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财政部为何要求电商和物流企业提供卖家收入数据
越南电商狂飙背后:财政部为何盯上了卖家的钱包
越南电商这几年简直像坐了火箭。2020年疫情那会儿, 别人家电商都在缩水,越南倒好,硬是干出了18%的增速,市场规模冲到118亿美元,成了整个东南亚唯一两位数增长的国家。到了2023年,越南电商用户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3%,平均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在网上剁过手。热闹归热闹,可税务局的同志们却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线上卖东西的这么多,钱都去哪儿了?
线上交易的“隐形钱包”:税收黑洞到底有多大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 越南电商市场这么庞大,税收却一直跟不上的节奏。根据越南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机构的数据, 2022年第四季度,在电商平台登记销售的国内个体商户就超过5万人,外国个人也有4人,机构加起来更是上万家。但这些商户的纳税情况,税务部门之前根本摸不着头脑。

问题出在哪儿?线上交易太灵活了。有人把一个大订单拆成十几个小订单, 每单金额都压在免税线以下;有人用个人账户收钱,公司账户走流水,账面上根本看不出真实收入;还有干脆连个正经营业执照都没有,注册个社交账号就能开店。2023年税务部门查过几个大卖家,发现有的店铺年销售额明明过亿,申报的税款却连零头都不到。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越南税务总局后来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主要原因是电商逃税造成的税收损失就超过5360亿越南盾——这笔钱,够修几条高速公路了。
传统征税的“老办法”:为啥在电商行不通
以前税务局收税, 靠的是“查账本、看票据、盘库存”。线下开店,门面租金、水电费、进货发票一抓一大把,想逃税?没那么容易。可线上卖家不一样,你连他仓库在哪儿、仓库多大都不知道,怎么查?
越南Vinalink公司的经理何英俊就吐槽过电商平台根本没法搞清楚市场上每一种商品的税号和优惠税率。更麻烦的是很多小卖家连个和税务局对接的系统都没有,申报全靠手填,漏报、错报家常便饭。2021年有个做服装批发的老板, 在Shopee上开了店,一年卖了2000多件衣服,申报收入才200万越南盾,税务局上门查的时候,他手机里的微信转账记录加起来都有800多万——这种“睁眼瞎”的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太常见了。
财政部的“釜底抽薪”:从平台和物流下手
既然直接找卖家麻烦效率低,越南财政部就想了个更狠的招:让电商和物流公司“交作业”。要求平台提供卖家的收入数据,物流公司提供订单物流信息——说白了就是从源头掐住数据的喉咙。
这招其实不新鲜, 早在2019年越南《税收管理法》就规定,电商平台必须向税务局提供卖家信息。但施行起来总是打折扣。直到2023年底,全国357个电商平台里真正把数据老老实实交上来的也没多少。财政部这次是动真格了 直接把矛头对准了Shopee、Lazada、Tiki这些头部平台,还有GHN、Viettel Post这些物流公司。
“代扣代缴”:平台成了税务局的“编外员工”
更狠的是 财政部要求有在线下单功能的电商平台,必须代替卖家申报纳税。这意味着什么?以后你在Shopee上下单,钱还没到卖家手里平台就可能先扣掉一部分税。2023年9月, 财政部的提案刚一出来就有平台内部人士抱怨:“这等于让我们当税务员,人力成本、系统改过成本谁出?”
