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消费者是否已经开启第一波圣诞购物热潮
圣诞购物从8月就开始?零售商和消费者的“时间差”博弈
10月的伦敦, 牛津街的橱窗刚换上秋装,Selfridges百货的圣诞专柜已经摆满了镀金的铃铛和红绒装饰——这家百年老店今年7月就开了圣诞特卖店,比往年提前了149天。零售商们像是提前踩下了圣诞倒计时的发令枪,而英国消费者的购物车,似乎比日历翻得还快。劳埃德银行零售部门主管Aled Patchett在10月的消费报告里提到个有趣现象:10月支出超预期, 部分原因是万圣节商品销量涨了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悄悄把圣诞购物提上了日程。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像块石头压在商家心头,生怕货架上空了消费者心里也慌,生怕晚了心仪的礼物被抢光。
矛盾点就在这儿。英国消费者调研显示,一半人觉得12月前商店里摆满圣诞商品“挺烦人”,觉得节日气氛被提前透支了。可转头看数据, 四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在8月前就把圣诞礼物买好了——有人7月就在亚马逊下单了乐高套装,有人8月给家人买了羊绒衫,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是怕年底物流瘫痪,有的是打折早,还有的纯粹是“看到圣诞彩灯就想买”。零售商们可不是瞎折腾, 英国广告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圣诞季广告投入要砸57亿英镑,路透社10月的报道里提到,80%的零售商选择万圣节前夕备货,27%的“激进派”8月就开始囤货,说白了他们是在用行动回应消费者的“提前需求”。

71%的年轻人网购圣诞礼物,便利背后藏着什么小心思?
圣诞购物这场仗,线上线下打得火热。调研数据里有个扎眼数字:55%的英国人今年打算在网上买大部分圣诞礼物, 25到34岁年轻人更猛,71%的人首选点鼠标收快递。原因简单粗暴——方便,占58%;送货上门直接到手里46%的人认这个;还有44%是冲着折扣去的。可话说回来 40%的人还是爱逛实体街,特别是65岁以上群体,57%的人觉得摸得着、试得到的礼物才靠谱,老一辈人总觉得网购“少了点节日氛围”。
线上购物的便利性背后藏着消费者的“小算盘”。去年圣诞季, 亚马逊英国站的第三方卖家有个案例特别典型:一家卖手工圣诞装饰的小店,9月就推出了“提前购满减”活动,买满50英镑减10,后来啊订单量比去年同期涨了35%。店主告诉雨果网APP, 2022年9月他们就开始推“圣诞早鸟计划”,没想到反响这么好,“年轻人工作忙,下班哪有时间逛街,手机下单直接寄到爸妈家,省事还显孝顺”。不过线上也有糟心事, 2023年10月就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买的圣诞树12月初才到,耽误了装饰,物流延迟成了网购最大的“劝退项”。
Tesco的Finest系列卖断货,英国人“勒紧腰带”却愿意为圣诞多花钱?
英国人的圣诞购物车,装的可不只是礼物。Tesco圣诞季的销售报告里藏着个反差现象:虽然大家总说通胀压力大、 要“勒紧腰带”,但Tesco的Finest系列高档食品和Go Cook预制菜反而卖疯了圣诞前四周销售额和销量都创了纪录。比如Finest系列的三文鱼火鸡礼盒, 单价29.99英镑,比普通贵一倍,12月初就断货了补了三次货;还有Go Cook的圣诞布丁套餐,加热15分钟就能上桌,成了上班族和年轻家庭的新宠。Tesco的采购经理2023年11月接受《卫报》采访时说:“我们发现消费者愿意为‘省心’和‘仪式感’买单,哪怕贵点。”
这种“反常消费”在高端百货更明显。哈罗德百货2023年圣诞季的香槟区, 一款90英镑的法国限量款气泡酒,10月销量就比去年同期涨了40%。店员说 买的多是30到45岁的中产家庭,“他们觉得圣诞就该有点不一样,平时不舍得买的,这时候就犒劳一下自己”。不过不是所有品类都这么乐观, 平价玩具店的老板就愁眉苦脸,2023年10月玩具销量同比跌了15%,他说“大家更挑了便宜的不敢买,贵的又舍不得,都在等黑五打折”。
从“讨厌提前圣诞商品”到“10月21日理想到货日”,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
英国消费者对圣诞商品上市时间的“嘴硬”和“手软”,简直是个未解之谜。调研显示, 一半人抱怨12月前看到圣诞商品“太早”,觉得商家在“贩卖焦虑”;可当被问及“什么时候收到圣诞礼物最理想”,42%的人说“越早越好”,甚至有人定了10月21日这个精确日期——比Selfridges开圣诞专柜还晚几天比Tesco上架圣诞食品早一周。这种矛盾背后是消费者对“掌控感”的执念:他们讨厌被商家催促,却想自己掌握节奏。
47%的人明确说“要提前完成购物”, 主要目的是“避开12月的疯狂”,毕竟12月一到,商场挤成罐头,快递慢成蜗牛。42%的人提前买是为了“12月能安心过节”,不用再为礼物操心。但还有50%的人是“拖延症患者”, 非要拖到12月21日到圣诞期间才买,23%的人更是“极限选手”,圣诞前夜才冲进商店。RetailChoice零售平台2023年11月的调研发现, 消费者的实际购买时间和理想时间差了将近两个月——嘴上说“别太早”,身体却很诚实。
提前购物的真相:是怕缺货,还是怕钱包疼?
