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3财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营收2478亿

2月23日的夜晚,阿里巴巴的财报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跨境电商圈激起了不小的涟漪。2477.6亿营收,同比增长2%——这个数字乍看不算惊艳,但细究下去,却能发现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疫情反复的季度里 很多企业都在收缩战线,阿里却交出了一份经调整EBITA增长16%的成绩单,这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增长密码?

从菜鸟物流看跨境电商的“基建战争”

财报里最扎眼的细节之一, 是菜鸟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7%,抵消跨分部交易后达到165.53亿元,其中72%来自外部客户。这意味着什么?说明菜鸟早就不是阿里的“内部物流部门”,而是成长为能独立赚钱的“基建服务商”。更关键的是 菜鸟的海外分拨中心在这个季度新增了5个,总数增至15个——这个数字背后是跨境电商卖家最头疼的“履约时效”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

营收2478亿!阿里巴巴发布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
营收2478亿!阿里巴巴发布202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

去年双11期间, 菜鸟支撑的淘宝天猫送货上门订单量单日峰值超过1800万,这个数据放在国内消费市场可能不算惊人,但放到跨境场景里就是“确定性履约”的底气。要知道,跨境物流最怕的就是时效不稳定,消费者今天下单,可能十天半月收不到货,体验感直接崩塌。菜鸟在海外建的15个分拨中心, 就像在关键节点上埋下了“物流据点”,让速卖通的商品能更快地从国内仓库送到海外消费者手中。比如西班牙的Miravia平台上线后 依托菜鸟的本地仓配网络,配送时效比传统模式缩短了40%以上——这可不是空谈,是2022年12月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

有意思的是 菜鸟的“外部客户”占比72%,说明它不仅服务于阿里系平台,还在帮其他跨境电商玩家解决物流难题。这种“开放”策略, 其实暗藏了一步棋:当更多卖家依赖菜鸟的物流网络时阿里的国际电商平台自然就成了首选。2022年12月, 速卖通上线“全托管”新业务,说白了就是卖家只需把货发到菜鸟国内仓,剩下的打包、清关、配送全由菜鸟搞定——这对中小卖家简直是“出海神器”,不用再头疼复杂的跨境物流流程。这个模式上线后 速卖通的订单量同比增长3%,看似增幅不大,但背后是无数中小卖家通过“全托管”第一次摸到了跨境电商的门道。

物流基建的“毛细血管”效应

跨境电商的竞争, 早就不是“谁的商品便宜”那么简单了而是“谁的履约网络更密”。菜鸟的15个海外分拨中心, 就像一张大网上的关键节点,但真正决定体验的,是这些节点延伸出去的“毛细血管”——末端配送网络。财报里提到,菜鸟“持续加强端到端的物流能力”,具体到末端,就是在海外本地化配送团队的扩张。比如在东南亚, Lazada的订单能实现“次日达”,靠的就是菜鸟与本地物流商的深度合作,把再说说一公里的配送效率提了上来。2022年第四季度, Lazada在东南亚的订单同比实现“小幅回升”,这个“小幅”背后是物流体验改善带来的复购率提升——消费者次靠的就是靠谱的履约。

国际零售: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靠谱吗?

财报里另一个亮眼数据是国际零售收入同比增长26%,达到194.65亿元。这个增长主要来自哪里?土耳其的Trendyol、 东南亚的Lazada、南亚的Daraz,再加上速卖通,构成了阿里国际零售的“四小龙”。其中Trendyol的增长尤为突出,带动了整个国际零售板块的订单量同比增长3%。很多人可能没听过Trendyol, 它是土耳其本土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在2018年投资后通过技术和运营赋能,让这个平台在2022年双11期间创造了单日订单量新高——土耳其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接受度,正在通过Trendyol这个窗口快速提升。

