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自2020年起,这个国家是否对所有在线购物开始征收5%的增值税呢

尼日利亚的“数字税”:2020年在线购物那5%的增值税到底怎么回事?

说到电商税, 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蹦出欧洲的数字服务税,或者东南亚的VAT新政,但非洲大陆其实早就悄悄玩出了新花样。尼日利亚, 这个西非的人口大国,2019年突然抛出一个政策炸弹——2020年起,所有在线购物都要交5%的增值税。当时消息传出来 跨境电商圈里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人骂这是“变相加税”,还有企业连夜开会研究对策。这事儿到底靠谱不?咱们得扒开历史细节,看看这5%的增值税到底怎么收,谁最受伤,谁又可能捡了便宜。

从实体店到购物车:增值税为何突然盯上电商?

其实尼日利亚收增值税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90年代, 这个国家就引入了增值税制度,当时主要针对实体商品和服务的销售,税率5%——这个数字到现在都没变。问题就出在互联网普及后网购成了新增长点,但税没跟上。本土电商比如Jumia、 Konga,这些公司注册在尼日利亚,卖货给本地消费者,顺理成章收增值税;可亚马逊、eBay这些国际平台,服务器在海外商家可能也不在尼日利亚,政府想收税都找不到门。2020年前, 一个尼日利亚人用本地银行卡在亚马逊买本书,税单上干干净净,反而在本土电商买个手机,还得多掏5%的税——这操作谁看了不迷糊?

2020年起 这个国家或对所有在线购物征收5%的增值税
2020年起 这个国家或对所有在线购物征收5%的增值税

尼日利亚联邦税务局早就盯上了这块税收漏洞。2019年8月,FIRS局长Mohammed Nami公开表态:“数字经济不能成为法外之地。”据《卫报》尼日利亚版2019年9月报道, 当时政府测算过仅2018年一年,尼日利亚人从国际电商平台购物的交易额就超过20亿美元,流失的增值税至少1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尼日利亚2019年的财政总收入才4万多亿美元,1亿美元能修多少条路、建多少所学校?政府算这笔账,自然不肯放过。

卡在支付环节:5%的增值税到底怎么收?

政策听起来简单,真施行起来全是坑。最核心的问题是怎么把钱从消费者口袋里掏出来。本土电商好办,订单里直接加个“增值税”项,消费者结账时一起付就行。可国际平台呢?人家在尼日利亚没办公室没员工,总不能让海关把每个包裹都拆开查税吧?FIRS想了个“聪明”办法:让尼日利亚的银行当“收税中介”。2020年1月政策落地时 规定所有通过本地银行卡支付的网购订单,银行必须代扣5%的增值税,再统一转给税务局。

这招看着挺灵,实际漏洞百出。2020年Q2, 尼日利亚数字支付公司Paylater做过一个用户调研,发现超过30%的年轻网购族开始用国际信用卡或者第三方支付工具下单——这些支付渠道可不认尼日利亚的土政策,钱直接付给国外税一分没交。更麻烦的是跨境支付本身, 尼日利亚外汇管制严格,很多人手里没外汇,只能找“黑市换汇”,换完再绑定海外卡,操作成本比省下的税还高。2020年3月,尼日利亚电商协会就公开吐槽:“新政策让支付流程复杂化,消费者宁愿不买,也不折腾。”

消费者钱包“缩水”:尼日利亚人的真实反应

政策刚推那几个月,尼日利亚社交媒体上全是吐槽。“以前在亚马逊买100美元的耳机,现在实付105美元,运费还没算!”拉各斯一位IT工程师在Twitter上抱怨,这条转发量破万。更让人火大的是“双重征税”争议。比如一个尼日利亚卖家, 通过亚马逊把货卖到海外已经在尼日利亚交了所得税;后来啊本国同胞买他的货,还得再交5%增值税——这不是“雁过拔毛”是什么?2019年10月, 尼日利亚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就联合2000多人在阿布贾游行,举着“抵制数字税”的标语,要求政府撤回政策。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拉各斯大学经济学教授Chinwe Okeke2019年12月接受《今日报》采访时说:“长期看,这税得收。本土电商和海外平台公平竞争,消费者才有好果子吃。”她举了个例子:Jumia和Konga主要原因是收税, 商品价格比亚马逊贵5%,但本土电商能提供24小时送达、货到付款服务,很多人还是愿意多花钱买方便。一旦国际平台也得交税,价格拉平,本土电商的服务优势就出来了——说不定还能帮尼日利亚本土品牌打开市场。

