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上爆火的如厕神器,你都用过哪些
TikTok上的如厕神器:从“智商税”到真香现场
短视频平台上总有那么些产品, 一开始觉得“这玩意儿谁买啊”,刷着刷着却忍不住下单。最近TikTok上火的如厕神器就是典型——智能马桶盖、 便携式冲洗器、甚至造型搞怪的“便便茶包”,一个个播放量破亿,评论区里“用过的人都说好”和“这就是智商税”吵得不可开交。这些玩意儿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千百年不变的如厕习惯,突然就成了短视频里的流量密码。
智能马桶盖:被TikTok“种草”的卫浴革命
提到智能马桶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江浙沪阿姨的日本战利品”。但TikTok上的智能马桶盖视频,完全跳出了“高端家电”的框架,变成了“生活体验分享”。@joshua_cubed的视频里 他用慢镜头展示温水冲洗的瞬间,配文“冲刷的不是菊花,是灵魂”,评论区瞬间炸锅:“这玩意儿真有这么爽?”“求链接,我老婆肯定喜欢”。

数据不会说谎。#bidet标签在TikTok上积累了7.6亿次观看, 光是“智能马桶盖安装教程”类视频,点赞量普遍在10万+。EchoTik数据显示, 2023年11月,相关产品的搜索量环比上涨了230%,其中25-35岁女性用户占比超过60%。这和传统家电市场的“男性主导决策”完全不同——短视频里的内容,精准戳中了女性对“生活品质”的敏感点。
不过争议也跟着来了。有人觉得“用卫生纸不挺好,花几千块装个马桶盖是交智商税”。但有意思的是 这些反对评论下总有一堆“过来人”反驳:“用过才知道,冬天坐在冰冷的马桶盖上是什么感受”“经期用温水冲洗有多舒服,女生都懂”。这种“用户体验vs固有认知”的碰撞,反而让视频的热度更高了。
便携式冲洗器:小物件解决大问题
智能马桶盖虽好, 但安装麻烦、价格高,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时候,便携式冲洗器就成了“平替”。@tudkun分享的“折叠式冲洗瓶”视频, 播放量1690万,视频里她带着它去露营,帐篷里也能享受“水洗体验”,评论区里“户外党狂喜”“租房党福音”刷屏。
这类产品的走红,靠的是“场景化痛点”。比如宝妈群体关注的“宝宝如厕训练”, @p_echotiks推荐的“儿童专用冲洗器”,强调“水温恒定、水流柔和”,视频播放量1760万,转化率比普通产品高出35%。还有针对老年人的“一键式冲洗器”,操作简单、字体大,在老年用户群里口碑爆棚。
便携式冲洗器的成功,还在于“打破信息差”。很多人不知道“水洗比纸擦更干净”, 短视频创作者用实验对比:显微镜下卫生纸擦拭后的皮肤残留物,vs温水冲洗后的洁净度,视觉冲击力拉满。这种“科学科普+产品体验”的组合拳,比单纯讲参数有用多了。
趣味清洁用品:如厕也能玩出花样
TikTok上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把如厕用品玩出花样”的创意。比如“便便滤茶器”, 造型是一坨卡通便便,打开却是滤茶器,@tiktokfuntoys666在2024年1月20日发布相关视频,播放量近6000万,点赞160万,评论区“恶趣味但实用”“朋友结婚当礼物肯定炸场”。
这类产品的逻辑很简单:用“反差感”降低用户的心理防线。谁会想到,马桶刷可以做成“独角兽”造型,清洁剂能带“草莓牛奶”香味?@patetskin的“姜黄香皂”视频, 主打“去色斑、美白私处”,播放量1760万,虽然是美容类产品,却主要原因是和“如厕清洁”强关联,被归入了“如厕神器”赛道。
趣味产品的另一大优势是“社交属性”。用户买回去不只是自用,还会拍视频分享,形成二次传播。比如“会唱歌的马桶盖垫”, 有人测试“不同水温对应不同音乐”,评论区“等我有钱了整个交响乐团版本的”。这种“用户共创”的内容,比品牌方自己打广告效果好100倍。
为什么是TikTok带火如厕神器?