速卖通的增长则更有代表性。这个主打“中国商品直卖海外”的平台, 在2022年抓住了世界杯和黑色星期五两个海外消费旺季,通过直播带货、本地化营销,让支付GMV同比增长超过35%。更关键的是速卖通不再满足于“低价白牌”,开始推动品牌卖家出海。财报里提到“M2C商品产生的支付GMV同比增长超过35%”, 这里的M2C就是制造商直达消费者,意味着越来越多中国工厂通过速卖通直接对接海外消费者,跳过了中间商——这对提升利润率至关重要。2022年12月, 速卖通上线“全托管”模式后很多家电、3C类的品牌卖家通过这个模式试水海外市场,反馈“比独立站运营成本低多了订单还稳定”。

争议:国际业务的“高投入”与“慢回报”

但国际零售这块“肥肉”,真的那么好啃吗?Lazada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个阿里在2016年就以10亿美元控股的东南亚平台,多年来一直处于“烧钱换市场”的状态。财报里说Lazada“通过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和提高运营效率, 每笔订单亏损持续改善”,但“持续改善”不等于“已经盈利”。东南亚市场的物流成本比国内高30%以上,本地竞争对手也在疯狂补贴,阿里想在这里赚钱,恐怕还需要时间。另一个争议点是土耳其——Trendyol虽然增长快, 但土耳其里拉汇率波动大,2022年第四季度里拉对美元贬值超过20%,这部分汇兑损失会不会拖累整体利润?财报里没细说但投资者肯定在盯着这个风险。

国内消费:淘宝天猫的“韧性”与“焦虑”

对比国际业务的“高歌猛进”,国内消费市场就显得有些“疲态”了。财报明确提到,12月份季度“淘宝天猫线上实物GMV同比中单位数下降”。这个“中单位数”是多少?业内人士估算大概在3%-5%之间。要知道, 2021年同期,国内电商还在享受疫情带来的“宅经济”红利,2022年却要面对疫情反复、消费信心不足的双重压力。

但阿里在国内并非没有亮点。财报里提到,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淘宝和天猫消费超过10000元的消费者数维持在约1.24亿,并有98%的留存率——这说明高价值用户对阿里的粘性依然很强。这些“万级消费者”是谁?大概率是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中产,他们更看重商品品质和服务体验,而不是单纯比价。阿里通过“会员体系”和“专属服务”锁定了这群用户, 比如88VIP会员能享受运费券、视频会员折扣等权益,2022年双11期间,88VIP用户的客单价是普通用户的3倍以上。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短视频和直播带货”。财报说“在淘宝和淘特上M2C商品产生的支付GMV同比增长超过35%”, 这里M2C商品很多就是通过短视频、直播触达消费者的。比如2022年双11,淘宝直播的GMV占比达到15%,比2021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很多中小工厂通过短视频展示产品生产过程, 再通过直播实时互动,直接把货卖给消费者——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模式,比传统图文更能打动年轻消费者。淘特作为主打下沉市场的平台, 也在通过“短视频+低价”策略渗透用户,2022年第四季度,淘特的MAU依然稳定在1亿以上,虽然增长放缓,但用户粘性在提升。

盒马:新零售的“优等生”还是“拖油瓶”?

国内业务里盒马的表现堪称“优等生”。财报提到盒马“本季度实现双位数的同店销售增长, 由于配送和运营效率提升,毛利率提高,同比亏损显著减少”。盒马从2017年诞生到现这个成绩单实属不易。

阿里云与技术创新:从“卖服务器”到“卖能力”

阿里云是阿里“第二曲线”里另一个重要引擎。财报显示, 抵消跨分部交易后阿里云收入为201.79亿元,其中非互联网行业客户收入占比53%,同比增长9%。这说明阿里云正在摆脱对互联网大客户的依赖,向金融、教育、汽车等传统行业渗透。比如在汽车行业, 阿里云为某新能源汽车品牌提供“智能座舱”云服务,帮助车企实现车辆数据的实时分析和远程升级——这种“技术赋能”不是简单卖服务器,而是提供一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方面 阿里云在2022年11月的云栖大会上推出了“魔搭”ModelScope大模型开源社区,这个动作意义不小。过去, AI模型开发门槛高,需要大量算法人才和数据积累,“魔搭”提供了预训练基础模型,企业只需要针对自己场景微调就能用,相当于把AI开发从“自建厨房”变成了“半成品加工”,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应用成本。财报提到, 自研CPU倚天710已在阿里云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算力性价比提升超30%,单位算力功耗降低60%”——这对追求成本优化的企业是实实在在的好处。2022年, 阿里云在海外新增了6座数据中心,过去三年海外营收增长超10倍,说明“中国云技术”正在被海外市场接受。

