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非洲网购崛起如Jumia,其背后挑战究竟有多大

从“非洲阿里巴巴”到现实困境:Jumia的狂欢与隐痛

2019年4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钟声为Jumia敲响。这家被称作“非洲阿里巴巴”的电商巨头上市首日股价暴涨75%, 两个交易日直接翻倍,第三天继续大涨34.82%,累计涨幅高达196%。资本市场的狂欢似乎印证了马云当年的预言——非洲将诞生100个阿里巴巴。但三年后再看, Jumia的市值从巅峰跌去超过200亿元,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个亚马逊”的故事,似乎被非洲大陆的现实泼了盆冷水。

说真的,Jumia的崛起确实让人眼前一亮。2012年由两位法国前麦肯锡员工在尼日利亚创立,短短几年就 到14个国家,覆盖7亿人口。去年它宣称有400万顾客, 在GSMA的数据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智能手机用户预计2025年将达到6.9亿,远超2017年的2.5亿。这些数字看着都让人兴奋,仿佛非洲电商的春天就要来了。但当你深入那些送货员的三轮车、顾客的犹豫和账本的亏损数字里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非洲阿里巴巴”Jumia的崛起暴露非洲网购面临的巨大挑战
“非洲阿里巴巴”Jumia的崛起暴露非洲网购面临的巨大挑战

送货员的“时间谜题”:物流体系的非洲式困境

南达-艾伊的一天从拉各斯的拥堵街道开始。他骑着三轮车,车斗里装着四包脱毒茶,要去香蕉岛的五个地址送货。香蕉岛可能是尼日利亚最富裕的地区,但艾伊的送货过程却像一场“时间谜题”。当被问及具体什么时候能送到,他只会反复说“今天早上,今天早上”,却说不清楚具体几点。他的顾客在半小时内给他打了三次

这事儿吧,你想想就知道多难了。非洲地域复杂, 消费者填写的地址信息一般只能定位到大城市周遭,街道路况更是让人头疼——许多国家甚至没有铺好的路,导航地图常常是摆设。艾伊供职的快递公司Metro Africa Xpress训练过他, 回复顾客时要含糊其辞,免得让客户对Jumia失望。但问题不在送货员,而在整个物流体系。Jumia要面对的是从“再说说一公里”到“第一公里”的全链路挑战:仓库分拣效率低、 运输车辆不足、配送员培训不到位,再加上复杂的交通和地址模糊,包裹迟到、送错甚至丢失成了家常便饭。

更麻烦的是这些物流问题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讼师阿基诺-奥拉沃耶两年没在Jumia买东西了原因就是“拖延和付款问题太常见”。他宁愿去jiji.ng这样的分类广告网站, 直接和卖家见面看货,或者去美国亚马逊网站买贵点但能放心收到的外国产品。你说物流搞不好,电商的“快”和“准”怎么实现?

“先付款还是先验货?”:信任危机下的支付博弈

奥拉沃耶收到脱毒茶时问了艾伊一个关键问题:“我能在付款前打开包装看看吗?”艾伊解释了Jumia的新规定——先付款再拆包,7天内不满意可以退货。奥拉沃耶叹了口气说:“我也不指望在亚马逊上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很可悲的,但我们到头来会实现这一点的。”这句话道出了非洲电商的核心痛点:信任。

为了解决信任问题,Jumia做了不少尝试。比如推出货到付款服务,朱丽叶-阿纳马说这是一种“营销策略”,主要原因是顾客担心被骗,不愿在网上分享信息。但货到付款是把双刃剑。两年前,尼日利亚一名第三方送货员被杀,就是主要原因是携带太多现金。后来Jumia改进了系统, 限制司机带现金量,但退货率却高得吓人——你想想,顾客看不到货就付款,拿到不满意自然要退,物流成本本来就高,退货更是一笔额外负担。

2017年,Jumia试图用Jumia Pay解决支付问题。这个支付系统先在加纳、象牙海岸等小市场试点,2017年才在尼日利亚、埃及等大市场推广。阿纳马说小市场当“实验室”能降低风险。但问题在于,非洲的支付环境太复杂了。尼日利亚有8700万赤贫人口, 很多人连银行账户都没有,虽然有移动钱包,但普及率不够,而且用户对在线支付的平安性始终存疑。你说连支付信任都没建立起来电商怎么规模化?