如厕神器不是新鲜事物,为什么偏偏在TikTok上爆火?答案藏在短视频的“内容基因”里。传统广告讲“产品功能”,短视频讲“使用体验”。你看不到说明书上的“冲洗水温35℃±5℃”,却能看到博主夸张的表情“这水温舒服得我想在厕所待一天”。
“真实感”是关键。@joshua_cubed的视频里马桶旁边放着没叠的衣服,背景音还有狗叫声,完全不是“精致摆拍”。这种“生活化场景”让用户觉得“这和我家好像”,代入感极强。比一比的话,品牌广告里“白富美优雅使用智能马桶”的画面只会让人觉得“离我太远”。
“争议性”也推波助澜。智能马桶盖该不该用?卫生纸会被淘汰吗?这些话题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反而让视频的完播率飙升。算法检测到“高互动”,就会推给更多人,形成流量滚雪球。你看,有时候“骂声”也是“流量密码”。
改变如厕习惯,到底有多难?
如厕神器能火,本质上是对“传统习惯”的挑战。用卫生纸擦屁股,从汉朝就有了突然要改成“水洗”,接受度能高吗?数据显示, 美国只有12.1%的人用过智能马桶,日本普及率超80%,中国不到5%——这差距,就是习惯的力量。
但TikTok的案例证明,改变习惯不是不可能。2021年,女性平安钥匙扣在TikTok上爆火,就是典型。之前“防狼工具”都是“实用但丑”, 短视频博主把钥匙扣设计成“口红”“卡通挂件”,让女性觉得“平安也能好看”,这才打开市场。如厕神器走的是同样路线:把“水洗”包装成“舒适”“健康”,而不是“改变传统”。
还有“价格门槛”的问题。智能马桶盖动辄几千块,不是普通家庭能随便换的。但便携式冲洗器,几十块钱就能解决,用户愿意“试试看”。低风险尝试,慢慢培养习惯,再升级到高端产品——这是TikTok教会卖家的“用户教育路径”。
给卖家的启示:如厕神器的“内容密码”
TikTok上的如厕神器案例,给跨境电商卖家提供了不少思路。先说说别急着讲参数,先讲“痛点”。比如针对痔疮患者,强调“温水冲洗减少摩擦”;针对宝妈,突出“宝宝不红屁股”。用户觉得“这说的就是我”,才会继续看下去。
接下来用好“UGC内容”。让真实用户分享体验,比KOL带货更有说服力。@tudkun的冲洗器视频, 就是普通用户的露营日常,但“户外场景+真实使用”的组合,比专业测评更打动人。卖家可以发起“我的如厕神器”挑战赛,鼓励用户拍视频,形成内容池。
再说说差异化竞争很重要。现在做智能马桶盖的卖家很多,怎么突围?可以细分场景, 比如“租房党专用免安装款”“母婴级抗菌冲洗器”,或者学“便便滤茶器”的创意,把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记住TikTok用户喜欢“有点意思”的东西,太正经反而没人看。
案例:从0到1的便携冲洗器品牌
有个叫“FreshBum”的便携冲洗器品牌,2023年通过TikTok起家。他们的打法很简单:找100个不同身份的用户,每人送一个冲洗器,要求拍“真实使用体验”。后来啊学生拍“宿舍神器”, 宝妈拍“带娃救急”,户外博主拍“徒步必备”,视频播放量累计破亿,品牌官网转化率提升了40%。
更绝的是他们把评论区里的“槽点”变成了卖点。有用户说“瓶身有点滑”,他们就升级成“防滑硅胶材质”;有人说“出水不够稳”,就改成“可调节出水口”。这种“用户反馈-产品迭代”的闭环,让品牌在半年内做到了类目TOP10。
这个市场,真的会爆发吗?
如厕神器在TikTok上的爆火,是偶然还是必然?从数据看, #bidet标签7.6亿播放,相关产品搜索量月增230%,这背后是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疫情后大家更关注卫生,水洗比纸擦更干净,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但爆发的前提,是“教育成本”的降低。短视频让用户“低成本认知”产品,但“付费转化”还需要更多信任。比如智能马桶盖,安装、售后、水电兼容,都是用户顾虑的点。卖家需要把这些“隐藏痛点”在内容里讲清楚,不能只说“多舒服”。
还有文化差异。在欧美,水洗习惯接受度低,很多人觉得“水洗不卫生”。这时候就需要“科学背书”,比如引用医学期刊“温水冲洗减少细菌滋生”的研究,或者找医生、KOL站台。说服一个用户,就可能影响一个家庭,市场就是这样慢慢打开的。
或许如厕神器的爆发,不需要每个人都用上智能马桶。只要10%的人开始尝试便携冲洗器,20%的人觉得“水洗比纸擦舒服”,这个市场就已经足够大了。毕竟改变千百年习惯很难,但“让如厕过程更舒服”这件事,永远有人愿意买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