争议:阿里云的“内卷”与“突围”

但阿里云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国内云计算市场, “三巨头”竞争白热化,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海外市场,AWS、Azure等国际巨头又占据先机。财报里说阿里云“非互联网行业收入占比53%”, 但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释放是缓慢的,很多企业还在“上云”的观望期。另一个问题是盈利——阿里云虽然收入高, 但利润率一直不高,2022年第四季度经调整EBITA增速放缓,说明“降本增效”的压力也传导到了这块业务上。阿里云能否在“规模”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直接关系到阿里的长期估值。

降本增效:阿里的“瘦身”与“健身”

财报里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数据是“员工数”。截至2022年12月31日阿里员工数为239740人,比上一季度减少了4163人。这不是阿里第一次裁员,但这次“瘦身”发生意义不同。过去几年, 阿里业务扩张太快,组织臃肿、部门墙高的问题逐渐显现,2022年张勇提出“1+6+N”组织变革,就是要让每个业务单元更灵活、更聚焦。

“瘦身”的一边,阿里也在“健身”——把资源向高增长、高潜力的业务倾斜。比如菜鸟、 国际零售、阿里云,这些业务在2022年都获得了更多的投入;而淘特、淘菜菜、饿了么等业务,则更强调“经营效率改善”。财报提到淘特和淘菜菜“持续实现亏损同比收窄”, 饿了么“外卖订单增速回暖,持续录得GMV正增长”,说明通过优化供应链、压缩营销费用,这些业务正在向“健康盈利”靠拢。优酷连续7个季度亏损同比收窄, 更是印证了“降本增效”的初步成效——虽然离盈利还有距离,但至少“止血”成功了。

员工优化背后的“阵痛”与“重生”

裁员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被优化的员工中,有不少是跟着阿里成长多年的“老人”,他们的离开对团队士气难免有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互联网行业已经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过去那种“人海战术”不再适用,更需要“精兵强将”。阿里这次调整, 本质上是在为下一轮竞争储备战斗力——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才能在全球化、技术创新的战场上更有底气。2023年1月, 高德的使用需求迅速恢复并创新高,飞猪出境旅游业务迅速增长,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132%,这些复苏信号说明,阿里的“轻装上阵”恰逢其时。

未来:阿里的“三驾马车”能跑多远?

综合财报来看, 阿里的未来增长引擎,主要靠“三驾马车”:消费的全球化、产业数字化、物流基建。这三者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协同——菜鸟的物流网络支撑国际零售的商品流通,阿里云的技术赋能菜鸟和海外平台的运营,国际零售的规模扩张又反哺阿里云和菜鸟的外部收入。这种“生态协同”是阿里对抗其他竞争对手的核心壁垒。

但挑战也不容忽视。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力度、 国际业务的盈利周期、阿里云的技术突破速度,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影响整体节奏。张勇在财报中说“预期消费者信心和经济活动将持续恢复”, 这更像是一种“乐观预期”,现实中的消费复苏可能不会一帆风顺。2023年1月飞猪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132%, 这个数据亮眼,但基数低,且主要集中在节假日能否持续还需观察。

对跨境电商从业者 阿里的财报传递出一个信号:跨境电商的竞争,正在从“流量竞争”转向“供应链竞争”。菜鸟的物流基建、国际零售的本地化运营、阿里云的技术支持,这些“硬实力”比单纯的“低价营销”更重要。中小卖家如果想借力阿里的生态, 要么抓住“全托管”模式降低出海门槛,要么在细分品类做出差异化,通过M2C模式直接对接海外消费者。毕竟跨境电商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接下来比拼的是“谁更能确定性满足消费者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