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阿里全球速卖通在巴西计划设立分销中心吗

全球速卖通在巴西摸爬滚打十多年,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卖小商品的“地摊货”平台了。巴西消费者打开手机, AliExpress的图标和亚马逊、Mercado Libre放在一起,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但一个问题一直悬着:这家中国电商巨头到底会不会在巴西建自己的分销中心?毕竟物流慢得像蜗牛爬,早就成了用户吐槽的重灾区。

物流慢到让人抓狂,速卖通真的坐不住了

巴西的物流环境有多魔幻?本地电商下单两天能到,速卖通从中国发货?等着吧,一个月算快的。海关清关慢、末端配送乱,用户收到货时包裹都磨破了边,体验能好吗?2020年双11之前, 速卖通放出风声要搞巴西版“双十一”,折扣力度大到吓人,70% off的横幅挂满首页,后来啊评论区全是“算了吧,等收到货都明年了”。这种“买的时候激动,等的时候绝望”的循环,让平台团队意识到:物流不解决,巴西市场永远是“鸡肋”。

阿里全球速卖通计划在巴西设立分销中心
阿里全球速卖通计划在巴西设立分销中心

菜鸟网络背靠阿里 技术底子厚,AI路线规划玩得溜——从中国到巴西,货走欧洲还是美国中转,算法能算出最优解。但技术再强,距离摆在那儿。2019年就有内部人士透露,速卖通在考虑巴西本地库存点,把货提前运过来核心城市5-10天达。这个想法当时被当成“画饼”,毕竟建仓库、备货、管理库存,哪一样不是烧钱的主?但到了2022年, eMarketer的数据拉美电商增长全球第一,巴西更是成了速卖通全球五大市场之一,再不行动,市场份额可能被本土对手蚕食干净。

分销中心不是“要不要建”, 而是“必须建”

有人算过一笔账:在巴西建分销中心,前期投入可能上千万雷亚尔,但物流成本能降30%以上,转化率至少提升15%。2022年速卖通在商家宣讲会上偷偷放出消息:“巴西海外仓试点城市已经实现5-10日达。” 这不是空穴来风——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这些核心城市,用户收货速度确实在变快。菜鸟的AI物流大脑开始发力,仓库选址用上了大数据,哪里订单多、交通便利,就在哪里建。2023年还有传言说 速卖通在圣保罗州悄悄租了个3万平米的仓库,虽然官方没承认,但物流时效的悄悄提速,已经藏不住了。

和本土巨头Magalu“联姻”, 速卖通的本土化棋局

2022年,36氪爆了个大瓜:速卖通和巴西零售巨头Magalu达成合作。这可不是简单的商品上架, 而是双向奔赴——速卖通的跨境商品能在Magalu卖,Magalu的商家也能上速卖通。消息一出, Magalu股价涨了12%,市场明白:这是速卖通在借船出海,用本土玩家的渠道解决“再说说一公里”问题。中国跨境商家突然多了一个百万级活跃用户的入口,巴西本地消费者也能买到更便宜的“中国制造”,双赢。

这场合作背后 藏着速卖通的“小心思”:直接自建分销中心风险太高,和本土企业合作更稳妥。Magalu在巴西有20多年的仓储物流网络,速卖通不用自己从头搭架子。2023年双11, 双方还搞了“跨境+本土”联合促销,速卖通的3C产品和Magalu的本地生鲜摆在一起卖,用户觉得新鲜,订单量蹭蹭涨。这种“轻资产”本土化模式,比硬建仓库灵活多了。

本地商家入驻, 速卖通在“接地气”上玩出了新花样

2023年,速卖通巴西站正式开放本地商家入驻,佣金低到尘埃里比本土平台便宜一半。更狠的是 物流完全和巴西邮政Correios打通,支持本地雷亚尔支付,用户不用再换汇,也不用担心信用卡被拒。IEST作为华人商铺招商的独家合作伙伴, 收到了上千份入驻申请,其中不少是做电子产品的商家——毕竟巴西人对手机、耳机、电子手环的热爱,已经到了“换机比换衣服勤”的地步。

