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消费者在618购物节期间,是否会效仿中国

618在东方的狂欢:被折扣绑架的消费心理学

每年6月, 中国消费者都会进入一种特殊的“备战状态”——手机里收藏满优惠券,购物车塞得满满当当,凌晨定好闹钟等待开抢。618从一个简单的年中促销,演变成了全民参与的购物狂欢,背后的驱动力是商家精心设计的“紧迫感营销”。这种“不买就亏”的心理暗示, 配合限时折扣、满减叠加的复杂规则,让消费者在“理性计算”和“冲动下单”之间反复横跳嗯。京东2009年首次发起618时可能没想到这场活动会演变成如今的现象级IP。2023年618期间, 仅天猫平台就有超过10万个品牌参与,GMV突破70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消费者被“折扣魔法”支配的日常。

从光棍节到购物盛宴:618的十年蜕变

618一开始是京东的店庆日蹭了6月18日这个好记的数字。2010年后苏宁、国美等家电巨头加入战局,促销品类从家电 到全品类。2014年,阿里系平台首次参与618,这场“年中大促”才算真正有了全民狂欢的模样。2016年, 直播带货兴起,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加入,让618的互动性更强——消费者不再只是被动下单,而是跟着主播“抢福利”。2020年疫情期间,线下消费转线上,618的销售额直接翻倍,达到7215亿元。这种指数级增长,让618成了观察中国消费市场的“晴雨表”。

618来袭 美国人也剁手吗?
618来袭 美国人也剁手吗?

美国人的购物DNA:Prime Day才是他们的“618”?

当中国消费者沉浸在618的折扣狂欢时美国人正忙着为Prime Day做准备。2015年, 亚马逊推出Prime Day,初衷是为了庆祝Prime会员服务成立20周年,后来啊却意外成了“美国版618”。2023年Prime Day期间,亚马逊全球销售额超过12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45%的份额。更夸张的是 移动端表现——仅iPhone App的下载量就突破了500万次用户平均使用时长达到68分钟,比平时增长了2.3倍。美国消费者对Prime Day的狂热, 和中国人对618的痴迷,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想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

Prime Day的移动魔法:2000万小时App时长的秘密

2019年, App Annie预测亚马逊Prime Day期间,美国消费者在Amazon Android App上的使用时长将超过2000万小时。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来的——亚马逊早就把移动端当成了主战场。比如 Prime Day前一周,App会推送“提前加购”提醒,用户点击“一键下单”就能完成支付,整个流程不超过3秒。这种“极简操作”直接推动了转化率提升:2018年Prime Day当天 亚马逊移动端订单占比达到62%,比平时高出15个百分点。对比之下中国618的移动端转化率更高,但美国人的“移动购物习惯”正在快速养成,差距正在缩小。

618登陆美国:是“水土不服”还是“真香警告”?

2022年, SHEIN和Temu这两家中国跨境电商平台,首次在美国大规模推广618活动。SHEIN的做法很直接:在Instagram和TikTok上投放广告, 邀请美国本土网红试穿618限定款服装,折扣力度高达“买一送一”。Temu则主打“0元购”, 用户下载App后可以免费领取小礼品,但要完成“分享给好友”的任务——这种“拉新套路”和中国早期的电商玩法如出一辙。后来啊呢?2022年618期间, Temu在美国App Store的下载量飙升至第一,SHEIN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20%。美国消费者用脚投票:618的折扣,真香!

