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日订单量达15万的电商平台,会否进军中国进行招商呢
日订单15万, 印度社交电商Meesho的“中国招商”是馅饼还是陷阱
日订单量15万,近1000万在线分销商,日PV破亿——这些数字砸下来不少卖家眼睛都亮了。最近传得沸沸扬扬, 印度第一大社交电商Meesho要来中国招商,消息源说是8月12日公布的方案,写着“即将进入中国招商”。卖家群里炸了锅:“印度市场不是水深吗?这平台靠谱吗?”“日订单15万,在印度到底算不算‘大’?”“社交电商那套,在国内都卷成麻花了搬到印度能行得通?”
先别急着交资料,咱们把扒一扒Meesho的老底。这平台2015年在印度晃晃悠悠上线, 一开始没多少人注意,直到2017年10月拿了340万美元A轮融资,2018年6月B轮融资1150万美元,同年11月C轮直接冲到5000万美元,连红杉、SAIF都跟投了。最狠的是2019年8月, D轮融资1.25亿美元,Naspers领投,连Facebook都掺和一脚——按说这资本力度,在印度电商圈算得上“富二代”了。

“微商”模式的印度版,真能复制到中国?
Meesho被叫“印度版微商”,不是没道理。它那套玩法,说白了就是“社交裂变+分销”。平台把产品推给在线零售商, 这些零售商再把自己的WhatsApp、Facebook账号变成“小卖场”,把产品链接发到朋友圈、家族群,有人看了想买,询价下单,零售商在Meesho App里代下单,平台负责发货,零售商赚差价。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国内微商早玩烂了但印度不一样。数据显示, WhatsApp在印度有4亿用户,Facebook 2.5亿用户,社交渗透率比电商购物率高多了。Meesho正好卡在这个节点, 2018年1月Facebook刚推Marketplace功能,它就跟着把购物流程搬进WhatsApp聊天里——用户连App都不用开,在WhatsApp里点链接、付钱、收货,全搞定。
不过问题来了:国内微商现在都凉得差不多了为什么印度还能火?有数据说Meesho的近1000万分销商里70%是家庭妇女,很多人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小生意”。她们不用囤货、不用开店,在家刷刷WhatsApp就能赚钱,这对印度下沉市场吸引力确实大。但你以为这些“分销商真能帮你卖货?”别天真,转化率低得吓人。有卖家吐槽,100个分销商里可能只有10个真在卖,真正能出单的,也就两三个。
日订单15万,在印度电商圈算“小透明”?
“日订单15万”,这数字听着挺唬人,但放印度市场一对比,立马现原形。根据亿恩网2019年3月的统计,印度最好的购物网站前十名里压根没Meesho。亚马逊印度占30%份额, Flipkart、Paytm Mall这些巨头,随便一个月的订单量都能甩它几条街。换句话说Meesho在印度电商圈,顶多算“小透明”,离“大佬”还远着呢。
更扎心的是印度整个电商市场就那么大。Paypal 2018年的报告说印度经常网购的人只有5000万,还不到中国一个省的零头。卖家们吐槽的“货到付款退货率40%”“奇葩收货地址”“毫无理由的退货”,在这些平台天天上演。Meesho号称“零退货”,但真到了实际操作,印度消费者那习惯,你能保证不踩坑?
当然也不能说它一无是处。至少在社交电商这条路上,Meesho走出了点样子。2019年8月它宣布要“增加1800万新卖家”,目标就是靠分销商的量把盘子做大。但问题是盘子大了利润呢?卖家得交佣金,平台还要抽成,再说说落到自己手里够不够覆盖物流和关税?
招商方案里的“零成本”,藏着多少坑?
Meesho的中国版招商方案写得挺诱人:“入驻费0成本、 免押金、免推广费、零退货、免销售佣金,仅需供货。”卖家一看,哇,简直白给!但细看条款,问题就来了。
“零退货”是真的吗?平台说“和物流商结算所有运费,国内段、国际段、再说说一公里连印度的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都包了”。听着美,但关税可不是小数目。印度进口关税税率普遍在20%-30%,消费税18%,这部分成本再说说会不会转嫁到卖家身上?方案里没说。还有“零退货”,印度消费者退货理由千奇百怪,平台真能兜底?恐怕悬。
产品类目限制也卡得死。女装男装可以 但儿童服饰不行;时尚配饰能做,但美妆只能卖彩妆工具;电子品类更狠,仅限不带电、非蓝牙的。你想卖手机、耳机?门儿都没有。这些限制背后是印度复杂的海关政策和消费者偏好,但对卖家供应链适配难度直接拉满。
最关键的结算周期,写着“发货后30天结算,一个月可结3次”。听起来比某些平台快,但别忘了国际物流时效动辄半个月,30天结算,资金周转周期至少一个半月。万一遇到退货、扣款,账期一拖,现金流可能直接断裂。
中国卖家入局,是“抄底”还是“接盘”?
有人会说现在印度电商是蓝海,14%的成熟卖家已经通过蓝海平台开拓新兴市场。Meesho有近1000万分销商,日PV1亿,就算转化率低,也够喝一壶了。但别忘了 Tophatter的教训——2016年对中国供应商开放,当年交易额1.6亿美元,广州大卖ZNU入驻第二月销售额20万美金,深圳天源贸易3个月月营业额破纪录。但后来呢?平台规则一改,流量一缩,多少大卖黯然退场?
Meesho现在就像2016年的Tophatter, 资本捧着,用户涨着,但还没到收割期。中国卖家现在冲进去,是“拓荒者”还是“炮灰”?关键看三点:产品能不能适应印度下沉市场,供应链能不能撑起物流和关税,分销商能不能真的帮你把货卖出去。
有印度大卖分享过经验, 单品卖了8万件,秘诀就两条:功能性强、性价比高,印度消费者就吃这一套,尤其偏爱红色款。还有个细节, 印度人买东西喜欢“眼见为实”,产品图片最好拍得接地气,别整那些高大上的模特图,他们更相信“邻居用了说好”。
社交电商的“下半场”,Meesho还能跑多远?
社交电商在印度是不是趋势?肯定是。但趋势不等于“万能药”。Facebook、WhatsApp用户再多,转化率上不去,也是白搭。Meesho现在靠分销商量堆数据, 但想真正和亚马逊、Flipkart竞争,还得解决供应链、履约、用户体验这些硬骨头。
2019年它还没进印度TOP10电商榜单,2024年呢?如果能把日订单量从15万冲到50万,那才叫真本事。现在就来中国招商,更像是“找供应商”,而不是“找合作伙伴”。平台需要中国卖家的低价供应链,卖家需要平台的流量,各取所需,但别指望一夜暴富。
所以想入局的卖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的产品在印度有没有刚需?能不能把价格压到当地消费者能接受的程度?愿不愿意承担物流延迟、关税波动、退货扯皮的风险?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或许可以试试。但要是冲着“日订单15万”“零成本”来的,劝你冷静点——印度市场的水,深着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