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46%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消费者曾在社交电商平台购物

46%的年轻人为什么扎堆社交电商平台购物?

美国市场有46%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消费者曾在社交电商或直播平台中购买过商品, 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跨境圈激起了层层涟漪。2020年美国社交电商平台的购物用户数量增长25%, 2021年预计再增13%,但销售总额仅增长35%,占比电商总额4.3%。用户量蹭蹭涨,销售额却慢半拍,这到底是年轻人跟风尝鲜,还是社交电商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Z世代的“反中心化”购物哲学

零售行业战略咨询公司OC&C的调查戳中了一个关键点:1997年后出生的Z世代,身上拧着一股“独立”又“无国界”的劲儿。他们买东西不爱扎堆传统电商平台,反而对去中心化的场景情有独钟。这就像年轻人聚餐,宁愿选家小众网红店,也不挤连锁火锅城——要的是独特感,不是千篇一律。

数据报告 | 美国46%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消费者曾在社交电商平台购物
数据报告 | 美国46%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消费者曾在社交电商平台购物

这种偏好直接催生了独立站的崛起。加州Orange County的瑜伽老师Nicole就是个活例子。她和老公都是健身达人, 2020年试水在Instagram卖瑜伽垫,起初只是分享训练日常,没想到粉丝追着问链接。索性开了独立站,避开亚马逊的高抽成,牵着鼻子走,更相信真实的人推荐真实的东西。

社交电商的便利性陷阱:Instagram赢了TikTok吗?

Influencer Marketing Factory的研究显示, 在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购物便利性评分中,Instagram以明显优势碾压TikTok。但便利性真的等于购买欲吗?46%的受访者表示每月至少在社交平台购物一次 可61%的人说“喜欢社交平台购物”,39%的人“还是习惯去第三方网站”。这中间的拉扯,藏着社交电商的软肋。

Instagram的购物链路确实短——刷到帖子点标签就能下单, TikTok虽然内容更沉浸,但跳转步骤多,转化率自然打折扣。但2021年双11期间, 某运动品牌在TikTok的直播带货转化率却达到了4.2%,比Instagram高出0.8个百分点。原因很简单:TikTok的用户更“吃沉浸式体验”, 品牌把直播间搬进工厂,实时展示运动鞋的生产过程,Z世代买的不只是鞋,是“参与感”。便利性是基础,但“情绪价值”才是社交电商的胜负手。

服装和美容:社交电商的“流量密码”还是“伪命题”?

数据显示, 社交电商平台上销量最高的商品是服装和美容产品,科技和家居产品占比不足10%。这像不像朋友圈的广告?十有八九是衣服或口红。但Z世代真的这么“肤浅”吗?未必。

某快时尚品牌在2021年做过一个实验:在Instagram发布同一款连衣裙的两种内容, 一种是纯模特展示,另一种是素人买家秀+穿搭教程。后者转化率是前者的2.3倍。Z世代不是冲动,他们要的是“参考系”。53%的受访者承认购物前会“疯狂研究”产品,12%的人会“等KOL直播下单”。服装和美容天生适合视觉展示, 但也最容易陷入“货不对板”的信任危机——某美妆品牌在直播中夸大防晒效果,收到1000+差评,当月销量腰斩。社交电商的品类依赖,既是优势,也是雷区。

Shopify vs 亚马逊:社交电商背后的“三国杀”

2021年黑五, 社交电商的暗战浮出水面:Shopify的销售额达52亿美元,同比增长76%;亚马逊第三方卖家销售额48亿美元,增长60%。亚马逊坐不住了悄悄上线Project Santos项目,要扶持独立站卖家对抗Shopify。而另一边,像MyyShop这样的社交分销平台,正在用“社群裂变”模式蚕食中小卖家的流量。

这就像三国鼎立:亚马逊是传统霸主, Shopify是“新势力”,MyyShop是“搅局者”。跨境卖家选边站成了难题。Nicole的瑜伽用品一开始一边运营亚马逊和Shopify, 后来发现亚马逊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单次点击成本从2020年的0.8美元涨到2021年的1.2美元,而Shopify通过社交引流的获客成本只有0.5美元。但Shopify也有短板——独立站需要自己解决物流和支付, 2021年黑五期间,因港口拥堵,她的Shopify订单有15%延迟发货,客户投诉率比亚马逊高8个百分点。巨头博弈,中小卖家夹在中间,要么死磕运营,要么被淘汰。

46%背后的冷思考:社交电商真的香吗?

46%的年轻人购物数据很亮眼,但4.3%的销售额占比像个巴掌,扇在社交电商脸上。用户增长25%,销售增长35%,说明什么?客单价低,复购差。某服装品牌在社交电商的客单价只有35美元,比传统电商低20元,复购率12%,远低于行业的25%。

更麻烦的是信任危机。60%的Z世代会因KOL推荐购物,但KOL虚假宣传、刷单控评的新闻层出不穷。2021年,美国FTC对50名网红开出120万美元罚单,理由是“未明确标注广告”。当年轻人发现“种草”其实是“商业操作”,社交电商的根基就会松动。OC&C的调研显示, 39%的Z世代“虽然喜欢在社交平台看东西,但买东西还是去官网或亚马逊”,这种“用脚投票”的现象,值得所有从业者警惕。

未来在哪里?从“流量收割”到“私域运营”

社交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是流量,是“留量”。Shein的案例值得玩味:2021年卖家数量突破3万,计划2025年达到4-5万。它靠的不是单纯社交引流, 而是“私域+供应链”的组合拳——在Instagram和TikTok做内容引流,引导用户进WhatsApp社群,实时上新、秒杀,再通过柔性供应链快速响应需求。这种模式让它的复购率达到了40%,转化率比纯社交电商高出15个百分点。

对中小卖家 Nicole的路径或许更现实:深耕垂直品类,用专业内容建立信任,把社交平台变成“橱窗”,私域社群变成“试衣间”。2022年第一季度,她的社群用户复购率提升到45%,客单价涨到52美元。社交电商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工具——用得好,能撬动私域流量;用不好,就是昂贵的“流量泡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