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终购物季,如何通过广告营销实现精准消费行为分析
2019年终购物季,藏着多少消费者没说破的购物心理?
2019年的年终购物季有点不一样。感恩节在11月28日 比往年晚了一周,按理说消费者该推迟购物才对,可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提前下单。Tinuiti的调查显示,45%的人计划在感恩节前就开始买礼物,其中36%的人会花500美元以上。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早买早享受”,而是消费者行为悄悄变了。广告营销要是还按老套路,比如等到黑五才打折,大概率会错过这波“早鸟流量”。精准消费行为分析, 说白了就是搞懂消费者到底在想什么什么时候想买,为什么买,然后让你的广告刚好出现在他们需要的时候。
年龄段的消费密码:X世代才是真正的“金主爸爸”?
提到假日购物,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觉得他们爱晒单、爱跟风,消费能力肯定强。但数据给了所有人一巴掌。2019年的调查显示, 35-44岁的X世代,36.3%的人计划消费超500美元,45-54岁的这一比例也有28.6%。反观Z世代,只有12.9%的人敢说要花500美元以上。千禧一代稍微好点,22%的人计划花大钱,但也远不如X世代。

这可不是巧合,精准抓住年龄段的消费能力差异,广告效果才能立竿见影。
这说明什么?X世代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和家庭消费主力阶段, 他们买礼物不只是自己用,更多是给家人、给孩子,预算更足,决策也更谨慎。你的广告要是还在用“年轻人最爱”的噱头,可能直接把X世代这批优质客户推走了。某跨境家电品牌在2019年调整了广告策略, 把重点从“潮流科技”转向“家庭实用”,针对X世代推送“省时省力的厨房好物”,后来啊黑五期间的客单价提升了23%,复购率比去年同期高了18%。
购物时间战:感恩节前45%的人已悄悄下单,你还在等黑五?
“黑色星期五才是购物季的开始”,这句话在2019年可能要 了。45%的消费者计划在感恩节前就开始买礼物, 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怕物流慢,11月底下单可能赶不上圣诞节;二是怕热门商品断货,特别是电子产品和限量款。某运动品牌在2019年10月底就推出了“早鸟闪购”, 针对提前下单的消费者送定制运动袜,后来啊两周内就卖出了平时一个月的量。
比如对X世代, 提前3周就开始推送“家庭大礼包”,强调“早买 guaranteed delivery”;对Z世代,在11月初用社交媒体种草“限量潮玩”,制造“不买就亏了”的紧迫感。2019年某美妆品牌就是这么做的,11月1日到20日的广告转化率比黑五当天高了35%。
更意外的是4.8%的Z世代和5.5%的千禧一代竟然在“网络星期一”开始前就购物了。这说明什么?消费者早就不是“等到再说说一刻”的类型了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广告营销要是还卡着黑五、网一才发力,就像等客人到了才做饭,菜还没上呢,人家可能已经吃过了。更聪明的做法是根据不同人群的购物时间点,分阶段投放广告。
退货政策:40%消费者至少退一件礼物,这竟是复购的伏笔?
假日购物季的退货率一直是个头疼问题。2018年, 40%的消费者至少退回一件他们买或收到的礼物,75%的人说“清晰的退货政策会影响购买决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退货其实是二次营销的机会。某服装品牌在2019年做了一个实验:退货时不直接退款, 而是给一张“无门槛优惠券+免运费退货标签”,后来啊30%的消费者用这张优惠券重新买了商品,复购率比普通退货高了25%。
退货不是洪水猛兽,是建立信任的桥梁,用好它,能让广告效果事半功倍。
这说明什么?消费者退货不一定是不喜欢商品,可能是尺码不对、颜色不好看,或者只是“先买后看”。广告营销里与其藏着掖着退货政策,不如直接打在广告文案里。比如“7天无理由退换,运费我们包”,或者“不喜欢?没关系,30天内随时退,还送你一张50元券”。2019年某家居用品品牌在广告里突出“免费退换+终身保修”, 虽然退货率比同行高了5%,但整体销售额却提升了40%,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敢放心买,买得越多,复购的可能性越大。
渠道之争:电商vs实体, 42%消费者要“线上下单门店取”
2019年的消费者越来越“分裂”了:既想享受电商的便利,又想体验实体店的真实感。42%的消费者计划使用“线上下单, 门店自提”服务,特别是千禧一代和X世代,他们觉得这样既能避免物流等,又能亲自看看商品好不好。这对跨境电商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如果你的品牌有线下渠道,一定要在广告里突出BOPUS选项。
2019年某母婴品牌和本地超市合作, 推出“线上买奶粉,超市自提”,广告投放后新客 acquisition cost下降了20%,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觉得“买奶粉去超市取,更放心”。渠道选择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看消费者怎么方便,你的广告就要往这个方向引导。
比如某电子产品品牌在2019年黑五的广告里写“线上下单, 今天就能在门店拿到”,后来啊BOPUS订单占了总订单的28%,比2018年高了15%。要是没有线下门店,也没关系,可以和本地实体店合作,或者推出“线上下单,快递到店”服务。广告文案里一定要强调“快”和“方便”, 比如“不用等快递,下班路过就能取”,或者“门店验货满意再付款”。
礼物清单:电子产品、服装、礼品卡,谁才是硬通货?
