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根据TikTok2023营销日历

2023年TikTok营销日历:跨境卖家别只盯着节点, 这些坑早该避开

最近不少跨境卖家都在研究TikTok Shop发布的2023营销日历,盯着那些全球性节点和地区性节日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但说实话,你以为把产品往节点里一扔就能坐等爆单?去年有个做美妆的同行, 斋月期间跟风推“限定礼盒”,后来啊库存积压到开斋节后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问题就出在他只看到了日历上的日期,却没搞懂中东用户在斋月真正想要什么。营销日历是工具, 不是说明书,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表面的节点列表,聊聊怎么真正用活这份日历,避开那些别人踩过的坑。

欧洲市场:狂欢节的热闹背后 藏着内容创意的生死局

欧洲的节庆营销总给人一种“热闹就行”的错觉,特别是意大利狂欢节、慕尼黑啤酒节这些,流量数据看着吓人:#Carnival话题27亿浏览量,#Oktoberfest话题20亿浏览量。但去年2月我帮一个做运动装备的品牌分析数据时发现, 他们的狂欢节视频播放量不错,转化率却只有行业平均的1/3。问题出在哪?视频里全是产品特写, 配乐是热门电子乐,但用户刷到的是“狂欢”,想看的是“人”在狂欢时的状态,而不是冷冰冰的运动鞋。

TikTok官方发布2023营销日历,教你如何布局节点营销
TikTok官方发布2023营销日历,教你如何布局节点营销

欧洲用户更吃“场景化共鸣”这套。2023年3月巴黎时装周期间, 有个小众配饰品牌没跟风推时装周新品,而是找了几位本土TikTok达人拍“时装周街拍穿搭”,重点不是多贵的配饰,而是“如何在人群中用小配饰突出个性”。后来啊这条视频带动店铺销量环比增长42%,远超那些直接喊“时装周限定”的品牌。所以欧洲市场的节点营销, 别只盯着日期,先想想“这个节日里用户想表达什么”,你的产品能不能成为他们表达的工具。

日本樱花季:野餐装备卖不动?主要原因是你没抓住“限定感”的精髓

3-4月的日本樱花季, 跨境卖家最爱推野餐垫、便当盒这些“野餐三件套”,但2023年4月的数据显示,这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让转化率下降了18%。反倒是那些打“樱花限定”牌的品牌赚翻了——比如有个做马克杯的商家, 推出“樱花季渐变色马克杯”,杯身图案会随温度变化,还找了本土达人拍“樱花树下喝热咖啡”的场景视频,上架3天就售罄首批库存。

日本消费者对“限定”的执着超乎想象,但不是简单贴个樱花图案就行。2023年3月, 某零食品牌推“樱花限定和风点心”,包装设计用了能闻到樱花香的材质,虽然成本高了20%,但溢价空间也拉满了客单价提升35%。所以樱花季的选品,核心是“能不能让用户觉得‘错过就要等一年’”,而不是“这个产品适合樱花季用”。

东南亚斋月:别再玩“斋月热梗”了 用户要的是“被看见”的感觉

中东的斋月营销,总被贴上“宗教节日”的标签,卖家们要么推“开斋大礼包”,要么玩#RamadanMemes话题。但2023年斋月期间, 某美妆品牌的数据给了我很大启发:他们没推任何宗教相关产品,而是做了“斋月期间如何用5分钟快速化妆”的教程类内容,主要原因是斋月期间白天禁食,女性用户需要快速整理仪容迎接夜间聚会。这条视频让店铺美妆类目销量增长28%,远超那些硬推“斋月限定礼盒”的竞品。

东南亚消费者对性价比敏感,但斋月期间他们更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去年4月, 有个家居品牌推“开斋节家庭聚餐套装”,包含餐垫、烛台和氛围灯,广告语没说“便宜”,而是“让每一次开斋都成为家人的记忆”,配合达人拍摄的“三代人开斋聚餐”短视频,复购率高达23%。所以中东市场的节点营销, 别总想着“卖产品”,想想“在这个节日里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慰藉”,你的产品能不能成为这份情感的载体。

北美超级碗:流量再大, 也得先问用户“想看比赛还是看广告”

超级碗是北美商家的必争之地,但2023年2月的数据显示,60%的超级碗相关广告在播放完成前就被划走了。问题出在哪?太多卖家把广告做成了“产品说明书”, 橄榄球周边、投影设备堆砌在一起,用户刷到的是“比赛”,突然被硬广打断,自然反感。

