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又一电商巨头发力,难道能撼动亚马逊的电商霸主地位

从Temu到谷歌:电商江湖的“新玩家”们

这个蓝色星球上的线上零售生意,似乎总绕不开一个名字——亚马逊。它像个沉默的巨人,站在山顶十几年,看着后来者一个个往上爬,有的摔下去,有的喘着气停在中途。但今年不一样,山脚下突然多了几个喘着粗气却眼神发亮的家伙,手里攥着刀,嘴里喊着“这次不一样”。

拼多多Temu:用“低价闪电战”撕开亚马逊的口子

去年九月, 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像个不速之客,一脚踹开了北美市场的大门。没人想到,这个在国内靠“砍一刀”火起来的平台,到了海外直接把“低价”玩成了核武器。9月上线,10月就冲上美国App Store免费榜第一,速度快得让亚马逊的股票都跟着抖了三抖。

又一巨头发力电商  试图撼动亚马逊的地位
又一巨头发力电商 试图撼动亚马逊的地位

Temu的打法简单粗暴到近乎野蛮:9.9美元的连衣裙, 19.9美元的运动鞋,甚至1美元的发圈。国内供应商熟悉的“爆品思维”被原封不动搬到了海外 选品团队盯着TikTok上的热门视频,三天内就能把网红同款搬到平台,价格只有亚马逊的三分之一。有卖家私下说Temu上的订单利润薄得像纸,但量太大,不接就等于把市场拱手让人。

数据不会说谎。今年第一季度,Temu的月活用户突破5000万,其中70%来自北美。更扎心的是亚马逊同一时期的北美新用户增长率只有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平均每10个北美新网购用户里 有3个 first choice 是Temu,而不是那个印着微笑logo的快递盒。

谷歌Shopping的“变身”:比价工具到零售帝国的野心

如果说Temu是拿着砍刀的愣头青,那谷歌就是戴着眼镜的“老狐狸”。谁也没想到, 那个曾经只会给你搜“买什么最便宜”的Google Shopping,今年突然脱掉了“比价工具”的外套,穿上了“零售商”的西装。

去年五月,谷歌悄悄上线了Google Shopping的直接购买功能。用户搜“无线耳机”, 不再是一堆价格列表,而是直接看到.addTo_cart按钮,点一下就能用谷歌账户付款,货从附近的沃尔玛或者直接从谷歌仓库发。更狠的是 他们把这套系统嵌进了YouTube——美妆博主在视频里说“这个眼影绝了”,屏幕右边直接弹出“买同款”链接,用户不用切App,边看视频边下单。

谷歌的数据优势太恐怖了。它知道你上周搜了“婴儿推车”, 昨天看了育儿博主视频,今天推给你的不再是广告,而是“已加入购物车”的提醒。今年双十一期间, 谷歌购物平台的转化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40%,有卖家反馈,在谷歌投的广告,ROI居然比亚马逊广告还高15%。

亚马逊的“防守反击”:从“躺赢”到“主动出击”

巨人被打疼了总会挥拳。亚马逊今年明显急了。Prime Day不再搞“会员专享折扣”,而是直接拉第三方商家一起降价,力度大得让卖家肉疼。Prime会员的福利从“免费两日达”变成了“当日达”, 甚至“两小时达”——他们把仓库开到了距离用户三公里的社区里快递员骑着电动车送包裹,比外卖还快。

更微妙的是亚马逊对卖家的态度变了。以前第三方卖家在亚马逊开店,就像在别人家地里种庄稼,随时可能被“拔苗助长”。今年, 亚马逊主动给优质卖家降佣金,推出“小企业扶持计划”,甚至帮卖家做海外仓——说白了亚马逊怕的不是Temu和谷歌抢用户,而是怕卖家集体“倒戈”,跑到对手平台去。

但亚马逊的麻烦不止于此。今年二季度,他们的北美电商业务增速首次跌破10%,而五年前这个数字是25%。华尔街分析师在财报

新玩家的“软肋”:低价之外还缺什么?

当然新玩家们也不是没有破绽。Temu的低价是建立在“牺牲利润”上的, 有供应商抱怨,Temu的回款周期从30天拉到了60天而且经常无理由扣款。更致命的是物流——北美用户下单后 等包裹要等两周,期间没有任何物流信息,客服只会机械回复“请耐心等待”。有用户在Reddit上吐槽:“我买的T恤到了都过季了。”

谷歌的电商梦更像个“半成品”。他们擅长流量,但不擅长供应链。今年黑五期间, 谷歌购物平台上的“当日达”订单,有30%延迟发货,用户收到货时包装破损,谷歌客服却让用户联系商家——可用户根本不知道商家是谁。谷歌自己都承认,他们的“再说说一公里”配送,还得依赖第三方,成本比亚马逊高出20%。

说白了 Temu有“低价”的矛,谷歌有“流量”的盾,但亚马逊有“生态”——从选品、仓储、物流到支付、售后一套体系闭环,别人想抄都抄不来。亚马逊的Prime会员,买的不是“两日达”,而是“不用操心”的平安感。

电商格局的“变量”:用户真的需要“第二个亚马逊”吗?

那问题来了:用户真的需要“第二个亚马逊”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用户需要“不一样的亚马逊”。

今年夏天 一个叫SHEIN的快时尚平台在北美悄悄做了个实验:他们不搞“低价”,而是搞“限量”。每周推出100件设计师联名款,抢不到就等下周。后来啊,复购率比普通商品高了60%。用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独特”。

还有TikTok电商, 他们把“直播带货”玩出了新花样——主播在直播间边跳边卖衣服,用户直接点小黄车下单,48小时到货。TikTok的用户画像很清晰:18-25岁的年轻人,他们不习惯“搜索购物”,而是“发现购物”。对他们购物不是“需求”,而是“娱乐”。

亚马逊的问题恰恰在于,它想满足所有人,后来啊谁都没满足好。既要走高端,又要拼低价,还要做内容,再说说把自己搞成了“四不像”。用户打开亚马逊,看到的是“又贵又慢又复杂”,和十年前那个“简单便宜”的平台,判若两人。

未来战场:除了价格,还有什么能“撬动”霸主?

未来的电商竞争,恐怕不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更懂人”。

Temu如果想活下去,光靠低价不行。他们得解决物流问题,比如在北美建海外仓,把配送时间从两周缩到三天。还得学学亚马逊的“推荐算法”——用户买完A,推荐B,而不是无限推9.9元的便宜货。有卖家建议:“Temu应该搞‘会员制’,交年费免运费,把‘薅羊毛’用户变成‘忠实用户’。”

谷歌的优势是数据,但他们得把数据“用对地方”。别总想着“监控”用户,而是“服务”用户。比如用户搜“跑步鞋”, 谷歌不仅推荐商品,还推荐附近的跑步路线、运动教程——把“卖货”变成“生活方式”,用户才愿意留下来。

亚马逊呢?该“瘦身”了。砍掉那些不赚钱的业务,把精力放在“体验”上。Prime会员的福利可以更“个性化”——爱读书的送电子书券, 爱健身的送健身课程,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电商江湖的戏,才刚开场。Temu和谷歌像两个新演员,急着抢戏;亚马逊像老戏骨,在台上调整呼吸。观众手里捏着票,看谁演得真,谁演得假。这场戏没有剧本,唯一的规则是:别把用户当傻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