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国台湾二手时尚平台PopChill

从台北街头走出的二手时尚新物种

台湾的时尚圈最近悄悄变了味儿。往日被快时尚品牌占据的街头巷尾,越来越多年轻人背着中古款包包、穿着印着模糊logo的卫衣招摇过市。这些衣服不是新品,甚至可能比他们年龄还大,却成了圈层里的硬通货。推动这场变化的, 是一个叫PopChill的二手平台——它像一阵台风,从台北刮到台中,用不到半年时间让500个卖家把1万件旧衣服变成了现金。

两个年轻人和一张“可持续”的牌

2023年1月,Andy Kuo和Kelly Liao在台北东区的咖啡馆里敲定了PopChill的上线计划。这两个80后都不是科班出身的互联网人, Andy之前在广告公司给潮牌做营销,Kelly则在环保组织混迹多年。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场可持续时尚论坛上, Andy抱怨“年轻人买衣服像喝水,衣柜堆成山却没几件能穿”,Kelly接话“那些被丢掉的衣服,每件降解需要200年”。

中国台湾二手时尚单品交易平台 PopChill 完成220万美元Pre-A轮融资
中国台湾二手时尚单品交易平台 PopChill 完成220万美元Pre-A轮融资

这对话像打开了任督二脉。他们发现台湾年轻人每年买12件衣服,扔掉8件,其中60%其实还能穿。但传统二手店要么定价离谱,要么环境像仓库,年轻人根本懒得踏足。于是PopChill诞生了——定位不是“二手店”, 而是“循环时尚社区”,让年轻人能像刷Instagram一样逛二手货。

220万美元背后:资本为什么押注它

2023年9月, PopChill宣布完成220万美元Pre-A轮融资,领投的是台湾最活跃的创投AppWorks。这个决定让不少人意外毕竟二手赛道早已一片红海。但AppWorks投资人林利仁在内部会上说:“他们没想做大平台,只想做懂台湾年轻人的‘时尚搭子’。”

这笔钱里 CTBC Venture Capital看中了它的金融属性——台湾年轻人对“旧衣换钱”的需求比想象中强烈;B Current Impact Investment则盯上了它的环保账——每卖出一件二手衣服,相当于减少3.5kg碳排放。钱还没到账, PopChill已经开始布局:团队从12人扩到20人,工程师占比一半,都在憋大招——比如用AI给二手衣服“验伤”,自动划出瑕疵位置。

卖家免费上架, 却让传统平台坐不住了

PopChill最狠的一招,是宣布“卖家永久免费”。这直接戳中传统二手平台的痛点:某知名平台抽成15%, 还要收9.9元“上架费”,很多卖家卖一件30元的T恤倒亏钱。但PopChill不靠卖家赚钱,它的算盘打在买家身上——当足够多卖家涌入,流量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大。

零成本开店,台湾年轻人的一站式“回血”通道

世新大学大三学生林小满就是被“免费”吸引来的。2023年3月,她在宿舍清衣柜,发现5件只穿过一次的潮牌T恤,挂闲鱼半年无人问津。朋友推荐PopChill后 她随手拍了照,没想到三天内全卖光,最贵一件卖了800元台币,比买价还高20%。“平台会自动推给喜欢街头风的用户,根本不用自己吆喝。”林小满说。

据PopChill2023年Q3卖家报告显示, 平台80%卖家是25岁以下学生和职场新人,他们平均每月上架3件商品,每件商品从发布到售出的周期是5.8天——比传统二手店快3倍。更让传统平台眼红的是PopChill卖家复购率高达42%,很多买家会追着某个卖家的上新买。

邀请制是门槛还是护城河?8000个“天使用户”的狂欢

PopChill目前采用邀请制,已经发出8000份注册邀请。这招像极了当年的微信——不是谁都能随便进来反而吊足了胃口。台北时尚买手店店主陈怡就靠“被邀请”尝了鲜:“我等了半个月才拿到码, 一进去发现全是和我一样做中古生意的同行,根本不用担心货卖不掉。”

但质疑声也不少。“搞什么精英主义?二手平台就该大众化。”有用户在社交媒体吐槽。PopChill联合创始人Kelly回应:“我们怕的是社区变菜市场。”数据显示,被邀请用户中,60%会发布至少1条动态,普通电商平台这个数字只有15%。封闭反而让社区更活跃——就像夜市里的小吃摊,越排长队越有人想吃。

买家买的不是便宜, 是“有故事的时尚”

