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个电商平台在非洲20个国家上线了吗

非洲电商的“黄金时代”来了?20国背后的现实与泡沫

当DHL Express宣布将Africa eShop 到20个非洲国家时整个跨境电商圈仿佛按下了快进键。这哪里是简单的业务扩张,分明是一场巨头对非洲市场的集体押注。但问题来了:20个国家上线,真的意味着非洲电商的春天到了吗?还是说这不过是资本狂欢下的又一个泡沫?

DHL的闪电扩张:11到20国的豪赌背后

2023年4月11日 DHL Africa eShop在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等11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悄然上线。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低调的举动会成为非洲电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仅仅七周后 DHL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首席施行官Hennie Heymans就宣布,平台用户数和订单数呈指数级增长——具体数字没说但“指数级”三个字足够让资本市场热血沸腾。于是2023年7月,DHL果断将业务 到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再说一个9个国家,总覆盖达到20国。

这个电商平台已在20个非洲国家上线
这个电商平台已在20个非洲国家上线

这20个国家覆盖了非洲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从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到肯尼亚的内罗毕, 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到加纳的阿克拉,DHL的触角几乎伸遍了非洲的“黄金海岸”。但细究下去就会发现,这20国中,真正具备成熟电商基础设施的恐怕不足一半。比如马拉维、塞拉利昂这些国家,互联网普及率还不到30%,物流成本占商品价格的40%以上。DHL难道不知道这些?当然知道, 但他们赌的是未来——麦肯锡说2025年非洲中产阶级将达到5亿,互联网渗透率50%,这些数字比眼前的困难更有诱惑力。

DHL的打法很聪明:不自己卖货,而是为200多家美国和英国零售商搭建“桥梁”。非洲买家通过Africa eShop下单,DHL负责清关和配送,零售商不用操心复杂的非洲物流。听起来很完美,但现实是一件从美国寄往尼日利亚的包裹,运费可能比商品本身还贵。这种模式能持续多久?除非DHL能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魔法,否则所谓的“指数级增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Temu的“农村包围城市”:低价能否征服非洲?

当DHL在高端市场发力时拼多多旗下的Temu正在非洲玩另一种玩法——低价渗透。2022年10月, Temu悄然进入多个非洲国家的Google Play商店,短时间内就冲进了购物类应用前200名。要知道,这可是亚马逊和SHEIN长期盘踞的地盘。Temu凭什么?靠的是9.9美元的连衣裙、 19.9美元的蓝牙耳机,这种“砍一刀”式的低价策略,在非洲低收入群体中简直像病毒一样传播。

但低价是把双刃剑。2023年3月,肯尼亚消费者保护协会就接到投诉,称Temu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有些衣服洗两次就变形。更麻烦的是支付——Temu主要依赖信用卡,但非洲只有不到20%的人拥有信用卡。于是Temu不得不妥协, 与当地的M-Pesa、Paga等移动支付工具合作,但这样一来每笔交易的手续费又吃掉了部分利润。

Temu在非洲的成功案例, 其实揭示了跨境电商的一个:你以为的“蓝海”,可能只是“浅滩”。低价能吸引流量,但留住用户需要更复杂的本地化运营。比如在尼日利亚, 消费者更看重“货到付款”而非在线支付;在埃及,女性用户占比高达60%,商品描述需要更注重细节。这些细节,Temu真的吃透了吗?恐怕未必。

本土玩家的逆袭:Kilimall们如何啃下硬骨头

当DHL和Temu在非洲高歌猛进时本土电商平台也没闲着。肯尼亚的Kilimall就是典型例子。2014年成立的Kilimall,一开始只卖手机和电脑配件,主要原因是这是非洲年轻人最刚需的品类。现在Kilimall已经 到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月活跃用户超过500万。它的成功秘诀很简单:懂用户。

比如在肯尼亚, Kilimall推出了“先买后付”服务,用户可以分期付款购买手机;在尼日利亚,他们与当地物流公司合作,承诺48小时内送达拉各斯市区。这些细节,国际巨头往往看不上,但恰恰是非洲用户最在意的。2023年第二季度, Kilimall的复购率达到了3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0%——这说明,本土化运营比单纯砸钱更有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本土玩家是四达时代的StarTimes GO。这家公司从数字电视起家,2023年开始推出融合电商平台,把电视购物、网络购物和

数字鸿沟下的支付迷局:现金与移动支付的拉锯战

谈非洲电商,绕不开支付这个痛点。非洲有14亿人口,但银行卡持有率不足30%,现金交易仍是主流。这就导致了一个怪现象:电商平台的订单转化率往往低于5%,远低于全球平均的15%。怎么办?答案藏在移动支付里。

肯尼亚的M-Pesa堪称移动支付的“鼻祖”,70%的成年人都在用。M-Pesa一开始只是小额转账工具, 现在早已进化成“超级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它交话费、买保险、甚至电商购物。Jumia作为非洲最大的电商平台, 早在2018年就接入了M-Pesa,后来啊肯尼亚站的订单量直接翻了三倍。这说明,支付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习惯问题”——你得让用户觉得“用起来比现金还方便”。

但移动支付也有局限。比如在尼日利亚,虽然Paga等支付工具很流行,但很多商家仍要求“货到付款”。这就给电商平台出了难题:如果提前收款,用户不信任;如果货到付款,物流成本又高。2023年, 尼日利亚电商平台的货到付款订单占比高达60%,但其中15%会遭遇拒收——这部分损失,到头来只能由平台自己承担。

