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在TikTok上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呢

这两年TikTok上的视频生态,悄悄变了味儿。以前觉得发100条视频总能火几条,现在发现,条条平庸不如一条扎心。用户手指一划的速度比眨眼还快,你的视频前3秒抓不住人,后面再花哨也是白费。有人说内容为王,但王也得会讲故事,不然就是穿着龙袍的普通人,没人把你当回事。

叙事不是写剧本, 是给用户造个“情绪出口”

很多人拍TikTok视频,喜欢先写个完整剧本:开头铺垫、中间转折、升华。后来啊拍出来像微型电影,用户却直接划走。为啥?主要原因是TikTok用户要的不是故事,是情绪共鸣。2023年有个卖收纳用品的账号, 没教你怎么叠衣服,也没推收纳盒,拍了个女生翻箱倒柜找钥匙,再说说迟到扣工资的崩溃瞬间,配文“你是不是也这样”,视频火了评论区全是“我昨天就是这样”“刚找完手机,说的就是我”。这就是把问题具象成用户的日常痛点,让他们觉得“这说的就是我”,而不是“这是个收纳教程”。

学会这些技巧,在TikTok讲出好故事
学会这些技巧,在TikTok讲出好故事

有人觉得“问题-解决办法”是万能公式,但用户早就腻了。同样的痛点,换个说法效果天差地别。比如卖健身器材的, 如果说“每天10分钟练出马甲线”,用户可能划走;但如果说“加班到10点,没时间去健身房?这个3平米的小器械能帮你”,直接戳中社畜的疲惫。叙事逻辑不是固定的模板,是找到用户心里的那根刺,轻轻一拨,他们就会停下来看你。

标签不是流量密码, 是给算法递的“悄悄话”

刷到有人一条视频带50个标签,跟把所有关键词堆砌上去似的,后来啊呢?播放量还不如只带3个精准标签的。TikTok算法现在精得很,2024年初平台就调整了标签权重,垂直领域的长尾标签比泛流量标签更吃香。比如卖手工皮具的, “手工皮具制作”比“好物推荐”的点击率高27%,数据来源是TikTok官方2024年2月的创作者报告。标签不是越多越好,是告诉算法“我是谁,该推给谁”。

很多人忽略标题里的关键词,光靠标签,其实亏大了。标题能容纳的信息比标签多得多,比如“新手妈妈必看!这个安抚巾让宝宝秒睡”, 既包含了“新手妈妈”这个人群标签,又有“安抚巾”产品词,还用了“秒睡”这个后来啊词,算法一看就知道该推给哪些新手妈妈。2023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账号,把标题从“好用的安抚巾”改成“凌晨3点哄娃崩溃?这个安抚巾救了我”,一周内视频播放量从5万涨到80万,转化率直接翻倍,这就是标题的力量。

标签和标题,得像谈恋爱一样“投其所好”

算法喜欢什么?喜欢“用户看完还想互动”的内容。2024年3月, 有个做户外露营的账号,带标签“#露营新手避坑”,后来啊评论区全是“求避坑清单”“我也想试试”,算法判定这个内容有互动价值,又推了一波流量。后来他每条视频都留个“问题钩子”,比如“你露营最怕遇到什么?评论区告诉我”,粉丝粘性比以前高了不少,复购率提升了15%。标签不是冷冰冰的符号,是和用户对话的入口,你得先开口,用户才会接话。

故事里的“小心机”, 藏在镜头和声音里

拍健身视频的博主,很多人动作标准得像教科书,但就是没人看。为啥?主要原因是太假了。真实的人运动时会喘气、会流汗、会皱眉,这些细节才是打动人的地方。有个叫“阿健”的账号, 2023年9月之前也是动作标准但播放量惨淡,后来他拍视频时故意在动作做到极限时皱一下眉,发出“嘶”的吸气声,配合BGM的鼓点,评论区突然炸了说“这才是真实运动的样子”“看这个表情就知道有效果”。转化率直接从2.1%涨到4.7%,数据来自他后台的3个月对比。

BGM不是随便找首热门歌就行,得和内容情绪匹配。2024年情人节, 有个卖花账号,别人都用浪漫情歌,他偏用了首带点沙锤音效的轻快音乐,拍男生急匆匆买花、女生收到花时惊喜的瞬间,视频火了评论区说“这音乐太有生活感了就像我男朋友跑着来接我”。后来他:BGM是故事的“情绪放大器”,选对了用户的眼泪和笑声都能被你调动起来。

