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澳洲站广告产品已上线,这个市场的卖家是否面临激烈竞争和独特挑战

亚马逊澳洲站广告产品落地:是掘金捷径还是新战场这个?

亚马逊澳洲站广告产品上线的消息像块石头砸进跨境圈,激起不少涟漪。有人说这下可算有新流量池了 南半球的蓝海终于能“施肥”了;也有人撇撇嘴,觉得不过是换个地方烧钱,竞争该激烈还是激烈。到底澳洲站对卖家来说是块肥肉,还是块烫手山芋?今天咱们掰开揉碎了说别光听平台喊口号,得看看真实的市场底色和卖家们的血泪史。

从蓝海到浅滩:澳洲站的真实流量密码

早两年提到澳洲站, 十个卖家里有八个眼睛放光——人口少但购买力强,电商渗透率逐年涨,亚马逊2017年12月才杀进来2018年2月27日才开通FBA,这不就是标准的“新大陆”吗?当时论坛里到处是“澳洲站还能不能入”“早进早享受”的帖子, 某深圳大卖甚至在2018年3月就囤了集装箱货过去,想着抢占先机。

澳洲站广告产品已上线  这个市场的卖家情况如何?
澳洲站广告产品已上线 这个市场的卖家情况如何?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澳洲站月访问量真就卡在1400万左右,对比美国站的20亿,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有卖家在Prime Day那天吭哧瘪肚搞促销,后来啊日出百单还是靠铺货堆出来的,单品爆款根本没影。杭州做家居用品的李哥去年转战澳洲站, 半年后无奈退场:“流量就像挤牙膏,一天来几十个访客,广告费比利润还高,你说图啥?”

不过也有反例。深圳某做3C配件的团队, 专攻澳洲学生开学季,靠着精准关键词+本地化图片,硬是把一款手机壳做到类目前三,广告ROI稳定在1:3.5。他们运营说:“澳洲市场不是没流量,是你得知道流量藏哪儿。”

广告上线≠流量暴增:中小卖家的第一道坎

广告产品上线,卖家们第一反应是“终于有新武器了”。但真上手才发现,这武器不好使。秒杀自助申报是2019年4月24日上的,可后台优化工具还没跟上,关键词分析、竞品监控都得靠手动扒。上海某女装卖家小王吐槽:“想投个广告, 先得花三天研究澳洲人的搜索习惯,‘summer dress’和‘dress for summer’差一个词,点击率能差一半,你说累不累?”

更麻烦的是成本。澳洲站广告点击均价比美国站高20%-30%, 佣金6%-15%看着比美国站低,但加上FBA配送费、仓储费,再算上退货率,利润薄得像张纸。有卖家算过一笔账:一款卖29澳元的T恤, 广告投入占比得30%才能有曝光,转化率要是低于1.5%,直接亏本。

52%中国货+43%本地发货:供应链的生死时速

上线第一天数据就很有意思:52%的销售额来自中国产品, 43%从澳洲本地发货,剩下5%来自其他国家。这说明啥?中国卖家靠低价冲量,本地卖家靠时效卡位,两头夹击之下供应链成了生死线。

做家居用品的广州卖家陈姐吃过这个亏。2019年她以为澳洲仓储费低, 就囤了1000件收纳箱过去,后来啊遇上澳洲山火,墨尔本物流中心延误两周,库存积压到过期,光仓储费就赔了3万澳元。“早知道听劝用第三方海外仓,虽然贵点,但至少灵活。”她说这话时眼睛里全是后悔。

反过来那些玩转供应链的卖家就赚翻了。深圳某做户外家具的, 采用“国内一件代发+本地小仓补货”模式,大促前提前两周把爆款调到墨尔本仓,Prime Week期间订单量暴增200%,退货率控制在3%以下。“供应链不是堆货,是算账。”他们老板说。

佣金6%-15%+仓储费最低:成本账里的利润陷阱

亚马逊总喜欢强调澳洲站“成本低”:专业销售计划月租费0.5澳元、 FBA配送费七五折、仓储费全站最低。卖家一听就觉得“捡到便宜”,可真等到结算时才发现,陷阱藏在细节里。