物流噩梦与曙光:再说说一公里的生死突围

如果说支付是非洲电商的“第一关”,那物流就是“鬼门关”。非洲大陆面积相当于中国、美国、欧洲之和,但公路总里程还不如一个德国。更糟糕的是很多国家的物流基础设施还停留在“手写单据、摩托车配送”的阶段。一件商品从拉各斯运到阿布贾,可能需要7天运费却占到商品价格的30%以上。

但危机中总有转机。2023年, 肯尼亚物流公司Sendy推出了“众包配送”模式,把闲散的摩托车司机组织起来负责“再说说一公里”配送。这种模式把配送成本降低了40%,配送时间缩短到24小时内。另一边, DHL则通过“非洲航空枢纽”计划,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建立物流中心,把包裹从欧洲集中运到非洲,再分发给各国——虽然成本还是高,但至少比零散配送靠谱。

物流的进步正在改变非洲电商的格局。2023年第二季度,南非电商平台的平均配送时间从5天缩短到3天尼日利亚从7天缩短到5天。时间缩短了用户的信任感自然就上来了——这正是非洲电商最需要的“破冰点”。

文化陷阱:为什么“便宜”不是万能钥匙

很多跨境电商玩家以为, 非洲市场只要“低价+低价”就能搞定,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埃及, 消费者对颜色有特殊偏好,红色代表喜庆,黑色则与葬礼相关——如果电商平台卖的黑手机销量差,别怪用户不买,是你不懂文化。在南非, 白人用户更注重品牌,黑人用户则更看重性价比——同一款手机,在约翰内斯堡的不同社区,营销策略可能完全不同。

更麻烦的是信任问题。非洲很多国家有“先看货再付款”的习惯,特别是高价商品。2023年,加纳电商平台Jumia曾尝试取消货到付款,后来啊订单量暴跌50%。再说说他们不得不妥协:保留货到付款,但要求用户提前上传身份证——这种“土办法”虽然笨,却有效。

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商品选择上。在尼日利亚, 手机壳是最畅销的品类,主要原因是用户喜欢频繁换壳装饰手机;在肯尼亚,太阳能充电器销量是普通充电器的3倍,主要原因是很多地区经常停电。这些细节,如果不是深入当地市场,根本发现不了。

2025年2.1万亿的预言:麦肯锡的数字游戏有多靠谱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曾预测, 到2025年,非洲消费者支出将达到2.1万亿美元,其中电商占零售额的10%。这个数字听起来很诱人,但冷静下来想想:2023年非洲电商渗透率还不到5%,两年内翻倍,可能吗?

其实麦肯锡的预测忽略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二是数字鸿沟。非洲54个国家中, 只有南非、埃及、尼日利亚等少数国家具备相对完善的电商基础设施,其他国家连稳定的电力供应都成问题。二是数字素养——很多非洲用户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更别说在线支付了。

但麦肯锡也没说错,非洲电商确实有潜力。关键在于“潜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从5%到10%,需要的不只是资本,更是耐心。就像肯尼亚的M-Pesa,用了10年时间才普及开来——电商的成熟,恐怕也需要类似的周期。

谁在真正赚钱?非洲电商的盈利真相

热闹的非洲电商市场,到底谁在赚钱?答案是:少数玩家赚了多数还在亏。Jumia作为“非洲亚马逊”, 上市后连续五年亏损,2022年亏损收窄到1.2亿美元,但还没到盈利的拐点。DHL Africa eShop虽然用户增长快,但物流成本高得吓人,盈利恐怕还要等几年。

真正赚钱的,是那些“小而美”的本土平台。比如埃及的Damoon, 专注于家居用品,通过本地化运营,毛利率达到了25%;尼日利亚的Konga,卖手机和家电,复购率高达40%,早已实现单月盈利。这说明,在非洲市场,“大而全”不如“小而精”——与其追求覆盖全非洲,不如深耕一个国家,做透一个品类。

盈利的另一个关键是“轻资产”。本土电商平台Trendy Africa不建仓库,而是让商家直接发货给用户,自己只负责平台运营和营销。这种模式把固定成本降到最低,毛利率高达30%以上——这才是非洲电商该走的路。

未来十年:非洲电商的下一片蓝海在哪

非洲电商的未来藏在“下沉市场”和“社交电商”里。目前,非洲电商用户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但农村人口占非洲总人口的60%,因为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支付下沉,农村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比如乌干达的电商平台AfriMarket, 通过WhatsApp卖种子和化肥,2023年农村订单量增长了200%。

社交电商则是另一个风口。非洲年轻人爱用Instagram、TikTok,这些平台正在成为电商的新战场。肯尼亚的 influencer 通过直播卖衣服, 单场销售额能达到10万美元;尼日利亚的网红在TikTok上推荐手机壳,带动相关商品销量暴涨300%。这种“内容+电商”的模式,比传统广告更有效。

再说说别忘了“跨境+本土”的融合。中国卖家可以借助DHL Africa eShop进入非洲市场, 但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像Kilimall那样,建立本地团队,理解本地需求。非洲电商不是“捞快钱”的地方, 而是需要长期耕耘的沃土——那些能耐住性子、做深本土的玩家,才是到头来的赢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