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美妆博主带货翻车,全网拔草劝退潮
一场睫毛膏引发的信任海啸:TikTok美妆博主带货翻车始末
1月25日 TikTok上坐拥1400万粉丝的美妆博主Mikayla Nogueira甩出一则欧莱雅赞助视频,配文“我做梦都想拥有这样的睫毛!”, 前后对比镜头一甩,睫毛膏效果直逼接假睫毛,评论区瞬间炸锅——“这睫毛也太绝了”“求链接”“终于找到本命睫毛膏”。可还没等品牌方笑出声, 眼尖的网友就扒出了破绽:她侧过脸展示效果时睫毛比正脸刚涂完时厚了一整圈,镜头边缘还有明显的剪辑痕迹。虽然“L'Oréal Paris Partner”的标识只在视频开头左下角闪过几秒,但“虚假测评”“剧本化种草”的质疑已经像野火一样烧了起来。
从“神仙好物”到“骗子滤镜”只差一个侧脸镜头
Mikayla的视频浏览量很快冲上2300万, 这时候的反馈还算正常——直到另一位美妆顶流Jeffree Star在1月26日发推特:“接下来测评欧莱雅这款睫毛膏,你们绝对想不到真实效果。”27日他的测评视频上线,镜头怼着睫毛膏刷头一点点涂抹,全程无美颜无剪辑,再说说对着镜头说:“效果?也就那样,根本不是她说的那样,睫毛没变长也没变卷,就是普通睫毛膏。”这下好了 Mikayla的评论区彻底失控,粉丝从“求链接”变成“被骗了”“取关”,#mascaragate话题像病毒一样扩散,70.1M的浏览量把Mikayla和欧莱雅推上了风口浪尖——原来“神仙好物”的滤镜,一戳就破。

火上浇油:顶流博主撕开虚假测评的遮羞布
Jeffree Star可不是一般人, 他YouTube频道有1700万粉丝,测评视频向来以“毒舌”“真实”著称,敢说真话在美妆圈是出了名的。他这次下场, 直接把Mikayla的“剧本”撕得粉碎:“她涂了假睫毛还说是睫毛膏效果,这不是骗粉丝是什么?”更绝的是 他晒出了自己测评时的原片,连睫毛根部的分叉都看得清清楚楚,对比Mikayla“完美无瑕”的效果,高下立判。
这下TikTok的用户不淡定了。有人翻出Mikayla以前的视频, 发现她测评其他睫毛膏时也用过“侧脸剪辑”的套路;有人开始扒其他博主的“测评翻车”现场——有的博主说“粉底液遮瑕力超强”,后来啊镜头拉近满脸痘印;有的吹“口红不沾杯”,喝口水直接掉色;还有的“洗发水让发量翻倍”,头发稀疏的地方还是稀疏。原来 “剧本化种草”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只是这次被顶流博主当众拆穿,才让粉丝意识到:自己被网红“演”了这么久。
当专业测评遇上“剧本化”种草,流量还剩多少可信度?
美妆博主测评本该是粉丝的“避坑指南”,可现在却成了“带货秀场”。博主们为了拿赞助, 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用剪辑、美颜、打光把普通产品包装成“神器”,粉丝买回家发现“货不对板”,能不愤怒吗?有数据显示, 2022年TikTok美妆类虚假宣传投诉量比2021年上涨了67%,其中80%的投诉都指向“过度剪辑”“效果夸大”。更讽刺的是 有些博主一边接赞助测评,一边卖“同款替代品”,左手收品牌钱,右手赚粉丝钱,两头通吃,把粉丝当韭菜割。
品牌连锁反应:从“抱大腿”到“切得比谁都快”
Mikayla事件还没完,更大的麻烦在后面。那些靠网红带货起家的美妆品牌,突然发现“网红翻车”会把自己一起拖下水。丝芙兰最先坐不住了 2023年初,他们悄悄下架了网红博主Hyram的自创品牌Selfless的所有产品。Hyram可是YouTube上最火的护肤博主之一, 2021年6月推出Selfless时丝芙兰还高调宣布“全球同步上架”,可半年后Selfless的产品就从丝芙兰官网消失了。
为什么?主要原因是Hyram虽然粉丝多, 但测评风格太“敢说”——他经常吐槽大牌产品“成分刺激”“效果夸大”,后来啊粉丝信了他的“专业推荐”,买了Selfless却发现产品效果平平,反而回头骂Hyram“恰烂钱”。丝芙兰一看这情况,赶紧“切割”,生怕被Hyram的“翻车”波及。同样被“切割”的还有网红Addison Rae的美妆品牌Item Beauty, 2020年成立时被捧上天2022年就被丝芙兰下架,理由是“销量不达预期”。
网红经济的泡沫:当品牌把宝押在流量上, 输掉的是整个市场
更惨的是Morphe,这个靠和网红合作起家的美妆品牌,2023年直接申请破产。他们曾和无数美妆博主推出联名眼影盘,销量一度碾压大牌,可现在呢?网红一个个“翻车”, 联名盘跟着被骂“垃圾粉质”“难用到爆”,Morphe的库存积压成山,资金链断裂,只能关门大吉。还有Kosé旗下的美妆品牌Tarte, 2023年初集结50位网红去迪拜奢华旅行,发布“新品发布会”视频,后来啊被网友骂“全球经济危机你们还在炫富?”“产品卖那么贵钱都拿去旅游了?”,Tarte的口碑直接崩盘,销量下滑了40%。
这些品牌的遭遇,戳破了网红经济的泡沫——原来“流量≠销量”,“网红≠救星”。品牌们以前总觉得“找个网红带带货就能赚钱”, 现在才发现,网红的流量是假的,粉丝的信任是脆弱的,一旦网红“翻车”,品牌跟着一起“死”,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营销策略,根本走不远。
消费者觉醒:Z世代不再为“滤镜”买单
为什么现在网红带货越来越难?主要原因是Z世代消费者觉醒了。他们是在“网红种草-拔草”循环中长大的一代,早就看透了“剧本化测评”的套路。#genz话题在TikTok上有199亿浏览量,里面的内容全是“拒绝消费主义”“断舍离”“理性消费”。有数据显示, 2023年Z世代的“拔草率”比2022年上涨了53%,也就是说每10个被网红种草的人里有5个会主动劝退其他人“别买”。
他们不再相信“网红推荐”,更相信“真实体验”。有人在TikTok上开账号专门“吐槽网红种草”, 比如博主nia.papayaa,粉丝不多,但视频全是“网红吹上天的XX产品,我用了一周后的真实感受”,直言“这粉底液卡粉卡到像砂纸”“这口红涂嘴上像在吃蜡”,反而收获了几百万点赞。还有#donotbuy和#whatnottobuy话题, 每个都有5000万+浏览量,粉丝们自发分享“被网红坑的经历”,“网红说这个面霜能抗老,我用了长了一脸痘”“网红吹这个洗发水防脱,我用了掉得更厉害了”。
从“冲动下单”到“理性拔草”:年轻人在用什么对抗消费主义?