有个典型案例:圣保罗的数码商家“TechBR”, 2023年3月入驻速卖通,把中国产的智能手环加上本地化包装,描述页用葡语写“续航30天防水IP68”,价格比本地门店便宜40%,一个月就卖出了5000单。这背后是速卖通的“本土化直通车”:帮商家改详情页、 做葡语客服、对接本地物流,甚至培训他们怎么应对巴西消费者的“砍价习惯”。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本地商家觉得“靠谱”,也加速了速卖通的本土化进程。

从“卖便宜货”到“卖好货”, 巴西人变了速卖通也得变

早些年,速卖通在巴西靠的就是“便宜”,9.9雷亚尔的手机壳、19.9的耳机,质量一般但胜在量大。但现在巴西消费者不买账了——他们开始关注品质,愿意为电子产品、智能家居多花钱。2022年数据显示, 速卖通上手机、耳机、平板的销量增长了120%,而服装、小饰品类目反而下降了15%。这说明什么?巴西市场在“消费升级”,速卖通也得跟着升级供应链。

分销中心的作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提前备货热门3C产品,缩短物流时间,还能保证正品。2023年双11, 速卖通在巴西主推的“百亿补贴BigSave”计划,把华为手机、小米扫地机器人这些高客单价商品放在本地仓,价格比亚马逊还低,后来啊开售3小时就售罄。用户反馈终于不再是“等得烦”,而是“没想到中国品牌这么快就能到”。

AI翻译、 本地客服,速卖通在“语言关”上没少下功夫

巴西人说葡语,速卖通早有准备——AliLanguage部门能实时翻译18种语言,买卖双方沟通无障碍。但光翻译不够,还得懂“葡语文化”。比如巴西人喜欢在商品详情页看“买家秀”, 速卖通就专门搞了个“巴西买家专区”,让本地用户晒单,配上葡语评论,转化率提升了25%。还有客服团队, 专门招聘会说葡语的巴西本地人,处理投诉时能理解“为什么我买的手机没送保护膜这种小事对用户很重要”。

技术赋能下速卖通的“本土化”越来越深。2023年还上线了“AR试穿”功能,买衣服前能虚拟上身,解决了“尺码不符”的老问题。这些细节上的优化,比喊“物流提速”口号实在多了。毕竟分销中心能解决的是“货到得快”,而语言、文化、服务的本地化,解决的是“用户愿不愿意买”的问题。

挑战还在:分销中心不是“万能药”, 本土化道阻且长

虽然速卖通在巴西动作频频,但挑战也不少。巴西的税收政策复杂得让人头大,进口税、工业产品税、商品流通服务税,加起来能占到商品价格的60%以上。2023年就有商家吐槽,同样的手机,从中国直发比走本地仓还便宜,主要原因是税费太高。速卖通虽然有“税务合规”服务,但成本到头来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价格优势可能被削弱。

还有本土竞争对手的围剿。Mercado Libre背靠腾讯, 物流网络覆盖全巴西;Americanas虽然是老牌零售商,但线上渠道也很强势。速卖通想靠分销中心“弯道超车”,还得在商品差异化上下功夫。比如2023年推出的“中国定制款”智能手表, 针对巴西人喜欢户外运动的特点,强化了防水和GPS功能,卖得比普通款好。这种“本土化定制+本地仓发货”的组合拳,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

未来会怎样?分销中心只是“第一步”

速卖通在巴西的野心,早就不止“卖货”了。2023年,他们在库里蒂巴和独角兽Ebanx合作开了家临时实体店,用户可以线下体验商品,线上下单。这说明什么?速卖通在测试“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分销中心可能只是第一步——未来会不会在巴西开更多线下店?会不会和本土银行合作推出“跨境免息分期”?这些都有可能。

但无论如何,分销中心的设立已经从“计划”变成了“正在进行时”。2024年初,有巴西媒体报道,速卖通在巴西利亚又拿下一块地,计划建更大的区域物流中心。虽然官方没承认, 但物流时效的持续提升、本地商家的增多、用户口碑的改善,都在印证一个事实:速卖通在巴西,是真的要“扎根”了。

对巴西消费者这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以后买中国商品不用再等一个月,可能是“中国制造”的品质越来越好,价格还比本地便宜。对速卖通这意味着在拉美市场站稳了脚跟,为全球扩张积累了经验。但这场本土化大战,远没有结束——分销中心建起来了能不能留住用户?本土化做透了能不能对抗本土巨头?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和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