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孟加拉国电商头部平台接连爆雷,这难道不是导致交易总额创5个月新低的原因吗

孟加拉国电商平台的“雷声”为何震动了交易额?

最近孟加拉国的电商圈不太平, Evaly的高管被抓,e-Orange的官员因挪用资金被捕,这些“头部平台”接连爆雷的消息像一颗炸弹,把整个市场的平静炸得粉碎。紧接着, 孟加拉国中央银行的数据显示,7月份电商交易额只有74亿塔卡,环比暴跌42%,创下近5个月的新低。有人问:这难道不是爆雷直接导致的吗?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爆雷平台的“资金黑洞”:不只是“不小心”那么简单

先说说Evaly吧, 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电商平台,今年3月14日被中央银行查出总债务超过40亿塔卡,流动资产却只有6.5亿塔卡,中间差了33.8亿塔卡,这笔钱去哪了?商务部直接让他们说明去向, 后来啊等来的不是解释,而是董事总经理Mohammad Rassel和董事长Shamima Nasrin被逮捕的消息。更讽刺的是 就在今年5月,孟加拉国电商交易额还首次突破了100亿塔卡大关,6月份更是冲到了历史最高点,人们还在讨论电商如何改变生活,7月份就摔进了谷底。

头部平台接连爆雷,孟加拉国电商交易总额创5个月来新低
头部平台接连爆雷,孟加拉国电商交易总额创5个月来新低

e-Orange也没好到哪里去, 高级官员因涉嫌挪用客户资金被捕,这已经不是“经营不善”能搪塞过去的了。这些平台的操作, 说白了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用用户预付款去扩张,用新投资人的钱填旧窟窿,一旦融资断档,或者用户集中提现,资金链立马崩断。这种模式在市场好的时候能撑一时但遇到风吹草动,就像纸房子一样一推就倒。

消费者从“敢买”到“怕买”:信任崩塌比爆雷更致命

孟加拉国的消费者本来对电商接受度很高, 2020年疫情期间电商业务增长了166%,大家觉得网上购物方便又平安。但Evaly爆雷后 很多人发现自己付了钱却收不到货,想退款却发现平台联系不上,甚至有人反映“钱没了货也没了”。这种“钱货两空”的体验,直接让消费者对整个电商行业产生了怀疑。

虽然7月份信用卡网购支出同比还增长了15%, 看起来好像还行,但环比暴跌42%的数据更真实——大家不是不买了是不敢在那些大平台买了。以前觉得“大平台靠谱”,现在发现“越大越可能爆雷”,只能转战小平台,或者干脆不买了。这种信任危机,比任何资金问题都难解决,一旦失去,想挽回得花好几倍的力气。

全球经济“寒气”来袭:订单减少不是孟加拉一家的事

孟加拉国是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这个身份决定了它的电商市场和全球经济息息相关。今年欧美国家通胀高企, 消费需求萎缩,美国和欧洲的服装出口订单下降了15%-20%,很多工厂订单断崖式下跌,甚至无单可接。三星这样的大厂都只开工三天更别说小工厂了。

服装是孟加拉电商的主要品类之一,订单少了相关电商平台的销量自然跟着下滑。再加上欧元兑美元走软,孟加拉的服装出口收入减少,消费者手里没钱,线上消费自然也缩水。这不是孟加拉一家的问题,是整个全球产业链在“感冒”,电商平台只是被传染的“患者”之一。

监管“慢半拍”:问题积累到爆雷才想起管

孟加拉国的互联网渗透率这几年涨得很快, 2016年才13.2%,2018年就到了52.77%,用户数量从6660万涨到9130万。但监管却没跟上,直到Evaly爆雷,中央银行才出手调查,商务部才要求说明资金去向。平时对平台的资质审核、资金监管、消费者保护机制形同虚设,任由平台“野蛮生长”。

对比印尼和印度,孟加拉的监管明显滞后。印尼早就建立了电商平台保证金制度, 印度要求平台定期提交财务报告,而孟加拉直到现在连基本的“资金托管”都没普及。这种“先发展后监管”的模式,就像开着跑车闯红灯,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

平台模式的“先天缺陷”:靠烧钱换市场, 没造血能力

孟加拉很多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都有问题,它们不追求盈利,只追求“规模扩张”——用融资烧补贴、打价格战,吸引更多用户,然后再靠新融资填旧补贴的坑。这种模式在资本愿意砸钱的时候能撑住但一旦市场遇冷,投资收紧,立马就崩。

Evaly可能就是典型, 它靠“先下单后供货”的模式吸引用户,用预付款去囤货、扩张,但没有稳定的供应链和盈利能力,一旦资金链断,整个链条就断了。反观那些活下来的平台, 比如ShopUp,它们注重供应链优化,有真实的盈利模式,所以能在动荡中站稳脚跟。

交易额新低:爆雷是导火索, 不是全部原因

有人把交易额下滑完全归咎于平台爆雷,这明摆着太片面了。爆雷确实打击了消费者信心, 但全球经济下行、监管滞后、平台模式缺陷,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就像一栋房子,地基没打好,墙缝没补,再说说一阵风就把屋顶掀了你能说只是风的问题吗?

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市场出清是好事

2020年孟加拉电商增长166%, 2023年预计市场规模30亿美元,但这种增长是“泡沫式”的,很多平台靠烧钱撑场面本身没有造血能力。现在爆雷、交易额下滑,其实是市场在“出清”——淘汰那些不靠谱的平台,留下真正有实力的玩家。虽然阵痛难免,但长期看对行业是好事。

就像南极电商, 从2013年到2021年涨了31倍,但最近半年就“腰斩”,不是主要原因是单一事件,而是模式走到头了。孟加拉电商也一样,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接下来是“真本事”的较量。

中小平台的“避坑指南”:活下来的都是“细节控”

大平台爆雷,中小平台反而有机会。但要想活下去,得避开那些“坑”。比如资金管理, 一定要引入第三方托管,不能碰用户预付款;比如品类选择,别跟头部平台拼“大而全”,专注本地特色商品,比如孟加拉的黄麻制品、手工地毯,这些细分领域竞争小,利润高;再比如用户体验,售后保障一定要到位,哪怕利润低一点,也要让用户“敢买”。

有家叫“Chaldal”的本地平台, 坚持“当日达”和“无理由退款”,在爆雷潮中订单量逆势增长20%,说明只要真心对用户,中小平台也能活得很滋润。

跨境玩家的“新机遇”:孟加拉市场还有红利

虽然现在孟加拉电商市场动荡,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互联网渗透率还在增长,年轻人口多,对电商的接受度高,这些基础还在。跨境平台如果想进入, 得做好“本地化”——语言要用孟加拉语,支付方式要支持本地电子钱包,供应链要和本地工厂合作,缩短交付时间。

有个叫“Daraz”的跨境平台, 2023年7月进入孟加拉后主打“低价+本地化运营”,8月份订单量环比增长35%。说明只要抓住本地用户的需求,跨境平台也能在孟加拉分一杯羹。

孟加拉电商的未来是继续在阵痛中重生,还是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答案藏在每个平台的行动里。爆雷敲响了警钟,但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混乱中重建信任,在寒冬中找到活下去的办法。毕竟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