经济衰落、疫情影响,让Z世代尝够了“冲动消费”的苦头。以前看到网红说“必买”“绝了”, 就忍不住下单,后来啊买回来要么闲置,要么“踩雷”,钱花了不少,东西却用不上。现在他们想通了:“与其把钱花在网红的‘滤镜’上,不如买点真正有用的东西。”有人开始“断舍离”, 把不用的东西挂闲鱼卖掉,回血的钱只买刚需;有人成立“拔草小组”,分享“避坑清单”,互相提醒“这个东西别买”;还有人“反向种草”,专门发视频“网红推荐的XX产品,千万别买”,反而成了“拔草博主”,粉丝粘性比普通种草博主还高。
他们不是不消费,而是不“盲目消费”。他们会查成分表、看测评视频、搜用户评价,甚至去、知乎看“真实吐槽”,确定产品真的好用才下单。有调研显示,2023年Z世代购买美妆产品前,平均会看12条“负面评价”,比2022年多了8条。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不再相信“完美产品”,反而更相信“真实的缺点”——如果一款产品的缺点能接受,他们才愿意买。
营销反思:当KOL光环褪色,品牌该往哪走?
网红带货翻车、 拔草劝退潮,给品牌上了一课:靠“网红光环”赚钱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比的是“真实”和“真诚”。以前品牌找网红, 只看粉丝量、点赞量,现在发现,这些数据都是“虚”的——粉丝再多,如果信任度低,带货效果照样差。有数据显示, 2023年网红带货的转化率比2022年下降了35%,而“真实测评”类视频的转化率却上涨了28%。这说明,消费者更愿意相信“像普通人一样说话”的博主,而不是“收钱吹产品”的网红。
那品牌该怎么办?不能再押宝在“头部网红”身上了得找“垂类真实博主”。比如测评护肤品的, 就找有皮肤科医生背景的博主;测评彩妆的,就找“手残党”出身的博主,他们把产品用得“稀碎”,反而更真实。还有品牌开始“自播”, 让产品经理、研发人员亲自上镜讲产品成分、研发过程,不搞套路,只讲干货,反而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反向KOL的崛起:用“劝退”流量能否重建信任?
有意思的是“拔草博主”现在成了香饽饽。品牌发现,与其找网红“吹产品”,不如找拔草博主“挑缺点”,反而能赢得消费者信任。比如某款粉底液, 拔草博主说“遮瑕力一般,但流动性好,适合干皮”,品牌方不仅不生气,还主动合作,把“缺点”写成“适合干皮”,反而销量上涨了20%。还有品牌邀请拔草博主“参观工厂”, 让他们把生产过程拍下来哪怕看到一点“小问题”,也大方承认,后来啊消费者觉得“品牌诚实”,反而更愿意买。
这说明,消费者要的不是“完美产品”,而是“诚实品牌”。以前品牌怕“负面评价”, 现在发现,“负面评价”反而是最好的“营销”——它让品牌知道问题在哪,让消费者看到品牌的态度。有数据显示,主动回应“负面评价”的品牌,复购率比不回应的品牌高了45%。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愿意听我的意见,我愿意再试试”。
未来已来:美妆营销的“去伪存真”时代
TikTok美妆博主带货翻车、 全网拔草劝退潮,不是偶然是美妆营销“去伪存真”的开始。网红经济的泡沫破了 消费者的信任回来了品牌们也该醒了——靠“套路”赚钱的时代过去了靠“真诚”赚钱的时代来了。未来的美妆营销,比的不是谁的网红粉丝多,而是谁的产品真的好;不是谁的广告拍得美,而是谁的态度真。
对网红 想活下去,就得“放下赞助,拿起真诚”;对品牌想赚钱,就得“放下套路,拿起产品”;对消费者想避坑,就得“放下滤镜,拿起理性”。这场“拔草劝退潮”, 不是美妆行业的“寒冬”,而是“春天”的开始——当虚假被淘汰,当真诚被留下美妆行业才能真正“向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