假日购物季,消费者到底在买什么?不同年龄段差异还挺大。整体来看, 最受欢迎的三类礼物是电子产品、服装和礼品卡,但Z世代更偏爱潮流服饰,X世代更关注实用电器,千禧一代则对礼品卡情有独钟——28.3%的消费者会从亚马逊开始搜索礼物,而礼品卡是亚马逊上搜索量最高的商品之一。这说明什么?你的广告要针对不同品类调整话术。
某服装品牌则用“穿去公司同事都问链接”的场景化文案,Z世代点击率比普通文案高25%。礼物不是买得贵就好,是买得对,你的广告要帮消费者“选对”,他们才会买。
卖电子产品的, 重点推“黑科技”“性价比”,比如“这款降噪耳机,续航30小时比官网便宜200”;卖服装的,强调“潮流”“百搭”,比如“今年最火的oversize卫衣,3色可选,送男友不踩雷”;卖礼品卡的,直接说“不用纠结买什么一张卡搞定所有”。2019年某数码品牌在广告里用“工程师实测, 续航比上一代多5小时”这种具体数据,转化率比“超长续航”这种空话高了18%。
营销渠道:邮件比社交媒体更有效?年轻消费者不这么想
说到广告渠道,很多人觉得社交媒体才是王道,特别是对年轻人。但2019年的数据显示,电子邮件仍然是吸引假日购物者的主要渠道,转化率比社交媒体高了12%。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社交媒体不重要,而是要看用在谁身上。X世代和千禧一代更倾向于打开邮件广告, 特别是带“专属折扣”的邮件,比如“尊敬的VIP,您的黑五专属8折券已到账”;Z世代则更吃社交媒体那一套,Instagram上的“故事”广告、TikTok的挑战赛,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2019年某家居品牌用“社媒种草+邮件追销”的组合,黑五期间的订单量比单一渠道高了40%。
2019年某美妆品牌做了对比测试:给X世代发邮件广告, 转化率8.5%;给Z世代发Instagram故事广告,点击率6.2%,但客单价比邮件低15%。这说明什么?渠道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适不适合。你的广告要根据目标受众选择渠道,X世代用邮件+精准推送,Z世代用社媒+内容种草。更聪明的做法是“渠道联动”:先在社交媒体上种草, 比如“这款面霜,KOL都在用”,再通过邮件发送“限时优惠券”,引导下单。
广告营销的“反直觉”:有时候少投钱,反而赚更多?
很多卖家觉得,假日购物季就得猛砸广告,越多曝光越好。但2019年的数据告诉你,精准投放比广撒网有效得多。Tinuiti的调查显示, 通过消费者行为分析调整广告支出的卖家,平均ROI比盲目投广告的卖家高了35%。某跨境鞋类品牌在2019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减少30%的泛流量广告, 把省下来的钱投给“浏览过未购买”的人群,推送“您浏览的鞋,今天下单立减50”。
2019年某电子产品品牌通过行为分析, 把广告预算从“所有用户”转向“高意向用户”,虽然曝光量少了20%,但订单量却多了15%,获客成本直接降了25%。少投钱不是目的,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关键。
后来啊,这部分人群的转化率提升了22%,整体ROI反而提升了18%。这说明什么?广告不是投得越多越好,而是投得越准越好。消费者行为分析能帮你找到“高意向人群”——比如那些在网站上加购了商品、 搜索过“折扣码”、但没下单的人,他们才是最容易转化的。你的广告要重点“追杀”这些人,用“限时折扣”“专属优惠券”“库存告急”这些理由刺激他们下单。
2019年的教训,2020年还能用吗?疫情前后的消费行为断层
2019年终购物季的经验,放到2020年可能就不太适用了。主要原因是2020年初疫情爆发, 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巨变——线下购物锐减,线上购物激增,无接触交易成为常态。但2019年的数据依然有价值,它能帮你找到“不变的核心”。比如 X世代的消费能力没变,他们对品质的追求没变;Z世代对潮流的关注没变,他们只是从线下转到线上了;退货政策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没变,只是“无接触退货”成了新需求。
搞懂2019年的消费行为,才能在2020年的变化里站稳脚跟。
2019年某服装品牌在黑五推出的“免费退换+上门取件”服务, 在2020年疫情期间直接升级为“无接触退货”,消费者满意度反而提升了12%。这说明什么?消费行为会变,但人性不变——消费者永远想要“方便”“划算”“放心”。你的广告营销要抓住这些不变的核心,再结合当下的变化调整策略。2019年的经验不是过时的, 而是“基础款”,就像学武功要先扎马步,2020年的变化是“招式”,招式可以变,马步不能乱。
别再学别人了:你的消费者可能藏在你看不到的角落
很多卖家喜欢跟风, 别人投什么广告,自己也跟着投;别人卖什么品类,自己也跟着卖。但2019年的数据显示,成功的营销往往是“反跟风”的。某独立站在2019年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深夜购物党”。数据显示,23%的Z世代会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下单,这时候的竞争比白天小得多,转化率却高了18%。于是 他们在深夜推送“夜场专属折扣”,广告文案用“熬夜党福利,现在下单,明天就能到”,后来啊销量比白天高了30%。
别再学别人了你的消费者可能就在你身边,只是你没发现。用精准消费行为分析,找到他们,你的广告才能“一打一个准”。
这说明什么?你的消费者可能不是大众眼中的“主流”,而是那些“小众但精准”的人群。比如“新手爸妈”对“平安无毒”的母婴用品需求大, “健身达人”对“便携健身器材”感兴趣,“宠物主”愿意为“智能宠物用品”花钱。你的广告要找到这些“细分人群”,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沟通。2019年某宠物品牌没有投大众广告, 而是找了几个宠物博主,拍“智能喂食器,出差也能喂猫”的视频,后来啊精准吸引了“上班族宠物主”,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了4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