为什么英国人越来越早开始圣诞购物?供应链的担忧是头号推手。2023年10月, 英国物流协会发布警告,圣诞季可能出现“司机短缺+港口拥堵”,海运集装箱价格比去年同期涨了20%。伦敦一家小型礼品店的老板告诉雨果网APP, 他们9月就向工厂下了订单,“去年10月订的货,12月才到,差点误了圣诞,今年不敢赌了”。消费者也怕“踏空”, 热门玩具、游戏机经常一货难求,2022年圣诞就有家长抱怨,任天堂Switch等到12月20日都没货,只能加价300英镑从黄牛手里买。
成本分摊也是个隐形原因。英国央行2023年11月的数据显示,通胀率虽降到4.6%,但食品价格还是涨了10%。很多家庭选择“分期式购物”,9月买件大衣,10月买盒巧克力,11月买本书,慢慢凑齐清单。曼彻斯特大学消费行为研究所的调研显示, 2023年有63%的家庭采用这种“拆散购物”策略,比2021年多了28%。“与其一次性花大钱,不如每个月少买点,压力小些”,一位受访妈妈说。
圣诞广告57亿英镑砸下去,谁能抓住“提前消费”的红利?
57亿英镑的圣诞广告大战,打得硝烟弥漫。英国广告协会预测,2023年圣诞季数字广告投入会占总额的65%,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是主战场。亚马逊英国站10月中旬就推出了“圣诞早鸟专区”, 用“提前购享免运费”的标语,配合网红开箱视频,转化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2%。而线下零售商也不甘示弱, 约翰·刘易斯百货11月初在地铁站投放了互动广告,扫码就能“提前装饰虚拟圣诞树”,吸引了15万次参与,带动线下客流涨了18%。
但砸钱不代表能赚钱。2022年就有教训, 某快时尚品牌10月铺天盖地打广告,主打“圣诞毛衣买一送一”,后来啊库存积压严重,不得不在12月打折清仓,利润缩水了30%。2023年聪明的商家开始“精准投放”, 比如根据用户搜索记录推礼物推荐,曼彻斯特一家母婴用品店用AI算法,给25-35岁男性用户推送“亲子圣诞礼物套装”,11月上旬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去年全年的80%。
2023圣诞季已来 提前布局的商家正在笑到再说说
圣诞购物这场仗,早就不是12月才打的。从Selfridges7月开圣诞店, 到Tesco10月上架圣诞食品,再到消费者8月偷偷买礼物,英国人用行动证明:圣诞购物热潮,已经从“12月专属”变成了“秋冬季日常”。对商家 抓住“提前消费”的关键,不是堆货打广告,而是读懂消费者的“矛盾心理”——他们讨厌被催促,却需要提醒;他们嫌商品早到货,却怕自己买晚了没货;他们喊着要省钱,却愿意为“省心”和“仪式感”买单。
2023年的圣诞季,赢家一定是那些把“时间差”玩明白的商家。早备货的躲过了供应链风险,精准营销的省了冤枉钱,懂消费者小心思的赚到了口碑。至于还在等12月再动手的商家, 可能只能看着别人的购物车满载,自己对着空货架叹气了——毕竟圣诞老人的麋鹿,可不会为晚到的人停下脚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