7亿人口背后的“消费幻觉”:中产阶级的迷思

Jumia总喜欢强调自己覆盖7亿人口,但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消费幻觉”。尼日利亚钻石银行前CEO尤祖玛-多齐说得很实在:“现在的问题是中产阶级的规模有多大,7亿人口中有多少人会在我们的平台上花钱。我们有1.5万亿美元的消费者支出,但今天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任何形式的巅峰。”说白了就是能花钱的人没那么多。

非洲的人口增长是快,但贫困率也高。尼日利亚8700万赤贫人口,刚果、肯尼亚等国家情况类似。就算有智能手机,没可支配收入,电商也是空谈。而且非洲的“中产阶级”定义很模糊,很多人可能只是比赤贫好一点,但消费能力有限。Jumia卖的可能还是中低端商品, 利润薄,还要承担高昂的物流和获客成本,难怪去年能赚1.496亿美元,却亏了1.952亿美元。

更尴尬的是就算有钱,消费习惯也不一样。奥拉沃耶这样的中产更愿意在线下或熟人那里买东西,觉得踏实。你说连线下购物都没完全普及,怎么指望大家突然爱上网购?Jumia宣传的“7亿人口市场”,可能实际能转化的连10%都不到。

泛非扩张的“甜蜜陷阱”:烧钱换市场的代价

Jumia从成立起就搞“泛非扩张”, 2012年在尼日利亚、埃及、南非起步,2015年 到7个国家,后来覆盖14国。这种策略听起来很“宏大”,但烧钱速度也吓人。过去7年,它投了数亿美元,才成为唯一的泛非电商巨头,代价是巨额亏损。

竞争对手的失败更说明问题。2018年,Jumia的尼日利亚对手Konga裁员60%,后来卖给数据中心公司Zinox。很多其他电商网站要么缩水,要么直接关了。阿纳马说“所有倒闭的竞争对手都仅针对单一国家”,所以多国家投资“有道理”。但问题是Jumia自己也没好到哪去。14个国家各有各的问题,物流、支付、信任每个都要单独解决,资源分散,根本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你说这哪是扩张,分明是撒钱买教训。

而且,泛非扩张还让Jumia陷入“大而不强”的尴尬。它和保乐力加、 万事达、小米签了泛非合作协议,但这些大品牌更愿意和单一国家的小电商合作,主要原因是针对性更强。Jumia想靠“大平台”吸引品牌, 但实际运营中却处处受限,再说说只能靠补贴和营销拉新,成本越来越高,盈利越来越难。

移动普及≠电商爆发:基础设施的“再说说一公里”难题

GSMA的数据看着很美好:2025年撒哈拉以南非洲6.9亿智能手机用户。但问题在于,智能手机普及不等于电商爆发。非洲的网络覆盖率本来就低,很多地方4G信号不稳定,数据费用还贵。尼日利亚、肯尼亚这些国家,很多人用智能手机也只是刷刷社交媒体,真正用网购的很少。

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的再说说一公里”。就算网速快、流量便宜,物流跟不上、支付不顺畅,电商也发展不起来。多齐说:“电子商务业务不太可能与日益增长的移动数据普及率同步增长。”主要原因是光有设备没用,整个生态链没搭起来移动普及就成了摆设。你说连快递员都找不到准确地址,顾客不敢在线支付,智能手机再普及,电商也火不起来。

差异化破局:Jumia的“非洲式生存”策略

那Jumia还有没有救?其实也不是没机会。非洲电商的问题太复杂,照搬亚马逊、阿里巴巴的模式肯定不行,得找到“非洲式生存”的办法。

物流方面与其自己建仓库、养配送队,不如和本地物流公司深度合作。比如Metro Africa Xpress这种本地企业, 他们对街道、社区更熟悉,可以建立“社区自提点”,让顾客就近取货,减少配送压力。还可以培训配送员用更简单的地址描述方法, 比如“教堂旁边的红色房子”,比“XX区XX路XX号”实用得多。

信任问题,得靠“线下体验”补位。Jumia可以在大城市开“体验店”,让顾客先看货再下单,验货满意再付款。或者和本地便利店合作,作为“货到付款点”,顾客不用等快递员,直接去店里拿货,当场验货,不满意当场退。这样既能降低退货率,又能增加信任感。

支付方面得结合移动钱包和线下代理。比如和M-Pesa、Paga这些本地移动支付工具合作,降低支付门槛。还可以发展“线下代理”, 在社区小店设代理点,顾客可以现金充值到Jumia账户,或者通过代理下单,解决没银行账户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别再沉迷“泛非扩张”了。先深耕尼日利亚、埃及这几个核心市场,把物流、支付、信任的问题解决了再慢慢 。与其14个国家都做得半死不活,不如在3个国家做到极致,形成口碑和规模效应。

非洲电商的故事,从来不是“复制粘贴”就能成功的。Jumia的崛起让人看到了希望,但背后的挑战也实实在在。它需要的不是资本市场的狂欢,而是踏踏实实地解决每一个“再说说一公里”的问题。毕竟在非洲,速度和规模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活下去、活得好,才是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