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商新税征收将至,头部企业盼政府明确界定范围是何标准
新税悬头顶, 印度电商巨头集体“摸石头过河”
10月的日历还没翻过去,印度电商圈已经炸开了锅。亚马逊、 Flipkart这些平日里呼风唤雨的大佬,最近见面不聊GMV,不谈用户增长,凑一块儿就问:“你搞懂新税了吗?”他们说的,是印度政府今年7月悄悄塞进预算案里的那道“电商交易税”——按平台协助销售的1%扣税。听着简单,真到了实操环节,没人说得明白这税到底该怎么交。
“我们上周开了个内部会,税务团队和业务团队吵起来了。”德里某电商平台高管阿南德苦笑着摇头, “业务部说‘这税不能扣,卖家要闹’,税务部说‘不扣就是违法,政府要罚’,再说说只能先把钱扣下来谁心里都没底。”这种混乱,正在印度电商行业蔓延。

“服务”这个词, 成了企业最大的“文字游戏”
新税条款里写得明明白白:“通过数字平台协助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需按销售金额或服务金额的1%扣税。”可到了企业这儿,“服务”俩字能绕晕一圈人。Bookmyshow的运营总监帕特尔最近就快愁秃了:“我们卖电影票,算不算服务?卖旅游套餐呢?要是算, 那每笔订单都得扣1%,去年我们卖了1.2亿张票,这税额可不小;可要不算,政府又说‘你们提供了平台服务,怎么能不算’?”
更麻烦的是跨境业务。亚马逊上有上万家中国卖家,2023年这些卖家贡献了平台印度区35%的销售额。现在问题来了:这些中国卖家没在印度注册公司,亚马逊帮他们收款,这“协助销售”算不算发生在印度境内?“政府没说清楚,我们总不能挨个问卖家‘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印度做生意’吧?”亚马逊印度区税务负责人拉吉去年12月在内部邮件里写道,语气里全是无奈。
政府的新税,到底是“杀逃税”还是“误伤”中小企业?
印度财政部官员去年11月解释过新税的初衷:“电商平台上有大量卖家不开发票, 隐瞒收入,必须用这种方式把税收漏洞堵上。”这话听着挺合理,可真到了市场里味道就变了。
Flipkart的人直接把话挑明了:“我们平台上有60%是中小卖家, 平均客单价1800卢比,1%的税就是18卢比。这些卖家利润薄,有的单笔订单就赚20卢比,现在要被扣走18%,他们还怎么活?”Flipkart财务总监维迪雅今年1月公开算过一笔账:如果严格施行新税, 平台中小卖家整体现金流会减少12%,至少30%的卖家可能被迫退出。
现实比预想更糟。孟买卖家居用品的苏克万去年9月发现, 自己亚马逊账户里的销售款被扣了1%,本该到账的10万卢比,少了1000。“我没犯法啊,我每单都开发票。”苏克万给亚马逊客服打了5次
昔日对手, 如今挤在同一条“船”上
去年8月,亚马逊和Flipkart还在为“谁家会员折扣大”隔空互撕,今年1月,两家公司却一起出现在印度财政部的会议室——他们联名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政府明确新税的适用范围。“这不是谁帮谁的问题, ”亚马逊印度区负责人阿希什会后对媒体说“是新税太模糊,大家都在悬崖边走,谁也不敢保证不掉下去。”
更戏剧性的是连沃尔玛和亚马逊这对“老冤家”,今年3月也罕见地站在了同一边。他们联合了Paytm、 Myntra等8家平台,向政府提交了一份长达20页的“问题清单”:“外国供应商要不要交税?线下交易线上付款算不算电商?旅游平台的机票和酒店套餐,是按商品金额还是服务金额扣税?”这些问题,政府至今没给答复。
专家说话了:规则越模糊,企业越“摆烂”
“模糊的规则比不规则的规则更可怕。”德勤印度税务合伙人拉杰什·甘地今年2月在一场电商论坛上直言。他举了个例子:“去年10月, 某电商平台主要原因是不确定‘总和’是指商品加服务,还是单指服务,只扣了商品金额的1%,后来啊被税务局追缴了2000万卢比罚款。现在还有谁敢自己判断?要么不扣,等政府来查;要么全扣,把卖家得罪光。”
印度国家转型研究所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也印证了这点:新税实施后 电商平台的税务合规成本平均增加了27%,中小卖家为了“避税”,开始转向更小的社交平台,比如WhatsApp群聊和Instagram小店,“这些地方不开票,政府也管不着,可对消费者售后没保障,市场反而更乱了。”报告作者、经济学家辛格说。
中小企业在“夹缝”里找生路
“涨价?不行,消费者立马就走;忍着扣税?仓库租金都交不起。”德里卖服装的普丽蒂今年5月关掉了自己的亚马逊店铺,改做独立站。“独立站不用扣税,但流量太少,现在只能靠发WhatsApp广告,一天也就卖几单,总比被扣光强。”像普丽蒂这样逃离大平台的卖家,今年上半年增加了15%,印度电商协会的数据显示。
也有人在想办法“钻空子”。班加罗尔卖电子产品的拉胡尔发现, 把商品定价提高1%,再给个“1%折扣”,实际价格不变,但“折扣金额”不算“销售金额”,就不用扣税了。“这招能撑多久?政府迟早会发现。”拉胡尔自己也觉得不安,但眼下没更好的办法。
那块“蛋糕”,政府和企业都想多分一口
印度电商市场现在是个香饽饽。麦肯锡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能到5000亿美元,年增速18%。政府盯着这块蛋糕,想着“新税一年能收200亿卢比”;企业也盯着,想着“再翻个不是梦”。
可现在新税成了块“烫手山芋”。亚马逊今年6月悄悄在印度增招了50名税务专员, 专门研究新税细则;Flipkart则联合了200多家中小卖家,准备给政府递联名信,请求“对年销售额低于1000万卢比的卖家免征新税”。“这不是求情,是求生。”Flipkart公共政策总监卡兰说“中小卖家死了平台生态就散了谁也占不到便宜。”
印度财政部今年7月放了个风:“正在评估企业的建议,可能会调整政策。”但具体怎么调,调多少,没人知道。亚马逊的拉吉只能对团队说:“做好最坏的打算,等最好的后来啊。”
10月的日历越来越近,印度电商圈的焦虑还在发酵。新税到底怎么收?谁能说清楚?或许只有等政府拍板那天答案才会浮出水面。但在此之前,企业们只能一边“摸石头过河”,一边盼着政府别再扔来新的“石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