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假日购物季,分期购物方案如何实现大幅增长
2020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对零售商这个假日购物季注定不一样。往年这个时候, 商场里早就挂满了彩灯,排队结账的队伍能从收银台排到服装区,可2020年,街上的行人裹着厚厚的口罩,脚步匆匆,谁也不敢在商场里多待一分钟。线上购物却像被点燃的引线, 噌噌往上窜,德勤的报告说电商销售额要涨25%-35%,这数字背后藏着消费者悄悄变化的购物方式——分期购物,这个原本不算新鲜的模式,在2020年突然成了“香饽饽”。
疫情让分期购物从“选项”变成“必需品”
谁能想到,一场疫情会彻底 人们的支付习惯。往年过节,工资刚发,大家揣着现金冲进商场,买完拎着大包小包回家,爽快。2020年不一样,很多人要么被降薪,要么丢了工作,手头紧巴巴的,想给家人买件像样的礼物,得精打细算。这时候,分期购物就像及时雨,把一笔大开支拆成几个月的小额支付,压力瞬间小了一半。

万事达卡的数据显示, 2020年10月到12月的假日购物季,美国零售额整体涨了3%,听起来不多,但线上购物可不是小打小闹。电商平台背后分期购物方案功不可没。Adobe发现, 那些提供“先买后付”的商家,转化率比没有的高出18%,消费者平均客单价也多了27块钱。这说明什么?说明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一次性掏空钱包。
实体店的“挣扎”与线圈的“逆袭”
实体零售商在2020年过得有多难?梅西百货、 GAP这些老牌企业,关店潮一波接一波,店员站在空荡荡的卖场里看着窗外线上促销的广告,心里发慌。可偏偏就是这些实体店,后来也悄悄加入了分期购物的阵营。GameStop, 卖游戏的实体店,往年年轻人最爱在店里蹲新品发布,2020年不行了只能转战线上,后来啊发现,接入分期付款后线上订单量在11月直接翻了一倍。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以前大家觉得分期购物是线上平台的“专利”,毕竟线上支付方便,点几下就能搞定。2020年证明,实体店也能玩转分期。沃尔玛在9月份就宣布要推“分期预付购物”, 顾客不用一次性付清,先付一部分,剩下的慢慢还,东西先拿回家。这种模式其实不新鲜,但沃尔玛一推,立刻火了起来说明消费者不管线上线下都吃这一套。
分期购物的“真面目”:不是“超前消费”, 是“理性规划”
一提到分期购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月光族”“超前消费”,觉得这是在透支未来。2020年的数据却给了我们一个新视角。PYMNTS做过一个调查, 在48%的消费者里有超过一半的人明确表示,如果没有分期购物选项,他们根本不会买这件商品——不是他们买不起,而是他们觉得“现在一次性花这么多不值”。
Adore Me的内衣品牌副总裁Camille Kress说得挺实在:“2020年让我们明白, 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是‘花得值’。”他们品牌没上正式的分期方案, 先推了个“简配版”:顾客买内衣不用当场付全款,可以留30%的钱过一个月再给。后来啊呢?五一期间,商品成交额同比涨了35%,复购率也上来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分期购物不是鼓励乱花钱,而是帮消费者把“想要”变成“需要”,把“一次性负担”变成“长期可承受”。
千禧一代:分期购物的“主力军”
年轻人为什么对分期购物情有独钟?PYMNTS的数据给了答案:27%的千禧一代在最近一次网购中用了分期付款,比其他年龄段高了一倍。这可不是偶然。千禧一代刚工作没几年, 存款少,工资也不高,但该买的一样不少:手机、电脑、衣服、化妆品……他们宁愿多付点手续费,也不想每个月吃泡面。
有个案例特别典型。2020年11月, 美国一个卖运动鞋的小电商,原本只接受信用卡支付,后来接入Afterpay的分期方案。后来啊发现,18到34岁的订单量占了新增客户的62%,平均订单金额从85美元涨到120美元。这些年轻人不是“剁手族”,他们是“精明族”——知道用分期平摊成本,把钱花在刀刃上。
零售商的“必修课”:分期购物不是“接个接口”那么简单
看到别人用分期购物赚了钱, 很多零售商眼红,赶紧找服务商接个接口,以为就能坐等收钱了。后来啊呢?转化率没上去,反而多了不少售后纠纷。问题出在哪儿?分期购物不是简单的支付工具,它是一整套“消费者体验”的设计。
OAK+FORT的电商总监Cooper Watts说得好:“支付方式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再说说一公里’, 接不好,前面的营销全白费。”他们品牌在接入分期购物前, 做了三件事:,允许用户随时提前还款,不收额外费用。后来啊呢?2020年假日季,他们的分期订单占比达到了35%,客户投诉率比之前低了20%。
数据不会说谎:这些商家靠分期赚翻了
Afterpay在2020年11月的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商家的真实案例。比如澳大利亚的一个小众服装品牌, 2020年3月差点倒闭,后来接入分期购物,主打“分期买高端平价服装”,后来啊在黑色星期五当天的销售额,比2019年同期涨了200%。他们老板说:“不是我们的衣服变好看了是分期让‘买得起’变成了‘敢买’。”
再看国内, 分期乐商城在2020年五一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分期成交额同比涨了41%,其中数码产品和家居用品占比最高。这说明,疫情后大家更愿意为“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花钱,而分期正好降低了决策门槛。
2020年之后:分期购物会成“标配”,还是“泡沫”?
有人问,2020年分期购物这么火,以后是不是所有商家都得接?这话问得早了点。分期购物不是万能药, 它适合客单价高、非必需品的场景,比如数码产品、家具、奢侈品,但像生鲜、日用品,消费者还是喜欢一次性付清。Adore Me的Kress就说:“我们不会在所有商品上都推分期, 只在单价超过200美元的款式上做,这样才不会让用户觉得‘不值’。”
另一个问题是“竞争”。2020年分期购物服务商像雨后春笋, Afterpay、Klarna、Affirm打得不可开交,商家接入成本越来越高。有家小电商算了笔账:接入分期服务, 每单要给服务商3%的手续费,再加上自己承担的退款风险,利润其实薄了不少。这说明,分期购物不是“接了就能赚钱”,得算清楚投入产出比。
未来的趋势:分期购物会“进化”成什么样?
20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消费者对分期购物的需求还在增长,但他们对“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后分期购物可能会和会员体系结合, 比如“会员用户分期手续费打五折”;也可能和个性化推荐挂钩,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推荐最适合的分期期数。PYMNTS预测, 到2023年,全球分期购物市场规模会达到1万亿美元,但这不代表所有玩家都能分一杯羹——只有真正懂消费者、能解决痛点的服务商,才能活下来。
回看2020年, 这个被疫情打乱的假日购物季,意外让分期购物从“边缘角色”变成了“主流选项”。它不是商家的“救命稻草”, 而是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回应”;不是“超前消费”的代名词,而是“理性规划”的工具。2021年,2022年,甚至更远的将来分期购物会怎么变?没人能说得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谁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账本”,谁就能在零售的战场上继续赢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