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假日季购物趋势中,千禧一代是否会成为最大的消费群体
2022年美国假日季:千禧一代的钱包,真比想象中更鼓?
全球影响者营销平台LTK刚发布的报告像颗炸雷, 直接炸出个“千禧一代主导假日季”的说法——近半数千禧一代计划大部分购物都在手机上完成,44%的人已经提前开启假期购物模式。Oracle零售消费者调查更扎心:供应链紧张让美国消费者提前囤货,而千禧一代成了这场囤货战的主力军。但等等,千禧一代真的能坐稳“最大消费群体”的宝座吗?这事得掰扯掰扯。
预算涨了1823美元,千禧一代的钱从哪来的?
普华永道2022年美国假日季购物展望的数据挺唬人:千禧一代是唯一一个今年预算高于去年的群体, 平均掏出1823美元,比所有群体35%的增长率还高,近一半人直接说“要花更多”。但你细想,通胀高成这样,工资没涨,他们哪来的底气多花钱?埃森哲零售业务负责人Jill Standish倒是点破玄机:“社交媒体成了消费局势的颠覆者, 千禧一代在网上泡的时间比谁都久,自然觉得‘刷着刷着就能买’很正常。”说白了不是他们钱多,是花钱的方式变了——从线下转到线上,从实体转到虚拟,预算数字自然就上去了。

手机购物占半边天是真的方便还是被迫妥协?
LTK报告里有个细节:76%的人选店内购物, 70%在线买,23%用手机买,15%在社交媒体买。乍一看手机购物占比不高,但“近一半千禧一代计划在手机上完成大部分购买”这句话才是重点。为啥?主要原因是86%的消费者计划用手机购物,千禧一代这群体里手机就是他们的“万能钥匙”。Oracle的调查戳破了另一个现实:全球供应链紧张,线下可能缺货,他们不得不在手机上抢购。去年这时候,谁会想到买个圣诞礼物还得蹲点刷新页面?今年千禧一代就这么干了不是喜欢,是被逼的。
社交媒体购物翻倍增长,是趋势还是噱头?
社交媒体购物比例从去年的8%飙到15%, 翻倍增长听着挺猛,但15%的占比真的能颠覆传统零售?别急,看底层逻辑:72%的消费者说购物灵感来自社交媒体,千禧一代这个比例到81%,Z世代更是83%。LTK的报告里有个更狠的数据:超过一倍的受访者表示,网购前会先刷Instagram——这个比例从6%跳到14%。这说明什么?社交媒体不是直接卖货的地方,而是“种草”的土壤。千禧一代不是在社交平台下单,是在社交平台被“洗脑”后转头打开淘宝、亚马逊买。零售商要是真以为开个社交店铺就能赚钱,怕是要栽跟头。
价格敏感度下降了?千禧一代真不差钱?
埃森哲的调查说 今年65%的人把价格列为影响消费的三大因素之一,比去年低了10个百分点。千禧一代是唯一预算增加的群体,看起来好像对价格不敏感了。但你拉长时间线看,去年通胀刚开始涨,大家都在喊“要省钱”,今年习惯了反而“摆烂”了?不对,普华永道的报告里藏着关键信息: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力下降,他们只能找折扣或干脆不买。千禧一代里有多少是中低收入?很大一部分。那他们多花的预算从哪来?可能是少买了几杯咖啡,也可能是放弃了某些非必要消费。说到底,不是不差钱,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刀刃,就是社交媒体上被种草的“必须买”的东西。
体验礼品增长5%,千禧一代不想送实体礼物了?
今年计划买实体产品当礼品的比例降了11%, 降到73%;体验或服务礼品却涨了5%,到49%。千禧一代是不是更“虚”了不爱送实体的了?还真不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经历过疫情,对“体验”的执念比老一辈深。音乐会、旅行、水疗护理,这些体验类礼物在社交媒体上更容易晒,更能体现“用心”。但这里有个矛盾点:体验礼品大多需要提前预订,供应链紧张会不会让这些计划泡汤?去年就有案例,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11月预订圣诞旅行的订单取消率比往年高20%,主要原因是航班取消。千禧一代想送体验,但现实可能不答应。
语音购物意愿52%,千禧一代真的会喊“小爱同学,下单”?
14%的人用Amazon Echo, 53%愿意用;11%用Google Home,52%愿意用。数据看起来不错,但实际转化呢?2021年亚马逊Prime Day的数据显示,语音购物的转化率只有3%,比手机低12个百分点。为啥?千禧一代习惯了看详情页、比价格、看评论,语音购物跳过了这些环节,他们能放心?别被“愿意”两个字骗了大多数人嘴上说着“会试试”,真到花钱时就怂了。
千禧一代的购物决策,根本逻辑是什么?
扒了半天数据,千禧一代的购物逻辑其实就三个字:社交化。他们不是在“购物”,是在“社交中顺便购物”。LTK的报告里有个案例:2022年9月, 某美妆品牌通过KOL在Instagram推广一款限量口红,千禧一代的购买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27%,但80%的订单是通过品牌官网完成的,不是直接在社交平台买。这说明什么?社交媒体是“种草机”, 手机是“购买器”,千禧一代的消费路径是“被社交内容吸引→用手机搜索比价→在信任的平台下单”。零售商要是只盯着社交平台,忽略了手机端的体验和信任度,根本抓不住他们。
想抓住千禧一代?这些坑别踩
Oracle零售调查里有个细节:52%的美国人提前开启假期购物,零售商们却还在用“圣诞倒计时”的营销套路。千禧一代早就不吃这套了。2022年10月, 某快时尚品牌主要原因是11月初才开始推圣诞促销,销量比预期低18%,而提前一个月在社交媒体预热、手机端推送个性化优惠的竞争对手,销量涨了35%。千禧一代讨厌被“催促”, 他们需要的是“被理解”——理解他们用手机购物的习惯,理解他们被社交媒体影响的决策路径,理解他们对体验礼品的偏爱。零售商要是还在用“一刀切”的促销方式,注定被千禧一代抛弃。
千禧一代是“最大消费群体”, 但不是“最好赚的群体”
数据摆在眼前:千禧一代预算涨了购物提前了手机依赖度高了社交媒体影响大了。但他们也是最难伺候的一群——要体验,要个性化,要信任,还要供应链给力。零售商要是以为简单开个手机端、发几条社交内容就能掏空他们的钱包,怕是要梦醒。2022年假日季的真相是:千禧一代的钱包确实更鼓, 但想拿到这笔钱,得先学会用他们的方式思考——不是“我要卖什么”,而是“他们想要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