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即将推出针对高退货率商品的标签
亚马逊新动作:高退货率标签背后 卖家迎来生死考验
最近跨境圈子里炸开了锅,亚马逊要给退货率高的商品贴标签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这个标签叫“Frequently Returned Items”,翻译过来就是“经常被退货的产品”。虽然亚马逊官方还没正式发文, 但业内不少资深人士都觉得这事八九不离十——毕竟亚马逊这几年对退货的重视程度,肉眼可见地在往上走呃。
标签怎么来?末位25%的高退货率产品将被“点名”
据了解,这个标签的判定方式有点像“末位淘汰制”。亚马逊会算出每个小类目的平均退货率, 然后找那些退货率高于类目平均的商品,再从中挑出末位的25%,给它们贴上这个“高退货率”的标签。简单说就是退货率在同类里垫底的25%商品,会被平台重点“关照”。不过也有门槛, 得是过去12个月配送量超过250个单位的商品,小体量的新品或者销量太少的,暂时不会被盯上。

这个规则其实挺细的。比如服装类,平均退货率可能30%,那退货率超过30%且在服装类里排名后25%的商品,就会被标记。这意味着不是所有退货率高的都会被贴标签,得看你在同类里排第几。亚马逊这波操作,明显是想精准打击那些“拖后腿”的商品,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识别哪些产品容易出问题。
被贴标=转化率腰斩?卖家实测数据惊人
最让卖家们慌的,是这个标签对转化率的打击。有卖家实测反馈, 商品一旦被贴上“高退货率”标签,转化率直接暴跌50%-80%,有的甚至一天订单量腰斩。之前退货率高最多影响利润, 退货回来的商品卖不掉就压库存,但现在不一样了——标签直接摆在前台,消费者看到“经常被退货”几个字,下单的欲望直接降到冰点。
拿服装类 行业数据显示过半美国消费者在网上买衣服,服装类退货率高达35%,几乎每个买过女装的用户都至少退货过一次多数原因是尺寸不符。有做服装的卖家透露, 去年10月他家的一个连衣裙主要原因是尺码表标注模糊,退货率飙到40%,被贴标签后本来每天50单直接掉到10单,库存积压得仓库都放不下。更惨的是这种标签一旦贴上,短期内很难摘掉,除非退货率降到类目平均水平以下。
亚马逊的“退货战争”:从签名确认到标签警告,步步紧逼
其实亚马逊对退货的“整治”早就开始了。2022年7月, 亚马逊就推出过“签名确认”功能,专门针对那些可能以“未收到货”为由恶意退货的高风险订单。系统会提前标记这些订单,卖家可以选择让买家签收,按道理讲能减少35%的退货。不过这功能不免费,每单要收3-6美元,不少卖家抱怨是“花钱买罪受”,但为了降低退货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到了2023年3月, 亚马逊官方证实要推出高退货率标签,这相当于把退货管理从“幕后”推到了“台前”。平台的意思很明确:要么把退货率降下来要么就被消费者“用脚投票”。亚马逊的算盘打得精——退货率高不仅影响卖家利润,更会影响平台口碑。毕竟消费者买一堆东西退一半,谁还愿意来你家买东西?所以亚马逊必须把退货率摁下去,哪怕牺牲部分卖家的利益。
退货率暴雷的真相:消费者不买账还是卖家翻车?
退货率高,到底是谁的锅?多数时候还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消费者退货,无非是三种情况:东西和描述不符、质量差、或者买错了。比如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如果产品详情页的图片用了广角镜头,实物比想象中小很多,消费者收到货肯定要退。还有的卖家为了压缩成本,用劣质材料,没用两次就坏了退货率能低吗?