表情和动作, 比台词更有说服力

很多人拍产品介绍视频,盯着镜头念参数,眼睛都不眨一下用户一看就知道是硬广,划走。2023年有个卖厨房小电器的账号, 拍榨汁机时没说“功率大、转速快”,而是拍自己早上睡眼惺忪地放水果,按下开关后“嗡”的一声,果汁马上出来自己一口喝下去,眼睛突然亮了说“5分钟搞定早餐,懒人福音”。视频播放量破200万,评论区全是“求链接”“这个表情太真实了”。用户的信任不是靠台词建立的,是你脸上那种“这个东西真好用”的真诚感。

品牌故事不是自嗨, 是让用户成为“故事主角”

很多品牌拍TikTok视频,总喜欢讲自己的历史、创始人的故事,后来啊用户根本不关心。2024年春节, 有个卖母婴用品的品牌,没直接推产品,而是发起“新手妈妈的崩溃瞬间”挑战,让用户自己拍半夜哄娃、换尿布的片段,品牌剪辑成合集,再说说植入产品。视频播放量破500万,带动产品销量增长35%,案例来自该品牌2024年2月的营销复盘。为啥?主要原因是用户不是来看你卖东西的,是来看“我和你一样”的共鸣。

品牌故事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觉得“这个品牌懂我”。2023年有个做宠物食品的账号, 不推自家粮有多好吃,而是拍“流浪猫被收养后的变化”,从警惕到亲近,再说说趴在新主人怀里吃粮的画面。评论区全是“我家猫刚来时也这样”“谢谢你们让流浪猫有家”。后来他们推新品时用户直接说“你们家粮肯定好,对猫那么好”。这就是品牌故事的力量:先建立情感连接,再卖产品,水到渠成。

同质化时代, 差异化故事才是“护城河”

现在TikTok上卖同款产品的账号太多了价格、功能都差不多,怎么脱颖而出?2024年1月, 有个卖手工银饰的账号,别人都在说“纯银、防过敏”,他拍了个“奶奶给孙女打银镯子”的故事:奶奶戴着老花镜敲银片,孙女在旁边问“为什么要打这么久”,奶奶说“慢工出细活,就像奶奶疼你一样”。视频火了销量比平时翻了3倍,很多用户留言“买的是奶奶的爱,不是银饰”。这就是差异化:产品可以一样,但故事必须是你的,别人抄不来。

爆款不是撞出来的, 是“试错+复盘”熬出来的

有人说TikTok火全靠运气,但见过10个爆单账号,9个都做了“数据复盘表格”。有个做家居饰品的卖家, 2023年Q3发了100条视频,只有3条爆了但没停,而是把这3条的“前3秒镜头”“BGM节奏”“文案钩子”拆解出来应用到新视频里11月单月粉丝涨了12万,转化率提升18%,数据来源他自己的运营日记。爆款不是偶然是无数个“没爆”的视频换来的经验,你不去复盘,就永远不知道用户为啥喜欢你。

很多人拍视频只看播放量,其实“完播率”和“互动率”更重要。2024年2月, 有个做美妆教程的账号,发现播放量10万但完播率只有20%的视频,评论区有人问“中间步骤太快了看不懂”,后来他把教程拆成3条,每条只讲一个步骤,完播率涨到65%,粉丝粘性也高了转化率提升了22%。数据会说话,你只要肯看,就能知道用户真正想要什么。

别迷信“一夜爆红”, 长期主义才走得远

TikTok上确实有“一夜爆红”的账号,但你看他们之前的视频,可能已经发了半年甚至一年。2023年有个做乡村美食的账号, 前8个月粉丝才1万,直到9月拍了个“爷爷用土灶做糖醋排骨”,视频突然爆了涨粉50万。后来他说:“之前拍的每条视频,都是在练镜头感、练讲故事,那条爆火的视频,只是量变到质变的后来啊。”做TikTok就像种树,别指望今天种明天后来啊,你每天浇水施肥,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

其实TikTok的故事技巧,说到底就是“别把用户当傻子”。他们想看的不是完美的广告,是能让他们笑出声、哭出来、“啊我也是这样”的真实瞬间。把镜头对准他们的生活,把话说进他们的心里比任何套路都管用。算法会变,热点会过但人心里的共鸣,永远不过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