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电商平台Verishop,为何不屑与TikTok

Verishop的“小而美”哲学:不碰低价, 只做中端玩家的家

Verishop这家美国电商平台,从诞生起就没打算和亚马逊硬碰硬。它选了一条窄路——专攻中端价位,服务那些有5到10个雇员的小品牌。这些品牌在亚马逊眼里可能不够“大”,在拼多多式的平台又显得太“贵”,但Verishop把它们当宝贝。平台上的产品价格基本在百元以上,女装和美妆为主,和SheIn们动辄几美元的快时尚完全是两个世界。有意思的是 这样的定位让Verishop躲开了中国跨境电商的“低价大棒战”,也避开了亚马逊的“性价比绞杀”。2021年它的营业流水在5千万美元上下 2022年第三季度商户数量同比增长120%,每月商户保留率超过99%——这些数字背后是它“小而美”策略的胜利。

流量结构更能说明问题。Verishop有近40%的直接流量,这意味着什么?说明它有一批忠实的复购客户,不用靠外部广告砸钱拉人。这和依赖TikTok、Instagram流量的平台完全不同。Verishop的创始人Imran Khan, 前Snapchat首席战略官,从一开始就盯着中国电商的模式——APP里塞满了拼多多团购、直播购物、短视频切片,甚至把直播视频剪成产品页素材,这些内容让转化率提升了2倍。它在复刻一个完整的电商生态,就像当年的淘宝,把消费者、品牌、社交功能拧成一股绳。

不屑和TikTok Shop竞争的美国电商平台Verishop
不屑和TikTok Shop竞争的美国电商平台Verishop

TikTok Shop的“低价狂欢”:美国年轻人的购物新宠?

TikTok Shop的日子可没那么“优雅”。2023年它在美国小规模测试时 主打的就是“便宜”——2.99美元的耐克运动衫,拼多多式的大字体促销倒计时恨不得把“省钱”两个字刻在用户脑门上。和Verishop的中端路线比,这完全是两个物种。TikTok的逻辑很简单:用短视频吸引年轻人,再用低价让他们“冲动消费”。它在2023年和美国签了一系列仓库协议,想把物流搞定,毕竟“快速发货”是电商的命门。Billion Dollar Boy的CEO Permele Doyle说 TikTok想靠物流整合当亚马逊的对手,但问题是社交平台做电商,真的能跨过“信任”这道坎吗?

更麻烦的是 TikTok Shop在印尼已经翻过车——2023年10月直接关闭了电商功能,变回纯短视频平台。这说明什么?说明“社交+电商”的模式,在海外市场并不好走。Instagram2023年就悄悄减少了“商店标签”的商业交易,用户还是习惯刷视频,而不是顺便下单。TikTok想学中国电商的“兴趣电商”,但美国消费者买不买账,两说。而且它的商品大多从中国发货, 物流体验比不上Verishop的本地品牌,价格低,但“慢”和“远”可能让年轻人新鲜感过了就跑。

为何Verishop“看不上”TikTok?品牌调性的生死线

Verishop对TikTok的“低价策略”,骨子里是看不起的。它觉得TikTok卖的不是商品,是“便宜货”。尼尔森的数据显示, 91%的美国消费者更喜欢有创意的小品牌,这些品牌愿意为“独特”多付钱,而不是为“低价”将就。Verishop的平台上有3000家商家、 5000个品牌,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能是手工设计师的首饰,可能是小众美妆师的口红,这些东西放在TikTok的低价货架里掉价了。就像LV不会去拼多多开店一样,Verishop的商户觉得,和TikTok合作,会拉低自己的品牌调性。

TikTok的问题还不止低价。它的评论区里充斥着“9.9包邮”的狂欢,用户更关心“便宜不便宜”,而不是“值不值得”。Verishop的运营逻辑完全相反:它在直播后会剪辑切片, 让产品页更有“质感”;它鼓励用户发穿搭视频,标记产品,把购物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差异,本质上是“卖货”和“卖体验”的区别。Verishop觉得, TikTok的消费者是“冲动型”,而它的消费者是“忠诚型”——前者可能今天买2.99的T恤,明天就忘了;后者会为喜欢的小品牌反复下单,这才是平台想要的“高复购”。

从流量到生态:Verishop复刻中国电商的野心

Verishop的APP,简直像把淘宝搬到了美国。2020年12月, 它引入了拼多多团购模式,5人成团能打折;2021年又上线直播购物,想让KOL、品牌、消费者在直播间里“打成一片”。这些功能在中国电商司空见惯,但在美国市场,Verishop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它想做的不是“电商平台”, 而是“电商生态”——用户不用跳出APP就能逛、聊、买、拼,品牌也不用担心流量被Facebook、Instagram截胡。毕竟 苹果2021年调整隐私政策后独立站的流量渠道断了这些小品牌没地方去,Verishop就成了它们的“避难所”。