比如仓储费虽然低, 但“超体积费”虽然免除,但超重费比美国站高15%;销售佣金6%-15%,看着区间广,但热门品类基本卡在15%上限;广告产品上线后平台流量分配更偏向付费卖家,自然流量被压缩,你不投广告,基本等于“裸奔”。

杭州某卖家的账本更扎心:2020年他在澳洲站卖一款电动牙刷, 售价79澳元,成本30澳元,佣金11.85澳元,FBA配送费4.2澳元,广告费8澳元,平台佣金5.6澳元,算下来净利润只有9.35澳元,利润率11.8%。“还不如在国内卖,至少不用倒时差看后台。”他说。

Prime Day 2019试水:大促背后的残酷数据

2019年7月,亚马逊澳洲站首届Prime Day被寄予厚望。平台说销量同比增长200%,可卖家们的真实反馈却冰火两重天。头部大卖确实吃到了红利,某家电品牌当天卖了3000台空气净化器,但中小卖家就没那么幸运了。

做母婴用品的南京卖家小林, Prime Day前半个月就备了500件尿不湿,后来啊当天只卖了87单,广告花费比平时多一倍,转化率却跌了0.8个百分点。“头部卖家把流量都吸走了我们小卖家只能喝汤,汤都没热的。”她说。后来她才知道, 当天前10%的卖家拿走了70%的流量,剩下90%的卖家抢30%的蛋糕,这比例比美国站还夸张。

电子、 鞋服、美妆:品类机会里的暗礁

澳洲民意调查显示,电子电器、鞋服、美妆是三大刚需品类。可看似肥厚的市场,其实暗礁密布。电子电器市场被苹果、 三星等巨头垄断,中小卖家只能在配件里找机会;鞋服类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美妆类合规要求高,ACCC监管严格,没注册备案的产品直接下架。

深圳某美妆卖家就栽过跟头。2019年她带了一批网红面膜过去,没做ACCC认证,后来啊被澳洲海关扣货,罚款2万澳元,货还销毁了。“当时觉得澳洲监管松,谁想到这么严。”她说。后来她转向做美妆工具,主要原因是澳洲女性对化妆刷、美妆蛋的需求稳定,而且竞争比护肤品小,慢慢才站稳脚跟。

从“铺货”到“精耕”:澳洲站的生存法则

早期靠铺货在澳洲站捞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的卖家,要么精耕细作,要么干脆退场。广州某做户外装备的卖家, 2018年铺了2000个SKU,后来啊90%的产品月销不足10件,2020年砍到200个SKU,专注登山杖、露营灯几个细分品类,反而月销售额突破50万澳元。“铺货是给自己找麻烦,精耕才是出路。”他说。

关键词投放也得“精准制导”。不能照搬美国站的关键词,得研究澳洲本地搜索习惯。比如美国人搜“sneakers”, 澳洲人搜“runners”;美国人用“flashlight”,澳洲人用“torch”。有卖家专门做了个澳洲关键词库,转化率提升了25%。“别把澳洲当缩小版美国,他们有自己的语言逻辑和生活习惯。”某运营专家说。

未来两年:澳洲站的变与不变

广告产品上线只是开始, 接下来平台肯定会加码:站内工具会更完善,竞争会更激烈,本地卖家也会崛起。现在入局的卖家,得提前想清楚自己的护城河在哪。是做供应链?还是做品牌?或者是玩转本地化流量?

深圳某品牌卖家已经布局了独立站, 把亚马逊当成流量入口,私域流量沉淀到Facebook和Instagram。“亚马逊平台规则变来变去,不如把客户握在自己手里。”他说。这种“站内引流+站外承接”的模式, 在2021年澳洲站黑五期间帮他实现了30%的复购率,比纯做亚马逊的卖家高出15个百分点。

澳洲站就像块试验田,有人种出了庄稼,有人颗粒无收。广告产品上线不是终点,而是新赛道的起点。想在这块土地上掘金,光靠平台给的“优惠政策”不够,得懂市场、算成本、精运营,还得有颗不怕折腾的心。毕竟跨境生意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是场持久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