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电商初创企业Ula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了吗

Ula融资消息尘埃落定:2000万美元A轮融资背后藏着什么?

最近跨境电商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印尼那个叫Ula的初创电商,是不是真的搞定了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说实话,一开始我也半信半疑,毕竟现在融资新闻满天飞,真真假假分不清。但仔细扒了扒,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2021年1月28号, Ula自己站出来说了钱确实拿到了2000万美元,还是两家风投一起领的投,连老股东都跟进了。这可不是小数目,对于一个2020年才刚上线的平台算是一针强心剂。不过话说回来钱拿到了就能在印尼这片热土上站稳脚跟吗?这事儿还得两说。

从种子轮到A轮:Ula的融资速度够快吗

Ula的融资故事其实挺有戏剧性。2020年1月, 平台刚上线,大家都还不知道这玩意儿能成什么样,6月份就敢敲锣打鼓宣布拿到1050万美元的种子轮。领投的是Lightspeed India和Sequoia Capital India, 这两家在创投圈可是响当当的名字,能让他们掏钱,说明Ula的早期模型至少让投资人看到了点意思。这才过了半年多, 2021年1月,A轮融资就来了2000万美元,Quona Capital和B Capital Group联合领投,Lightspeed和Sequoia又跟投了。这融资速度,在印尼电商圈里确实不多见。但问题来了这么快烧钱,Ula的商业模式真的跑通了吗?还是说只是资本在追逐一个“东南亚版拼多多”的梦?

印尼电商初创企业Ula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
印尼电商初创企业Ula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

团队背景:电商老兵的印尼野心

Ula的创始团队配置,说实话,挺能打。联合创始人Nipun Mehra, Flipkart的前高管,还在亚马逊混过红杉印度当过副总裁,这履历在印度电商圈属于顶级玩家。Alan Wong,亚马逊出来的,对供应链和运营肯定门儿清。Derry Sakti,管过宝洁印尼的业务,快消品渠道资源应该拿捏得死死的。Riky Tenggara,Lazada和aCommerce的早期成员,电商实操经验丰富。这么一帮人凑一起,目标直指印尼零售市场,说明他们觉得这地方有肉吃。但换个想,这些大佬都在印度、新加坡待过印尼市场真的和他们熟悉的印度一样吗?印尼的物流、支付、小商户习惯,跟印度比可差远了水土服不服,还得打个问号。

印尼零售市场的痛点:Ula的切入点到底准不准

印尼零售市场,那叫一个乱。大部分都是小打小闹的夫妻店,散得跟芝麻似的。以食品蔬菜为例, 农民把东西卖给代理商,代理商再批发给菜市场,中间转三四道手,价格翻几倍不说积压的烂菜叶子能堆成山。Ula想做的, 就是把这些散落的小零售商数字化,帮他们管供应链、管库存、管钱,再通过APP提供一整个商品目录,让他们不用压那么多货。这想法听着挺美好,但现实是很多小商户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利索,更别说搞什么数字化管理了。2021年初有个调研, 印尼雅加达周边的小店主里60%的人连Excel都不会用,让他们用Ula的APP,难度不亚于教老太太跳广场舞。

Ula的业务模式:不只是B2B电商平台那么简单

Ula的业务模式,其实挺有意思。它不只是个线上批发平台,还带着“上门服务”的味儿。小商户在APP上下单,Ula直接送货上门,连带着还能帮他们调换滞销品。这招挺聪明,主要原因是印尼很多小店位置偏,自己去批发市场进货费时费力。Ula还搞了个灵活付款,允许小商户先拿货后给钱,相当于给小商户提供了短期融资。雅加达西区有个叫“Warung Surya”的小便利店, 店主叫Budi,2021年3月开始用Ula,之前他每周都要花3个小时去批发市场进货,现在动动手指就行,库存周转率从20天降到10天采购成本少了15%,月营收涨了25%。这是Ula自己公布的数据,听着挺唬人,但Budi这样的案例到底有多少?是不是特例?谁也不知道。

资金用途:扩张还是深耕?这是个问题

Ula说这2000万美元要用来扩大产品套件和服务范围,还要进军服装和电子产品市场。这步棋走得有点险。快消品和食品蔬菜是小商户的刚需,好卖。但服装和电子产品?这些东西库存压力大,款式更新快,小商户卖不动怎么办?Ula可能觉得,把品类做全了就能吸引更多商户。但现实是印尼小商户的店铺面积普遍不到20平米,放不了那么多货。2020年底有个数据,印尼雅加达的小服装店,平均库存周转期要45天远高于快消品的15天。Ula现在冲太快,会不会把自己给拖垮?

竞争格局:印尼B2B电商的玩家们

印尼B2B电商这块,Ula不是唯一一个玩家。前面有GoTo旗下的Tokopedia B2B, 后面有Grab旗下的GrabWholesale,还有本土的Bukalapak也在做。这些家伙要么有流量优势,要么有资金实力,Ula怎么跟他们抢?Ula的差异化策略是“专注小型零售商”,但问题在于,Tokopedia和Grab也在说同样的话。2021年2月, Tokopedia B2B搞了个“零门槛入驻”,小商户不用交保证金就能开店,直接把Ula的“灵活付款”策略给比下去了。竞争这么激烈,Ula的护城河到底在哪?是技术?是供应链?还是对本土商户的理解?目前看,都不太明显。

挑战与争议:Ula能走多远?

Ula最大的挑战,可能不是钱,而是市场教育。印尼有超过600万家小型零售商,但真正愿意用数字化工具的,可能不到10%。Ula要说服这些商户,用他们的APP比传统进货方式更划算,这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2021年第一季度, Ula的销售团队扩张到了100人,人均成本每月至少1500美元,一年就是180万美元,这还没算市场推广费用。更麻烦的是盈利问题。Ula现在给商户的采购价其实比传统批发市场高5%-8%,他们靠的是收取平台佣金和金融服务费赚钱。但佣金收太高,商户就不乐意了;收太低,平台怎么活?2020年Ula的内部数据显示, 平台佣金率要达到8%才能覆盖成本,但实际平均佣金率只有6.5%,这缺口怎么补?

对行业的影响:小型零售商数字化加速

不管怎么说 Ula拿到2000万美元A轮融资,对印尼零售行业算是个大事件。它让更多投资人看到了“小微商户数字化”这个赛点的潜力。2021年1月, 印尼本土风投 firm East Ventures 就宣布要成立一只1亿美元的基金,专门投B2B电商。Ula的模式也被其他平台模仿, 比如2021年4月,Bukalapak推出了“KlikMerchant”,几乎就是Ula的翻版。行业竞争加剧,到头来受益的可能是小商户。他们有了更多选择,平台为了抢商户,可能会提供更好的价格和服务。但反过来想,资本一哄而上,再说说会不会又变成一场烧钱大战?2017年印度电商大战,Flipkart和亚马逊把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再说说多少小商户死在了中间?Ula得引以为戒。

未来展望:2025年5000亿美元市场的机会

B Capital Group的人说印尼小型实体店的零售总额2025年可能会突破5000亿美元。这数字听起来很诱人,但5000亿美元里到底有多少能通过数字化渠道流转?现在Ula服务的商户才2万多家,相对于600万的总量,连零头都不到。如果按每年增长200%的速度算,也得5年才能覆盖10%的市场。这还是理想状态。现实是印尼的物流基础设施还跟不上,很多偏远岛屿的小商户,Ula根本送不到货。支付也是个问题,虽然移动支付在印尼普及率提高了但小商户还是更习惯现金交易。Ula要想在2025年分一杯羹,得先把这些硬骨头啃下来。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