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欧洲港千人罢工,卖家货物延迟

欧洲港口的汽笛声, 藏着卖家的“旺季定时炸弹”

欧洲港口的汽笛声最近不太对劲,一声比一声急,像是在给跨境电商卖家敲响警钟。2022年亚马逊Prime Day的日期刚定在七月, 本该是卖家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德国汉堡港却突然冒出5000工人举牌罢工的消息。这声“汽笛”一响, 整个欧洲物流圈跟着跟着晃了三晃——15万个集装箱堆在港口没人拆,马士基、赫伯罗特这些航运巨头连夜发通知说要跳港,原本10天就能到的货,现在可能要在海上漂成“无主游船”。

卖家们此刻的心情大概就像坐过山车,旺季的兴奋还没捂热,港口罢工的消息又给泼了盆冷水。有人盯着屏幕上的物流跟踪页面 刷新了半小时还停在“已到港,等待卸货”,手指关节都攥白了;有人算着库存预警日期,心里默念“再不到货就要断链了”,连做梦都在见FBA仓库的补货经理。更让人头疼的是 这事儿不是第一次发生,从2021年美国港口拥堵开始,全球供应链就像得了“慢性病”,时不时就要发作一次卖家们还没喘匀气,欧洲这边的“新病灶”又冒出来了。

欧洲港千人罢工引发物流危机,卖家货物将延迟
欧洲港千人罢工引发物流危机,卖家货物将延迟

从美国到欧洲:物流危机的“接力赛”

说起物流危机,跨境卖家们现在听到这两个字估计腿肚子都要转筋。2021年那会儿, 美国洛杉矶港、长滩港堵得船只能在海上排队等进港,最长的时候等了11天运费直接从平时的2000美元/柜飙到4万美元,比黄金还贵。那时候不少卖家要么咬牙加价订舱,要么硬着头皮把货堆在仓库,眼睁睁看着错过销售旺季。后来好不容易缓过劲儿,大家都以为供应链这潭水终于清了后来啊欧洲这头又“接力”来了个暴击。

更让人憋屈的是这问题好像总也解决不了。美国港口拥堵是主要原因是工人不够、 设备短缺,欧洲港口罢工又是工人嫌工资不够——说到底,还是全球供应链太“脆弱”,一根弦绷紧了整条线都跟着断。2022年7月德国罢工刚发生的时候,有物流商在群里发消息:“别问为什么延迟,问就是工人不上班。”这话听着像玩笑,可卖家们心里苦啊,货发出去了就像泼出去的水,现在连收回来的日期都没谱。

德国罢工背后:工人要的不仅是加薪, 是“活下去”的底气

德国这次罢工,可不是工人随便闹闹情绪。领头的是德国最大的服务行业工会Verdi, 带着5000多汉堡港工人上街,核心诉求就两条:时薪涨5.5%,再加1000欧元的通胀补偿。听着简单,可放这事儿就复杂了。那时候德国通胀率已经冲到8.7%, 面包价格涨了15%,电费账单翻倍,普通工人拿着固定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工会主席在采访里说:“工人不是想闹,是物价涨得太快,工资不涨,连饭都快吃不起了。”

罢工规模看着不大,影响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头,涟漪一圈圈散开。汉堡港是德国第一大港, 处理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集装箱货量,5000工人一停摆,15万个集装箱就卡在港口动弹不得。更麻烦的是 这种“示范效应”太强——不来梅港、威廉港的工人一看汉堡工人都加到钱了立马跟着加入罢工队伍;周边国家比如荷兰、比利时也主要原因是货物转运受阻,港口拥堵率直线上升。马士基航运直接宣布暂停汉堡港的所有航线, 赫伯罗特选择跳港去鹿特丹,这一下原本该到欧洲的货,又得多绕几百海里。

卖家的“物流雷区”:货物在海上飘, 库存预警在响

对卖家最扎心的不是罢工本身,是货物“卡”在了最要命的地方。有人货都发到德国港口了 正等着卸货进仓,后来啊工人一罢工,货只能堆在码头晒太阳;更倒霉的是那些还在海上的船,可能被临时通知“跳港”,原本10天的航程硬生生拖成15天甚至更久。深圳某3C卖家8月中旬发了一柜货到汉堡, 原计划9月10号到仓参加Prime Day备货,后来啊罢工一来物流信息半个月没更新,他急得每天凌晨三点爬起来刷新页面嘴里念叨着“千万别断链,这柜货价值200万,断链了我就得破产”。

这种焦虑不是个例。2022年9月深圳跨境电商协会做了一份调研,显示23%做欧洲市场的卖家遇到了货物延迟超过30天的情况。更直接的后果是库存断链——亚马逊欧洲站的库存一旦低于7天 listing排名就会断崖式下跌,转化率跟着跳水。杭州某家居卖家就吃过这亏, 主要原因是德国港口罢工导致货延迟45天FBA仓库库存清零,listing从类目前50跌到200开外即使货到了流量也回不来了当月销售额环比暴跌65%。

消费者用脚投票:慢物流逼出的“新购买习惯”