但对税务局这却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中小企业税收征管司副司长Ta Thi Phuong Lan就说了 以前线上卖家征税最大的难题就是搞不清收入构成,现在平台直接把数据交上来谁卖了多少钱、卖了什么货、退了多少货,一清二楚。2023年第四季度, 税务局用这个办法查补了某家数码卖家的税款,发现他们把高端手机订单拆成“手机+配件”的组合,逃避增值税,再说说补税加罚款一共1.2亿越南盾——这要是没平台数据,根本查不出来。
不只是钱的事:公平竞争与打假的双重目的
你以为财政部就为了收税?图样图森破。这背后还有更深的盘算。
第一个是公平竞争。线下开店,除了租金、人工,还要交各种管理费,税负重是明摆着的。线上卖家呢?成本低、税负轻,价格自然压得低。2022年有个做家居建材的老板跟媒体吐槽:“我实体店卖一套沙发要交10%的增值税, 旁边网店同款比我便宜30%,他们凭什么?”财政部这次要求线上卖家和传统卖家一样纳税, 说白了就是要把“价格洼地”填平,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二个是打击假冒伪劣。疫情期间, 越南不少商家转战社交平台卖货,Facebook、Zalo上到处是“工厂直销”“海关查验货”。这些渠道隐蔽,监管难,假冒商品趁机泛滥。2023年海关总署查获的一批假化妆品,就是通过TikTok小店卖出去的,涉案金额超过50亿越南盾。现在财政部要求物流公司提供订单数据,谁买了什么、寄到哪里全有记录,想卖假货?物流一查一个准。
卖家们的“生死考验”:有人哭有人笑
政策一出,卖家圈里炸开了锅。有人觉得“天塌了”,也有人觉得“终于不用偷偷摸摸了”。
做跨境电商的小林就愁坏了 他的店铺主要卖中国的小商品,以前靠“低报价值”逃税,现在平台要提交收入数据,物流公司要核对商品信息,2023年底他刚被税务局约谈,补了800万越南盾的税。“以前觉得在网上开店没人管,现在才知道,数据时代根本没有秘密。”小林说。
但也有卖家拍手叫好。阮氏秋在Lazada上卖越南传统手工艺品, 她一直老老实实纳税,可同行们靠逃税压价,她的价格根本没优势。“现在税务局把数据抓得严,那些逃税的卖家的成本优势没了我的订单反而多了。”2023年第四季度,她的店铺销售额环比增长了20%,这在她开店五年来还是头一次。
物流公司的“数据夹缝”: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物流公司更头疼。越南的物流行业本就是“薄利多销”,一单快递的利润可能就几百越南盾。现在要他们承担数据报送的责任,还得建系统、培训员工,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某头部物流公司的内部人士透露, 2023年他们为了配合税务局的要求,改过了仓储管理系统,现在每个包裹出库前都要录入商品名称、数量、金额,否则系统不让走。“以前扫个码就行,现在要填这么多信息,效率低了30%多,员工加班加点都干不完。”更麻烦的是数据平安,卖家收入数据可是商业机密,万一泄露了责任谁来负?2023年就有家物流公司主要原因是员工泄露了某大卖家的订单数据,被起诉赔了2亿越南盾。
争议声中前行:政策能走多远
当然这政策也不是没人反对。有经济学家认为,越南电商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过严的税收监管可能会抑制行业活力。2023年第三季度, 越南电商增速放缓到了12%,虽然还是很高,但比前几年已经降了不少,有人就把锅甩到了税收新政上。
但财政部明摆着没打算退让。副总干事Dang Ngoc Minh明确表示,新税收法规就是要防止企业避税,特别是电商和数字企业。从目前的效果看, 2023年第四季度,越南电商平台的纳税申报率比2022年同期提高了15%,逃税案件下降了20%。数据不会说谎,这条路,看来是要走到底了。
跨境卖家的“越南难题”:合规还是撤退
对跨境卖家 越南市场这块肥肉,现在有点烫手了。2023年,不少中国卖家开始撤离越南,觉得“税太重、监管太严”。但也有聪明的卖家在调整策略,比如注册越南本地公司,合规纳税,反而获得了平台更多的流量支持。
某跨境服务商的案例显示, 2023年下半年,帮卖家办理越南税号和合规申报的服务订单量增长了60%。有个做3C产品的卖家, 按照他们的建议调整了税务结构,虽然税负增加了10%,但主要原因是合规,店铺的信任度提高了转化率反而从2.8%涨到了3.5%。这说明,在越南电商市场,合规可能不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
未来已来:数据时代的税收新战场
说实话, 越南财政部的这个操作,给所有国家的电商监管提了个醒。当交易从线下搬到线上,税收监管也必须跟着升级。靠卖家自觉?不现实。靠人工稽查?效率太低。只有用数据锁死交易链条,才能让每一分收入都“无处可逃”。
越南的案例告诉我们,电商监管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平台和物流公司虽然抱怨,但数据报送这条路,恐怕是早晚要走。对卖家与其等着被查补税,不如早点主动合规——毕竟数据时代,想躲猫猫,太难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