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何时开行

跨境电商卖家的“救命稻草”?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开行时间揭秘

跨境电商圈最近被一条消息刷屏了——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正式开行。这条快线到底什么时候动身的?背后藏着多少跨境电商卖家的期待?别急,咱们慢慢聊。那些常年被海运时效折磨得睡不着觉的卖家,这次可能真的等来了转机。

从“等一周”到“两天达”:快线开行时间背后的故事

今年6月14日 厦门启明星创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的关务负责人刘朝文给东渡海关的关员打了个

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开行
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开行

其实这条快线的“初体验”早在今年3月就有了苗头。3月4日 “海丰白龙”号货轮从厦门海天码头出发,船上载着140个集装箱的跨境电商商品,塑料衣柜、服装鞋服……这些平时散落在各个仓库的小包裹,第一次通过“两港一航”的模式,被整整齐齐地送上船。当时没人想到,这140个集装箱会成为快线跨境货物突破200万件的序章。厦门海关的数据显示, 从3月首航到7月底,这条快线的跨境货物出口量蹭蹭往上涨,跨境电商卖家们用脚投票,把货源源不断地往这条线上送。

“海运慢”成过去式?海关搭的“监管中心+快线”组合拳

跨境电商卖家们谁没为海运时效头疼过?空运快,但贵得离谱;海运便宜,却慢得让人抓狂。特别是RCEP成员国市场,订单多、批次杂、时效要求高,传统海运根本跟不上节奏。东渡海关关长陈鹏祥一句话点破了痛点:“以前B2B货物运菲律宾至少3天 现在2天就能到,竞争力自然上来了。”

为了把“劣势”变成“优势”,厦门海关没少下功夫。今年5月,他们憋了个大招——厦门市首个临港特殊监管区域内的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建成了。这个监管中心紧挨着海天码头,从货物申报到查验放行,全程“一站式”。海关还给卖家们吃了定心丸:出口货柜可以提前7天进场, 不用临开航了才手忙脚乱;进口“船边直提”,出口“抵港直装”,货物下了船就能提,上了船就能走,中间环节全砍掉;最绝的是从申报到放行最快只要2小时以前可能得等上一天的查验流程,现在分拣、过机、专业判图一条龙搞定,效率直接拉满。

更关键的是“区港联动”模式,不用电子关锁,短驳运输成本直接降下来。厦门启明星创的总经理郑宗钻算了笔账:“以前走海运, 光是短驳和等泊的时间就能耗掉大半天现在监管中心就在码头边上,货到了直接装船,省下来的时间够多发两批货了。”他给记者看了个数据, 自从上了快线,他们公司的订单履约时效提升了30%,客户投诉率下降了20%——这可不是小数字,对跨境电商时效就是生命线。

从东南亚到欧美:快线的“野心”与挑战

这条快线刚开行的时候,目标很明确:主打东南亚RCEP成员国市场。菲律宾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跨境电商的热门地区,都在快线的规划图里。但厦门海关明摆着不满足于此。据内部人士透露, 未来快线会向欧美、日韩等区域 ,甚至可能开通更多“一港一航”的精品航线,把速度优势复制到全球市场。

不过野心越大,挑战越大。有人质疑:海运真的能跟空运拼时效吗?特别是欧美航线,距离远,航程长,“两天达”的神话还能延续吗?还有卖家担心,快线火了之后舱位会不会变得紧张,运费会不会跟着涨?这些疑问不是没有道理。去年某跨境电商大卖就主要原因是海运舱位紧张,导致一批货物滞留港口,损失了近百万。快线能不能避免这种情况,还得看后续的运营能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快线的出现,确实给跨境电商卖家多了一个选择。以前要么选空运的“贵”,要么选海运的“慢”,现在多了一个“性价比之选”。厦门海关的数据显示, 快线开通后厦门港跨境电商海运出口量同比增长了45%,其中小批量、多批次的B2C订单占比达到了60%——这说明,快线精准切中了卖家的痛点。

200万件背后:卖家的“真实声音”

跨境货物突破200万件,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唬人,但到底对卖家意味着什么?咱们听听他们的真实声音。

做服装鞋帽出口的李姐,以前走海运到菲律宾,客户总抱怨“等太久”。上了快线后她把发货周期从“周更”改成了“日更”。“客户下单后我当天就能把货送到监管中心,第二天就能上船,第三天客户就能收到。现在复购率明显上来了有些客户甚至主动问我‘能不能用海运’,主要原因是便宜啊!”李姐给记者看了她的后台数据, 自从换了快线,她的店铺转化率提升了15%,客单价也跟着涨了——原来客户等得久,可能会买便宜的替代品,现在货到了自然愿意买更好的。