从“618是什么”到“这个折扣不错”:认知度的缓慢爬坡

尽管618在美国的声量越来越大,但认知度依然有限。2023年的一项调研显示, 只有28%的美国消费者知道“618”是个购物节,而知道Prime Day的比例高达73%。不过 有趣的是年轻群体的认知度明显高于中老年群体——18-24岁的美国年轻人中,有41%听说过618,他们主要通过社交媒体了解这个节日。比如 2023年618期间,TikTok上#618Sale话题的播放量达到8.2亿次其中很多视频是美国用户晒“从中国电商平台买到的便宜货”。这种“口碑传播”正在悄悄改变美国人对618的态度:从“这是什么东西”到“好像真的挺划算”。

案例拆解:Wayfair的“Way Day”与618的“异父异母兄弟”

Wayfair是美国最大的在线家居零售商,2019年推出了自己的购物节——“Way Day”。时间定在4月,持续36小时和Prime Day的“限时抢购”如出一辙。Wayfair的做法很聪明:它没有直接模仿618的“全品类折扣”, 而是聚焦家居品类,推出“买沙发送抱枕”“满500美元减100美元”等针对性优惠。

更绝的是 Wayfair在App里加入了“AR预览”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的客厅拍下来然后把虚拟沙发“放”进去,看看尺寸和颜色是否合适。这种“沉浸式购物体验”让Way Day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5%,移动端下载量冲进了美国App Store购物类排行榜前7。Way Day的成功说明:美国零售商虽然不直接叫“618”,但早就学会了“618的精髓”——用限时优惠+技术创新刺激消费。

Best Buy的帐篷哲学:线下抢购才是美国人的“血脉”

提到美国人的购物狂热,不得不提Best Buy的“黑五帐篷族”。每年感恩节后的凌晨, 总有一群“硅星人”带着帐篷、睡袋、零食,在Best Buy门店外排起长队,就为了抢到最便宜的iPhone或游戏机。这种“线下抢购”的传统,和中国人“熬夜抢618”的习惯形成了鲜明对比。2021年, Best Buy尝试在618期间推出“线下闪购”,但效果平平——只有12%的美国消费者愿意为了抢折扣去门店排队,而在中国,这个数字高达67%。

这说明:美国消费者虽然爱打折, 但对“线下体验”的执着正在减弱,移动端购物才是未来的趋势。Best Buy后来调整策略, 把618的重点放在了“线上预约自提”,既满足了消费者“拿到货”的即时需求,又避免了线下排队的不便——这种“本土化改过”,值得所有想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电商学习。

数据说话:移动端如何撬动美国消费者的“剁手”神经

App Annie的2019年移动市场报告显示, 全球用户在购物App上的使用时长达到180亿小时比2016年增长了45%。其中, 美国市场的增速最快——2019年美国消费者在购物App上的人均时长为每天32分钟,比2016年增加了18分钟。更关键的是 移动端的转化率明显高于PC端:2023年,美国电商移动端转化率达到4.2%,PC端只有2.8%。

这意味着,同样的100个访客,移动端能带来4个订单,PC端只能带来2.8个。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手机更方便——消费者可以在通勤路上、排队时、睡前随时浏览商品,一键支付。亚马逊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Prime Day的重点从来不是PC端,而是移动端。2023年Prime Day, 亚马逊在移动端推出的“一键下单”功能使用率达到了78%,直接推动了销售额的增长。

文化隔阂还是消费共鸣?美国人对618的复杂心态

美国消费者对618的态度,可以用“又爱又恨”来形容。爱的是折扣——2023年618期间, SHEIN在美国推出的“1美元连衣裙”被疯抢,单款销量超过10万件;恨的是“套路”——很多美国消费者抱怨618的“满减规则太复杂”,比如“满200减30,满400减80,还要叠加店铺优惠券”,不如Prime Day的“直接打7折”来得痛快。

这种“文化差异”背后 是中美消费习惯的不同: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算折扣”,把“薅羊毛”当成一种乐趣;而美国消费者更倾向于“简单直接”,讨厌复杂的计算。2023年, Temu在美国推出“简化版618规则”——所有商品统一折扣,不设满减,后来啊转化率提升了35%。这说明:618要想在美国“落地生根”,必须先学会“说美国话”。