北美用户在超级碗期间要的是“参与感”。去年有个做休闲零食的品牌, 没推任何“超级碗限定”,而是发起“#SuperBowlPartySnackIdeas”挑战,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派对零食搭配,品牌赞助了优质内容创作者,获胜者能获得免费零食一年。这个活动让品牌话题曝光量破亿,店铺零食销量增长51%,远超那些投硬广的竞品。所以北美大促节点, 别总想着“抢用户注意力”,先想想“怎么让用户觉得‘这个节日和我有关’”,你的产品能不能成为他们参与节日的“道具”。

拉美市场:音乐节流量高, 但别让“魔性BGM”毁了你的品牌调性

拉美市场的音乐节营销,总被贴上“魔性BGM+夸张舞姿”的标签。2023年8月Lollapalooza音乐节期间, #Lollapalooza话题23亿浏览量,某运动品牌跟风拍“魔性健身舞”视频,后来啊评论区一片“这是什么鬼,和音乐节有半毛钱关系?”的吐槽。后来他们调整策略, 找了拉美本土音乐人,用音乐节现场的背景音拍摄“如何在人群中保持运动状态”的真实场景,视频互动量翻了3倍。

拉美消费者对“真实性”要求极高。42%的拉美用户明确表示,反感“为了流量而魔性”的内容。去年9月, 某服饰品牌在#Carnival话题下没拍夸张舞蹈,而是记录了里约狂欢节上普通人的穿搭故事,配上当地传统音乐,这条视频让品牌在拉美的搜索量增长67%。所以拉美市场的节点营销, 别总想着“蹭流量热度”,先想想“这个节日里用户的真实状态是什么”,你的产品能不能成为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墨尔本杯:澳洲的小众节点, 藏着大卖家的“错峰机会”

提到澳洲营销,很多卖家只盯着11.11,却忘了11月的墨尔本杯。这个“赛马盛会”看似小众, 但2023年数据显示,赛马周边用品、运动服饰在11月第一个周二销量环比激增120%。有个做运动服饰的品牌, 提前两周推出“墨尔本杯观赛穿搭”系列,广告语是“穿上它,你就是赛场上最靓的仔”,配合达人拍摄的“赛马日街头穿搭”视频,系列款上架当天就售罄。

小众节点的竞争压力远小于大促。去年11月, 某家居品牌没跟风黑五,而是推“墨尔本杯观赛派对装饰”,主打“在家也能享受赛马氛围”,后来啊在澳洲市场的搜索量排名从200+跃升至15。所以别总盯着那些“人尽皆知”的节点,多研究地区性小众节日那里可能藏着“蓝海爆单”的机会。

营销日历的终极真相:节点是药引, 产品才是主药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一个观点:TikTok营销日历就像中药方子,节点是“药引”,能帮你打开用户需求的阀门,但真正治病的还是“主药”——你的产品本身。去年12月双12期间, 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卖家,节点踩得准,广告投得猛,但转化率却只有行业平均的一半,后来复盘发现,他们的产品包装在快递运输中容易破损,用户收到货的差评直接影响了后续销量。

所以别迷信“节点=爆单”的公式,先问问自己:产品够不够硬?供应链稳不稳定?用户体验能不能跟上?去年斋月期间,某3C品牌主要原因是备货不足,导致预售订单延迟发货,到头来损失了30%的老客户。节点营销是放大器,能放大你的优势,也能放大你的短板。与其把所有赌注压在日历上, 不如先打磨好产品和供应链,让节点成为你锦上添花的工具,而不是雪中送炭的救命稻草。

再说说想说:别让日历绑架你的营销节奏

2023年TikTok Shop的营销日历确实给了很多卖家方向, 但别忘了用户的需求不是日历规定的,而是真实生活中产生的。去年10月, 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品牌,没等万圣节才推“宠物cos装”,而是9月就发起“#宠物秋装穿搭”话题,主要原因是北半球10月已经开始降温,用户需要的是“保暖”而不是“万圣节扮装”。后来啊这条话题提前引爆了秋季宠物用品的需求,品牌销量提前一个月达到高峰。

营销的本质是“洞察需求”,而不是“追逐节点”。日历是参考,不是枷锁。多花时间去研究你的目标用户, 他们在节点前需要什么节点中需要什么节点后还需要什么比单纯盯着日历上的日期重要得多。毕竟能让你在TikTok上长红的,从来不是某个节日而是你能不能持续为用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