物流一慢,最先“受不了”的是欧洲消费者。以前他们习惯了亚马逊Prime的“次日达”,现在下单后等半个月才收到货,新鲜感早磨没了。英国电商平台Etsy的数据显示, 2022年Q3,选择“本地配送”或“海外仓发货”的订单占比从Q1的23%飙升到38%,涨了15个百分点。消费者在评论里开始写“等了三周才到货, 再也不买了”,这种差评对卖家来说比罚款还难受,直接影响店铺评分和复购率。

消费者的行为倒逼卖家改变策略。有卖家发现,把货提前发到英国、法国的海外仓,虽然运费贵一点,但能实现“3日达”,转化率能提升18%。亚马逊欧洲站也注意到这个问题, 2022年9月悄悄放宽了FBA入库期限,从原来的30天延长到45天算是给卖家留了点缓冲空间。但问题是 不是所有卖家都有钱提前备货到海外仓,中小卖家更像是“走钢丝”,一边要控制成本,一边又要保障时效,稍不留神就可能掉下去。

“等风来”还是“换条路”?卖家的供应链断点急救包

面对罢工带来的物流断点,卖家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等风来派”,觉得罢工总有一天会结束,咬牙等着货到港,宁愿承担断链的风险也不愿多花运费。另一派是“换条路派”,主动调整供应链,想方法规避风险。杭州某服装卖家就属于后者, 2022年7月德国罢工刚有苗头,他就把30%的货物从汉堡港转到鹿特丹港,虽然运费高了8%,但准时到了仓,Prime Day期间销量反而增长了22%。他后来在行业分享会上说:“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港口罢工这种‘黑天鹅’,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飞过来。”

除了换港口,海外仓前置也成了不少卖家的“救命稻草”。广州某电子卖家提前两个月把热销款发到英国海外仓, 虽然仓储成本增加了15%,但避免了海运延迟,Prime Day期间订单量同比翻倍。还有更“卷”的, 直接在欧洲租了三个分散的仓库,德国罢工时就用荷兰仓和法国仓轮流补货,把延迟率控制在8%以内。当然这些策略都需要资金支持,对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卖家可能有点“奢侈”。

小包专线也成了“应急选项”。德国某物流公司2022年8月推出了“罢工应急专线”, 时效7-10天价格比海运高3倍,但比空运低50%。深圳某小家电卖家试了试, 把一些长尾SKU走专线补货,虽然成本增加了但避免了listing“死亡”,当月保住了30%的销售额。不过他也吐槽:“这专线就像‘救心丸’,能救急但不能常吃,利润太薄了。”

通胀与罢工的“死亡螺旋”:欧洲市场的“压力测试”

欧洲这场罢工,说到底和通胀脱不了干系。2022年欧元区通胀率冲到10.6%, 欧洲央行跟着加息,欧元对人民币汇率跌到1:7.0,卖家赚的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缩水不少。更麻烦的是 通胀导致物流成本上涨——燃油价格涨了40%,港口操作费涨了15%,工人工资要求也涨了这些成本再说说都压在卖家身上。有物流商算过一笔账, 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柜,总成本比2021年涨了60%,其中30%是燃油附加费,20%是港口拥堵费,剩下的就是各种“加急费”。

这种“成本上涨→工人罢工→物流延迟→成本再上涨”的恶性循环,让欧洲市场成了卖家的“压力测试场”。欧洲电商协会的数据显示, 2022年Q2,有15%的中小卖家主要原因是物流压力和成本上升,直接退出了欧洲市场。剩下还在坚持的,也都在想方设法“瘦身”——砍掉利润低的SKU,减少广告投入,甚至裁员节流。有卖家在朋友圈发:“做欧洲市场,现在不是在赚钱,是在熬命。”

旺季之后:供应链重构的“十字路口”

Prime Day过后欧洲市场的物流乱象可能还会持续。Verdi工会已经放话,如果薪资要求得不到满足,接下来还会有更大规模的罢工。这给所有卖家提了个醒:供应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线作战”了。2022年Q3, 欧洲海外仓的租赁面积同比增长35%,很多卖家开始布局多国仓库,把鸡蛋分散到不同篮子里。物流公司也跟着推“路线,虽然成本增加,但能保障时效。

平台也在做出改变。亚马逊除了延长FBA入库期限, 还推出了“物流延迟免责”政策,如果主要原因是罢工导致延迟入库,不会扣卖家绩效。eBay也在欧洲站增加了“本地仓发货”标签,鼓励卖家使用海外仓。这些政策变化, 其实是在倒逼卖家升级供应链——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布局”,从“成本优先”转向“时效优先”。

给卖家的“再说说一句话”: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也别指望运气

欧洲港口的罢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脆弱。卖家们现在需要的不是“等风来”的运气,而是“换条路”的智慧。分散出货港口、提前布局海外仓、准备应急物流方案,这些看似麻烦的操作,其实是给旺季买“保险”。记住 在跨境这个行当,永远不要低估“黑天鹅”的概率,更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运气”上——能让你稳稳走下去的,只有提前准备的后手。

德国港口的汽笛声还在响,但总有一天会停。到那时那些提前调整好供应链的卖家,或许已经站在了欧洲市场的风口上。而那些还在原地等待的,可能连风的味道都闻不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