“不买就亏”vs“套路太多”:中美消费者的信任差异

中国消费者对618的“套路”已经免疫, 甚至能从中找到“博弈的快感”——比如提前算好优惠券的叠加顺序,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但美国消费者不一样,他们对“复杂促销”的信任度更低。2022年, 一项针对美国消费者的调研显示,68%的人认为“满减促销是商家的陷阱”,只有23%的人会认真计算优惠券。所以当中国电商把618的“复杂规则”照搬到美国时很多消费者选择了“观望”。2023年, SHEIN调整策略,推出“无套路618”——所有商品明码标价,折扣直接标在商品页上,不再需要计算。后来啊,美国用户的加购率提升了40%,复购率达到了25%。这证明:美国消费者不是不爱打折,而是不爱“被套路”。

跨境电商的“618实验”:SHEIN和Temu的海外答卷

SHEIN和Temu是中国跨境电商在美国市场最成功的两个案例,它们的“618策略”也成了行业研究的重点。2023年618, SHEIN在美国推出了“会员专属折扣”——Prime会员可以享受额外9折优惠,直接对标亚马逊的Prime Day。这种“会员制”打法让SHEIN的美国会员数增长了50%,其中30%的新会员是亚马逊Prime用户。

Temu则另辟蹊径, 主打“社交裂变”——用户分享618活动链接给好友,双方都能获得5美元无门槛券。这种“拉新玩法”让Temu的用户数在618期间暴涨了200%,App Store下载量连续15天排名第一。这两个案例说明:中国跨境电商不是简单地把618“搬”到美国, 而是结合了美国市场的特点,做了本土化改过。

从“围观”到“下单”:美国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变化

美国消费者对618的“决策路径”和中国人很不一样。中国人通常“提前加购、准时抢购”,而美国人更倾向于“观望-对比-下单”。2023年618的数据显示, 美国消费者在618前3天的浏览量占整个活动期间的65%,但下单量只有30%;而618当天的浏览量占20%,下单量却占了50%。这说明:美国消费者喜欢“货比三家”,在再说说一刻才做决定。针对这个特点, SHEIN在2023年618推出了“实时库存提醒”——用户加购商品后如果库存减少,App会推送“库存告急”通知,促使用户尽快下单。这个功能让SHEIN在618当天的转化率提升了28%。看来抓住美国消费者的“决策焦虑”,比单纯打折扣更有效。

未来已来:618会成为美国人的“新传统”吗?

短期来看,618不太可能取代Prime Day或黑五,成为美国人的“主流购物节”。毕竟 Prime Day有亚马逊的会员生态加持,黑五有百年的传统底蕴,618在这些“老牌节日”面前,还是个“新面孔”。但长期来看,因为跨境电商的深入和文化融合,618有潜力成为美国消费者的“补充性购物节”。比如 6月是美国夏季的开始,很多家庭需要购买泳衣、空调、户外用品,618的“年中大促”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2024年,京东计划在美国推出“618家居专场”,聚焦户外家具和空调,预计销售额能达到2亿美元。如果这个成功, 618可能会在美国“站稳脚跟”,形成“双11+618+Prime Day”的多购物节格局。

零售商的“左右互搏”:如何抓住618和Prime Day的双重红利

对美国零售商 618和Prime Day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Prime Day在7月,主打“会员专属优惠”;618在6月,主打“全品类折扣”。聪明的零售商会在两个节日都推出活动,但侧重点不同。比如 Wayfair在2023年618主推“户外家具”,主要原因是6月是美国户外活动的高峰期;而在Prime Day,它主推“智能家电”,主要原因是亚马逊的Prime用户更倾向于购买高科技产品。

这种“差异化策略”让Wayfair在两个节日的销售额都实现了增长——618期间户外家具销量增长60%,Prime Day期间智能家电销量增长45%。另一个案例是Target, 它在2023年618推出了“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服务,解决了美国消费者“不想等快递”的痛点,后来啊自提订单占比达到了35%。这说明:零售商要想在618和Prime Day都吃到红利,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