量,发现从2月开始,搜索量环比升了150%,而且这个趋势持续到了6月。他赶紧在4月联系工厂备货,6月旺季来临前,库存已经备足了2万件。后来啊7月亚马逊封号潮,很多卖家断货,他的产品主要原因是提前布局,卖了个“盆满钵满”,售罄率98%。你看,选品不是“看现在卖什么”,而是“看未来要卖什么”。就像天气预报,你提前知道要下雨,才能带伞,而不是等淋湿了才后悔。谷歌趋势就是你的“天气雷达”,能帮你提前捕捉需求的“风吹草动”。

评论量不是越多越好, “蓝海产品”才有增长空间

“评论越多越好卖”,这是很多卖家的“执念”。但2019年亚马逊类目数据显示, 排名前100的产品中,评论量在500-1000的卖家,转化率比评论量超5000的卖家高出8%。为什么?评论量太少,用户不信任;评论量太多,新卖家根本挤不进去。2019年9月, 成都有个卖家选“宠物智能饮水机”时特意找了个评论量800左右的产品,他没有直接跟卖,而是做了“静音升级”版本,针对“怕吵到宠物”的用户痛点。

后来啊虽然评论量不如头部卖家, 但主要原因是差异化明显,上架首月就卖出了800单,增长率比行业平均高25%。你看,选品不是“挤红海”,而是“找蓝海”。就像一片森林,大树底下不长草,那些阳光能照到的小角落,反而能长出独特的植物。评论量适中的产品,就是市场给你的“机会窗口”,抓住了你就能成为下一个“大树”。

2019年的选品季,别再盯着别人的爆款流口水了。真正的机会藏在那些“上升最快的榜单”里藏在用户的“差评”里藏在谷歌趋势的“波动”里。选品不是找“最火的产品”,而是找“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就像找对象,不是选“最帅/最美的”,而是选“最懂你的”。记住市场永远在变,但“发现需求、解决痛点”的逻辑永远不会过时。这个选品季,与其跟风,不如静下心来找到那个能让你“少走弯路”的“隐形爆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