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咖啡连锁平台Kopi Kenangan完成9600万美元C轮融资

融资背后:印尼咖啡连锁KK的9600万美元怎么花

2021年12月底的一则消息让东南亚餐饮圈炸了锅——印尼本土咖啡连锁Kopi Kenangan宣布完成9600万美元C轮融资, 估值一举突破10亿美元,成了东南亚餐饮领域的新晋独角兽呃。这笔钱由Tybourne Capital Management领投, Falcon Edge Capital跟投,老股东昆仑资本、维港投资和B Capital也没闲着,直接超额追加。有意思的是昆仑资本早在2020年5月就押注了KK的B轮融资,这次又加码,看来是真信它能成事。

从“咖啡的回忆”到多品牌帝国

KK的名字挺有讲究, 印尼语里“Kopi Kenangan”就是“咖啡的回忆”,听着就带着点人情味。2017年, 三个创始人Edward Tirtanata、James Prananto和Cynthia Chaerunnisa琢磨着:印尼人爱喝咖啡是出了名的,但市场上的选择要么是星巴克这类国际大牌,价格贵得让人咂舌,要么就是速溶咖啡,喝起来没讲究。他们觉得,中间肯定缺个“刚刚好”的选项——品质过得去,价格亲民,还能有点本地特色。

印尼咖啡连锁平台 Kopi Kenangan 完成 9600 万美元 C 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
印尼咖啡连锁平台 Kopi Kenangan 完成 9600 万美元 C 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

这个想法落地后KK的门店开得飞快。到2021年底,已经在印尼45个城市铺了600多家店,员工总数干到3000人。更狠的是门店数量直接超过了星巴克在印尼的布局,成了当地咖啡连锁的头牌。光卖咖啡不过瘾?KK还玩起了多品牌矩阵:面包烘焙Cerita Roti、 炸鸡Chigo、软曲奇Kenangan Manis,硬生生把自己搞成了一个“餐饮集团”。这么一来顾客早上买咖啡配面包,中午来份炸鸡,下午再来块曲奇,全被它一家承包了。

4000万杯咖啡背后的增长密码

融资新闻里藏着个扎眼数据:过去12个月,KK卖出了近4000万杯咖啡。平均算下来每天要卖10万多杯,相当于每秒就有1.2杯KK咖啡被喝掉。这还没完,公司说2022年第一季度单月销售额要冲到550万杯,比现在的月均销量又涨了一大截。更关键的是2021年全年销售额直接翻了一倍,这种增长速度在餐饮圈里不多见。

凭什么KK能卖这么多?它的打法跟传统咖啡店不太一样。没有搞那种“必须坐下来慢慢喝”的堂食,主打“线上点单+自取/外卖”的模式。用户打开KK的App,下单后可以选半小时后到店自取,或者直接送到家。这招特别对印尼年轻人的胃口——他们喜欢便捷,又不想花太多时间等。而且KK的App在印尼咖啡类应用里评分最高、下载量也最多,成了私流池的核心。据公司内部数据, 2021年第三季度,通过App下单的顾客复购率达到了38%,比上线初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说明用户粘性真不赖。

新零售怎么玩转印尼市场

老说“新零售”,但到底啥是新零售?KK的实践可能比定义更实在。它把线上服务、 线下体验和物流拧成了一股绳:线上靠App和外卖平台引流,线下门店既是自提点也是体验店,物流则自己搭团队配送,保证速度。这种模式在印尼特别吃香——印尼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早就超过60%, 年轻人爱用手机下单,但线下店又能给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安感。

举个具体例子。2021年开斋节期间, KK在雅加达的一家旗舰店搞了“线上预订+线下自提”活动,后来啊单店单日订单量突破了2000单,比平时翻了3倍。店里还搞了个咖啡小课堂,教顾客怎么手冲,顺便推广新品,现场转化率直接拉到25%。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即时配送”的组合拳,让KK在印尼餐饮圈杀出了一条血路。

多品牌战略:是高招还是陷阱?