恶意退货也是个大麻烦。有些羊毛党故意买衣服穿几天拍照再退,或者用“未收到货”的借口骗退款。亚马逊虽然推出签名确认,但防不胜防。有卖家算过一笔账,退货率每增加10%,利润就减少15%,加上退货运费、二次销售折价,再说说可能倒亏。更头疼的是退货回来的商品大多不能再卖,只能低价清仓或者直接报废,损失全卖家自己扛。
卖家自救指南:从“被动挨打”到主动降退货
面对高退货率标签,卖家不能坐以待毙。要想不被贴标签,核心还是降低退货率。具体怎么做?得从产品、详情页、售后三方面下手。
产品本身是根本。有做电子产品的卖家发现, 他家的耳机主要原因是说明书全是英文,美国用户看不懂,误操作导致退货率高,后来找了本地化团队翻译说明书,退货率直接从25%降到12%。还有做服装的,把尺码表改成厘米和英寸对照,加上模特试穿的真实尺寸标注,退货率也降了不少。这些细节看似小,但对消费者买得明白才能退得少。
详情页也得“卷”起来。现在不少卖家用AR虚拟试穿、3D展示,让消费者在线就能看到上身效果。比如卖首饰的,用AR技术让用户虚拟试戴,尺寸不合适直接换,收到货再退的概率就低多了。还有的卖家在详情页放“买家秀”视频,真实展示使用场景,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管用一百倍。
售后响应速度也很关键。消费者退货,多数时候是觉得“没人管”。有卖家设置了24小时客服响应,退货申请秒回,问题当天解决,消费者觉得被重视,反而会取消退货。还有的卖家推出“退货免运费”服务, 但前提是退货原因不在于商品本身,这样既能提升好感,又能减少恶意退货。
行业拐点已至?退货增长放缓,但挑战仍在
好消息是电商退货增长可能要放缓了。eMarketer的数据显示, 2022年美国电商退货量下降了2.5%,而销售总额增长了9.6%,这意味着退货增速跑输了销售增速。预计到2026年,美国网购退货人数会缓慢增长到1.13亿,但退货率可能会逐渐稳定。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卖家可以松懈。亚马逊平台的规则越来越严,退货率成了悬在卖家头上的剑。有机构预测, 2023年美国在线购物退货金额将达到2790亿美元,同比增长8.4%,旺季期间的退货潮依然会让不少卖家头疼。特别是中小卖家,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退货率过高,可能直接被平台“劝退”。
平台与卖家的博弈:高退货率标签是“杀手”还是“净化器”?
对于高退货率标签,卖家们的看法两极分化。有的觉得这是亚马逊在“赶客”, 明明是平台规则导致退货率高,却把锅甩给卖家,贴标签就是让消费者不买账,再说说卖家只能卷铺盖走人。但也有卖家认为,这能淘汰那些卖劣质产品的商家,净化平台环境,对用心做产品的卖家反而是机会。
说到底,亚马逊和卖家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降低退货率。平台希望提升用户体验,卖家想保住利润和排名,双方都在这场“退货战争”里寻找平衡点。标签的出现,或许会让部分卖家难受,但长远看,倒逼卖家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对整个跨境电商生态是件好事。
未来趋势:退货管理成跨境卖家必修课
不管高退货率标签到头来会不会全面推行,卖家都得把退货管理提上日程。以后卖货,拼的不仅是选品和运营,更是“退货率”这个硬指标。那些能精准控制退货率、把售后做到位的卖家,才能在亚马逊的规则里站稳脚跟。
比如卖家得定期关注类目平均退货率,别让自己掉进末位25%。多分析退货原因,是产品问题还是服务问题,针对性解决。还可以利用亚马逊的工具,比如退货管理报告、签名确认服务,主动降低风险。有远见的卖家已经开始布局二次销售渠道, 比如把退货商品低价卖给折扣店,或者捐赠抵税,减少库存积压的压力。
跨境电商这条路,从来都不好走。高退货率标签的出现,就像给赛道加了新的障碍,但也让那些真正懂产品、懂消费者的卖家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谁能把退货率控制在合理范围,谁就能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