本土电商的“春天”?亚马逊们的尴尬时刻

说到企业影响,最受伤的其实是国际平台。亚马逊2019年在尼日利亚市场投入不小,和尼日利亚邮政合作搞“本地仓”,承诺3天内送达。后来啊2020年1月增值税政策一来价格优势瞬间没了。据雨果网2020年Q2数据, 亚马逊尼日利亚站点的订单量环比下降了18%,很多消费者转向了Jumia——Jumia2020年一季财报显示,其尼日利亚本土营收同比增长22%,CEO Jeremy Hodara公开感谢“政策带来的公平竞争环境”。

但本土电商也没笑到再说说。2020年4月,尼日利亚央行突然宣布收紧外汇,跨境电商企业想从国外进货,换汇更难了成本反而上升。更麻烦的是代扣增值税的操作——电商平台得把每笔交易数据报给税务局, 系统对接、账目核对,人力成本哗哗涨。Jumia内部人士2020年6月透露, 公司专门成立了10人团队处理税务合规,每月额外支出约50万奈拉。中小电商更惨, 没资金搞系统升级,干脆关了跨境业务,只卖本地货——2020年尼日利亚本土电商商家数量增长了35%,但跨境卖家数量少了12%。

全球数字税浪潮:尼日利亚不是第一个, 也不会是再说说一个

其实尼日利亚这操作,跟上国际大趋势。2018年, 欧罗巴联盟提出“数字服务税”,对谷歌、亚马逊等全球科技企业的欧罗巴联盟数字收入征税3%;2019年法国率先落地,2020年英国、西班牙跟进;连印度都在2016年就搞了“平等化税”,对跨境电商服务征收6%的税费。印尼更狠, 2020年直接要求Tokopedia、Shopee这些本土电商和税务局系统对接,每一笔交易实时报税——这和尼日利亚的做法几乎一模一样。

但各国税率和方式差异挺大。法国的3%针对的是全球科技巨头, 年营收超过7.5亿欧元且欧罗巴联盟收入超500万欧元的公司才交;印度的6%是针对跨境电商的“服务费”,不管你有没有实体存在;尼日利亚的5%则直接打向消费者,通过支付环节代扣。202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搞了个“全球税收协议”, 135个国家同意从2023年起对跨国企业征收15%的最低企业税,数字税的讨论就更热闹了。可以说尼日利亚2020年的政策,其实是全球数字经济税收改革的“试验品”之一。

企业求生指南:5%增值税下的跨境路怎么走?

面对这种政策,跨境电商企业不能光抱怨,得找活路。2020年成功避坑的企业,现在都尝到了甜头。比如深圳某跨境电商公司, 专门卖3C产品给尼日利亚,2020年1月政策一出,他们立刻调整策略:一是和本地支付机构合作,推出“免增值税”优惠,只要用户用本地银行卡支付,平台补贴5%的税;二是把海外仓改成“本地直采”,从迪拜中转货物,清关时按“本地商品”报税,规避增值税。后来啊2020年Q4,他们尼日利亚市场的订单量不降反升,转化率提升了18%。

本土企业也有机会。拉各斯一家卖服装的电商Brand2020, 看到国际平台涨价,立刻在Instagram上打广告“本土品牌,无额外税费”,还推出“满3000奈拉包邮”,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创始人Tunde Ogunyemi2020年11月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说:“政策帮我们过滤掉了只看价格的客户,留下真正认可我们服务的忠实用户——复购率反而提高了。”

政府也不是完全没动作。2021年, FIRS意识到支付漏洞,开始和PayPal、Stripe等国际支付机构谈判,要求它们配合代扣增值税。虽然进展缓慢,但2022年数据显示,通过国际支付的订单代扣率已经从2020年的0%提升到了15%。未来如果能解决所有支付渠道的征税问题, 尼日利亚的数字税收可能会成为重要财政来源——只是消费者和企业,还得继续适应这场“数字税”的游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