在PopChill上逛,你会发现很多商品描述里藏着故事:“这件Mame Kurog卫衣是姐姐从日本中古店淘来的,她说穿上它就像回到2018年的涩谷街头”“这条裙子是前男友送的,分手后洗了三次希望它在新主人那里有更好的命运”。这些文字让二手衣服有了温度,也让买家愿意多付30%的钱。

从“二手”到“心头好”:平台上的爆款逻辑

2023年10月,一件起拍价500元台币的Vintage Chanel链条包在PopChill拍出1.2万元高价。卖家是台北上班族吴佳宜, 她没拍专业照,只用手机在咖啡馆拍了9张细节图,配文“2015年购于巴黎春天搬家时发现它被遗忘在衣柜深处,希望有缘人善待”。

PopChill运营团队发现, 带“故事”的商品点击率比普通商品高200%,成交价平均高出45%。平台顺势推出“回忆标签”功能,鼓励卖家分享商品背后的经历。某数据显示,使用该功能的商品,用户停留时长从40秒延长到3分20秒——足够让人产生“拥有它”的冲动。

粉丝经济赋能:卖家如何把“粉丝”变成“回头客”

PopChill的卖家主页像个人版。台北穿搭博主阿May靠每天更新3套“旧衣新穿”视频, 积累了8000粉丝,她卖一件优衣库卫衣,500个粉丝里有120个会秒杀。“粉丝不是买家,是朋友。”阿May说她会记得哪个粉丝喜欢oversize,上新时专门@她。

平台数据显示,粉丝数超过1000的卖家,商品转化率是普通卖家的8倍。PopChill还在测试“粉丝专属折扣”功能,让卖家给铁粉发券。这种社区粘性让传统电商望尘莫及——某平台卖家平均复购率只有12%,而PopChill高达35%。

可持续时尚的“伪命题”?PopChill的硬核回答

“卖二手就是环保?别扯了!”这是快时尚品牌高管私下常说的话。他们算过一笔账:一件衣服从生产到运输,碳排放集中在制造环节,二手交易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5%。PopChill要做的,是让这5%发挥最大价值。

1万件商品背后的环保账:少买3件新衣服=省下XX碳排放

PopChill和台湾环保组织“绿色公民行动联盟”合作,给每件二手衣服贴上“环保分”。比如一件Zara外套, 生产时排放15kg二氧化碳,在PopChill售出后系统会提示“购买它相当于种了0.3棵树”。这个功能让买家更有“德行优越感”——据平台统计,带环保标签的商品售出速度快1.5倍。

更硬核的是“旧衣回收计划”。2023年8月, PopChill在台北、台中开了3个线下回收点,用户带3件旧衣服来可以换一张50元无门槛券。三个月内回收了8000件旧衣,其中30%被翻新后重新上架,剩下的则制成环保袋送给用户。这个举动让PopChill的“可持续”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行动。

不只是卖货,是构建“循环时尚”生态圈

PopChill的野心不止于交易平台。2023年11月, 它和台湾设计师品牌合作推出“旧衣改过”系列:用户把旧衣服寄给平台,设计师会改过成新款,卖出后利润用户分30%。比如一件洗白的牛仔裤,改过后卖800元台币,原主人能拿240元。

这种“C2B2C”模式让平台跳出了单纯的中介角色。据内部测算, 改过系列毛利率比普通商品高25%,还能吸引高端用户——原本看不起二手衣服的中产,愿意为“设计师改过款”买单。PopChill创始人Andy说:“我们要让循环时尚从‘省钱’变成‘赚钱’。”

当全球二手平台内卷,PopChill的“台湾打法”

全球二手市场早就杀红了眼。美国的Depop估值15亿美元,欧洲的Vinted月活超2000万,它们靠的是全球化供应链。但PopChill偏要走“本土化”路线——在台湾这个6000万人口的小岛,硬生生撕开一片天。

深耕本土:台北夜市文化如何融入二手交易

2023年9月,PopChill在台北士林夜市搞了场“中古快闪店”。没开在商场,就摆在夜市小吃摊旁边,用户可以用旧衣服换小吃,或者直接买。后来啊当晚卖了200件衣服,比线上活动日均销量高10倍。“夜市是台湾人的DNA,把二手交易放进去,才有人买单。”运营总监Kelly说。