有意思的是Verishop的创始人Imran Khan一直在复刻中国电商的“成功公式”。但他没学拼多多的极致低价,也没学淘宝的全品类,而是学了“生态闭环”。他知道,美国消费者需要“独特”,需要“信任”,需要“社交感”。所以它的平台没有第三方卖家,直接从品牌方买库存,剔除掉“白牌”杂货。这和TikTok Shop放任中国卖家低价内卷,完全是两条路。Verishop的逻辑是:与其和TikTok抢“低价用户”, 不如把“中端小品牌”的生意做透,做成一个小而美的“品牌孵化器”。

TikTok的“本地化焦虑”:买手团队与品牌互补的挣扎

TikTok不是没想过去“中端化”。它的招聘广告里 写着“本地类目电商买手”,核心工作就是争取美国本土品牌入驻,想和现有的中国卖家“互补”。问题是这些本土小品牌愿不愿意去?Verishop已经给了它们一个“专属地盘”——不用和低价卖家挤, 还能享受平台提供的贷款、物流、营销支持。TikTok的货架虽然流量大,但品牌方担心被“低价标签”绑架。就像一个设计师,你让她和卖9块9包邮的T恤摆在一起,她可能觉得“掉价”。

更尴尬的是TikTok的“社交基因”反而成了电商的阻碍。用户刷TikTok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购物。即便它整合了预付款工具, 让用户不用离开平台就能付款,但“从刷视频到下单”的转化率,还是比不上Verishop的“主动购物”。2023年Instagram减少商业交易就是个前车之鉴——社交平台一旦强行加电商,用户可能就跑了。TikTok想平衡“娱乐”和“购物”,但平衡不好,就成了“四不像”。

围城内外:中国出海平台与Verishop的相互羡慕

中国跨境电商的日子, 和Verishop比,简直是“围城”。靠中国供应链的低价优势, SheIn、TEMU们在海外开疆拓土,TEMU甚至敢在超级碗打广告说“Shopping like a Billionaire”,让美国人体验“亿万富翁购物”。但这些平台心里苦:它们想升级做“品牌”, 却被用户贴上“低价”“白牌”的标签;想摆脱“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又离不开供应链的“低价大棒”。Verishop的商户保留率99%, 它们可能连30%都做不到——主要原因是低价竞争太激烈,卖家今天在你平台卖,明天可能就跑TEMU去了。

反过来Verishop也羡慕中国平台的“流量和规模”。它想复刻中国电商的生态闭环, 但美国市场没有像拼多多、淘宝那样的“全民级平台”,用户习惯分散在Facebook、Instagram、TikTok。Verishop想靠自己的APP把用户“锁住”,但APP下载和留存成本太高。2023年它的月访客才60-70万,和TikTok动辄上亿的日活比,简直是“小池塘”。中国出海平台羡慕Verishop的“品牌溢价”, Verishop羡慕中国平台的“流量护城河”,两边谁也学不会谁,只能在各自的赛道里“羡慕嫉妒恨”。

未来战场:生态闭环还是流量依赖?

Verishop的未来赌的是“生态闭环”。它不想像TikTok那样依赖外部流量,而是想把用户、品牌、功能都圈在APP里。比如它的直播切片功能, 让产品页更生动;团购功能,让用户主动分享——这些都是为了提升“停留时长”和“复购率”。如果它能做成,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美国版淘宝”,专门服务中端小品牌。但问题是美国消费者有没有这个“生态习惯”?毕竟他们习惯了在亚马逊搜索,在Instagram刷内容,把购物和社交分开。

TikTok的未来赌的是“兴趣电商”。它想靠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把用户“种草”的商品直接卖出去。但2023年印尼的失败案例说明,这条路风险很大。如果它不能解决“社交转电商”的信任问题, 不能把物流体验做上去,可能还是个“短视频平台”,而不是“电商平台”。两者的较量, 本质上是“生态派”和“流量派”的较量——Verishop相信“深耕品牌能留住用户”,TikTok相信“流量爆发能带来转化”,谁能赢,得看美国消费者用脚投票。

说到底,Verishop和TikTok的不屑与羡慕,其实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一个想做“小而美的品牌家园”,一个想做“大而全的流量狂欢”。美国市场够大,容得下这两种模式,但它们很难走到一起。Verishop不会放下身段去拼低价, TikTok也学不会Verishop的品牌调性——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互相看不惯,但又忍不住偷偷学对方的优点。这场“电商战争”才刚开始,鹿死谁手,还早着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