KK搞多品牌,有人叫好,也有人泼冷水。支持者觉得, 咖啡是高频消费,但客单价有限,通过面包、炸鸡这些品类,能把顾客的消费频次和客单价都提上来。比如买了咖啡的顾客,顺手带个面包,客单价就从3万印尼盾变成了6万盾。而且不同品牌能覆盖不同人群:咖啡针对上班族,面包针对家庭,炸鸡针对年轻人,用户圈越做越大。

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小。餐饮分析师Dian Pratiwi在2022年1月的行业报告里就指出, KK在2021年第四季度主要原因是门店数量激增,单店营收环比下降了7%。这说明快速扩张可能稀释了单店的盈利能力。而且多品牌管理起来难度大,面包、炸鸡、咖啡的供应链、品控、人员培训完全是两码事,稍不注意就可能翻车。比如2021年中, KK的Cerita Roti面包就主要原因是部分门店面团发酵时间不统一,被顾客吐槽“有时候软得像棉花,有时候硬得像石头”,再说说不得不召回一批产品,损失了上亿印尼盾。

国际扩张:下一个目标是谁?

拿到9600万美元后KK肯定不满足只待在印尼。公司明确说要加快国际业务扩张。东南亚周边的国家里越南和马来西亚可能是首选。越南咖啡文化浓厚,本土咖啡品牌多但集中度低,KK的“中端品质+高性价比”打法或许有戏。马来西亚则消费能力强,华人多,对咖啡接受度高,本地化阻力小。

但国际扩张不是简单复制。2021年底, KK悄悄在越南胡志明市开了两家试点店,菜单上加了越南特色的“滴漏咖啡”,还推出了加炼乳的特调版本,后来啊首月销量就超过了预期,复购率比印尼本土还高2个百分点。这说明本地化调整很关键。不过越南的物流成本比印尼高30%,门店租金也贵,怎么控制成本会是KK要解决的难题。马来西亚的竞争更激烈, 本土品牌OldTown White Coffee已经占了半壁江山,KK想啃下这块骨头,得拿出点真本事。

挑战与争议:高速扩张下的隐忧

成为独角兽是好事,但背后的压力也不小。先说说是品控。600多家店分布在45个城市,供应链管理稍有疏漏就可能出问题。2021年就有顾客在社交媒体投诉,说KK的外卖咖啡经常洒一半,或者送到的时候已经凉透了。对此KK的解释是“配送员培训不到位”,但问题真这么简单吗?快速扩张下门店管理、人员培训能不能跟上,是个大问号。

接下来是盈利问题。虽然销售额翻倍,但餐饮行业是重资产模式,房租、人力、原材料成本都在涨。KK没公开具体利润数据,但业内人士估算,它的净利润率可能只有5%左右,远低于星巴克的15%。多品牌扩张更是烧钱,Chigo炸鸡品牌2021年开了50家店,但大部分还在亏损,需要靠咖啡业务输血。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能撑多久,没人说得准。

未来:KK能复制瑞幸的成功吗?

很多人把KK叫“印尼版瑞幸”,这确实有点道理。两者都靠“高性价比+线上引流+快速扩张”起家,融资节奏也像。但瑞幸在国内的经历证明,快速扩张之后能不能守住阵地才是关键。KK现在面临的, 可能就是瑞幸当年遇到的“增长陷阱”——门店数量上去了但单店效益、品牌口碑能不能同步提升?

KK的优势在于,它抓住了印尼市场的特殊性:年轻人多、移动互联网普及、对价格敏感。如果能把这些优势继续保持,一边解决好品控、盈利、国际扩张的问题,或许真能成为东南亚餐饮的标杆。但要是盲目扩张,忽视基本功,就可能重蹈瑞幸的覆辙。9600万美元不是小数目,花好了能锦上添花,花砸了可能连“独角兽”的位置都保不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