这种“接地气”的玩法还有很多:和7-Eleven合作, 用户可以在便利店取寄二手衣服;推出“台语版”商品描述,比如“这件衣服很水,穿出去会放电”。这些本土化细节让PopChill在台湾的渗透率达到18%,而Depop同期在台湾的渗透率不足2%。

移动优先:台湾用户习惯如何重塑平台体验

台湾人平均每天解锁手机80次 PopChill抓住这点,把所有功能都往移动端塞。比如“拍照识款”功能, 用户对着旧衣服拍张照,AI能自动识别品牌、年份,甚至估价;还有“AR试穿”,用手机摄像头把衣服“穿”在身上,看效果再下单。

这些功能让85%的订单来自移动端,远超行业70%的平均水平。更绝的是“离线浏览”——用户没网时也能看商品,等连上网会自动同步。某科技媒体测评称:“这根本不是电商APP,是台湾年轻人的‘数字衣橱’。”

220万美金烧完, PopChill的生死时速

Pre-A轮融资到账后PopChill离“两年收支平衡”的目标更近了但挑战也来了。邀请制放开后如何保证社区质量?用户量暴涨后客服会不会崩盘?这些生死问题,团队每天都在想。

邀请制放开后 如何守住“社区调性”

2024年1月,PopChill计划向全部移动用户开放注册。这意味着用户量可能从现在的8000人暴增到10万人。但社区最怕“稀释”——就像微信群人多了就开始刷广告。“我们会用‘信用分’机制。”技术总监透露,用户发布优质内容、交易好评会加分,信用分低的卖家商品会被限流。

还有更狠的招:引入“社区管理员”,由资深用户担任,负责举报违规商品。某时尚博主就被聘为管理员,她每天花2小时审核商品,拒绝了几十件“高仿货”。“不能为了流量丢了调性,这是我们的底线。”她说。

从台湾到东南亚: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台湾市场太小了PopChill迟早要走出去。东南亚成了首选——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年轻人和台湾一样,爱时尚又环保,而且华人文化圈更容易渗透。但挑战也不小:东南亚物流成本比台湾高30%,支付习惯也不一样。

PopChill的方案是“轻资产出海”:先和新加坡本地二手平台合作, 引流到自己的APP,等用户量起来再自建仓库。2024年Q2就会上线新加坡版本,目标是在年底前做到5万用户。“东南亚的月亮不一定比台湾圆,但那里的二手市场,比台湾大10倍。”创始人Andy说。

给想在二手平台搞钱的人:PopChill的“潜规则”

在PopChill上, 有人靠卖旧衣服月入5万台币,也有人一个月卖不出去一件。差距在哪?运营团队透露了几个“不成文的规定”。

标题党没用,这些内容让商品点击率翻倍

“绝版!仅此一件!”这种标题在PopChill上没人看。数据显示,带场景化的标题点击率是普通标题的3倍。比如“穿这件去九份老街,被问了8次链接”就比“绝版T恤”卖得快。还有“故事牌”, 卖家小王的裙子被问“为什么卖”,他写了“结婚时买的,现在离婚了希望它在新婚礼上发光”,后来啊一天内拍出。

图片更关键。不要用滤镜,要拍“真实感”:袖口的磨损、领口的变形,这些瑕疵反而让买家觉得“真实”。某卖家把衣服铺在地板上,旁边放杯咖啡,拍出来的照片点击率比白底图高200%。“买家要的不是完美,是真实。”运营总监说。

定价心理学:为什么同样的衣服有人卖300有人卖30

PopChill上有件Mango风衣, 卖家A卖800元台币,卖家B卖300元,再说说A卖得更快。秘诀在于“锚定效应”——A在描述里写“专柜价3500元,现价800元”,B只写“300元元”。买家看到A的对比,会觉得“800元很划算”。

还有“限时折扣”技巧。不要长期打折, 选在周末晚上8点推“限时2小时满300减50”,数据显示这个时段的转化率是平时的5倍。“人周末无聊,又想省钱,最容易冲动消费。”一位资深卖家分享道。

二手时尚的战争, 才刚刚开始

PopChill的故事,其实是台湾年轻人消费观的缩影——从“拥有更多”到“拥有更好”,从“追逐潮流”到“讲述故事”。它用半年时间证明:二手不是旧货的代名词,可以是时尚的新物种。

220万美元能让它跑得更快,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当更多玩家涌入,当资本开始冷却,PopChill能不能守住“社区”这个核心?创始人Andy说:“我们不是在做平台, 是在做一场时尚革命——让每一件衣服都有第二次生命,让每一个卖家都有自己的舞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