做五金配件的王哥,快线对他的帮助更大。“五金配件这东西,重、体积大,走空运运费比货还贵。以前走海运,客户等得急,订单流失了不少。现在快线2天就能到,客户愿意等,我也能把价格压低一点,双赢。”王哥算了一笔账, 以前走空运,一个柜子的运费要20万,现在走快线,只要8万,省下来的钱够他多投不少广告。

当然也有卖家吐槽。做家居用品的张先生说快线虽然快,但对货物的包装要求更高了。“以前海运时间长,包装差点没关系,现在2天就到,货物得经得住颠簸。我们重新设计了包装,成本增加了5%,但整体还是划算的。”张先生说这算是“甜蜜的负担”吧。

争议与反思:快线真的是“万能解药”吗?

快线的成功,让不少港口眼红,有人甚至把它称为“跨境电商的下一个风口”。但风口之下也藏着不少争议。

第一种声音:快线只是“锦上添花”,对中小卖家不友好。有业内人士指出,快线的舱位有限,优先满足的是大卖家的需求,中小卖家可能抢不到舱位。确实 从厦门海关的数据看,快线的客户中,年出口额超千万的大卖家占比达到了70%,中小卖家占比只有30%。这难免让人怀疑:快线是不是成了大卖家的“专属通道”?

第二种声音:监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听起来美好,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卡脖子”?有卖家反映,监管中心虽然建起来了但有时候人手不够,货物查验还是得等。“有一次我货到了监管中心排队查验,等了5个小时才轮到,耽误了装船。”这位卖家说希望海关能增加人手,优化流程。

第三种声音:快线的“两港一航”模式,复制起来不容易。厦门港有天然的临港优势,监管中心和码头紧挨着,其他港口可能没这个条件。比如深圳港,码头和监管中心离得远,“区港联动”的难度就大很多。快线的模式,能不能在全国推广,还是个未知数。

这些争议不是空穴来风,确实反映了快线运营中的一些问题。但换个角度看,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快线的出现,至少证明了“海运提速”是可行的,它为跨境电商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就像东渡海关关长陈鹏祥说的:“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会根据卖家的反馈,不断优化快线的运营,让它真正成为跨境电商的‘加速器’。”

给卖家的建议:快线不是“万能钥匙”, 但要学会“借力”

不管争议多大,快线的存在已经实实在在改变了跨境电商的物流格局。对于卖家要不要上快线,怎么上快线,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你是做B2C订单的,特别是小批量、多批次的,快线绝对值得一试。服装、家居、3C这些对时效敏感的品类,上了快线,客户体验会提升不少。但要注意,快线对货物的包装和申报要求更高,得提前做好准备,别到时候主要原因是包装不合格耽误了发货。

如果你是做B2B订单的,量大、批次少,传统海运可能更划算。但如果你想快速抢占市场,试试快线也未尝不可。比如新品上市,用快线先把货送到市场,测试反应,如果卖得好,再大批量走传统海运,这样风险小,见效快。

还有一点,快线的舱位有限,得提前规划。最好和货代公司签长期合作协议,锁定舱位。别等到订单来了才去找舱位,到时候“一舱难求”,只能干着急。

跨境电商的竞争, 早就不是“货好就行”的时代了物流效率、客户体验,这些“软实力”越来越重要。快线的出现,给卖家们提了个醒:谁能更快地把货送到客户手上,谁就能赢得市场。与其坐等观望,不如主动出击,借快线的“东风”,把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强。

未来已来:跨境电商物流的“新可能”

国内首条丝路海运电商快线的开行,只是个开始。未来因为更多港口加入,更多航线开通,跨境电商物流的“新可能”会越来越多。比如 快线可能会和海外仓结合,实现“海运+仓配”的一体化服务;或者利用大数据,预测订单高峰,提前安排舱位,避免拥堵;再或者,和RCEP的政策红利结合,降低关税成本,让卖家更有竞争力。

跨境电商行业永远不缺“风口”,缺的是抓住风口的能力。快线就是今年的一个“风口”,能不能抓住就看卖家的眼光和行动了。那些还在为海运时效发愁的卖家,不妨关注一下快线,试试这条“救命稻草”。说不定,下一个“爆单”的就是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