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即将推出AI新功能,这是否标志着它进入人工智能新时代

TikTok的AI棋局:从聊天机器人到虚拟试衣,这波操作是颠覆还是噱头?

2023年8月,菲律宾部分用户手机里的TikTok悄悄多了一个叫Tako的聊天机器人。字节跳动说这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没别的计划。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TikTok对AI的野心,早就藏不住了。不到半年, AI绿幕刷屏1.4亿播放量,AI头像生成功能让创作者玩出花,再到2024年1月三星发布会上曝出的AI生成歌曲,TikTok这波AI功能密集上线,像极了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串炸弹——有人欢呼“新时代来了”,也有人皱眉“换汤不换药”。AI到底能不能让TikTok再火一把?跨境电商的商家又能不能跟着喝口汤?

从Tako开始:AI聊天机器人是“贴心助手”还是“鸡肋玩具”?

用户最早接触到的TikTok AI功能,大概就是Tako这个聊天机器人了。在测试阶段,它能在对话框里跟你聊天还能根据你的兴趣推荐视频。比如你跟它说“想看搞笑宠物视频”,它不仅会推相关内容,甚至会主动问“要不要试试猫咪踩键盘合集?”这种互动感,比传统的算法推荐多了点人情味。

再推新功能!TikTok进入AI新时代?
再推新功能!TikTok进入AI新时代?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有菲律宾用户吐槽,Tako推荐的视频经常和刷到的内容重合,像个“复读机”。更让人在意的是隐私——你跟机器人聊天的记录,会不会被平台拿去“学习”?TikTok说会删除数据,但用户买不买账另说。对比之下 Instagram的AI推荐早就融入了用户的点赞、停留时长等行为,Tako的“智能”显得有点初级。这就像别人家孩子已经会自己解题了你家孩子还得扶着墙走路——起步是有了但跑起来还早。

AI绿幕:5秒生成背景, 1.4亿播放量背后是创作门槛的崩塌

如果说Tako是TikTok在AI交互上的小试牛刀,那2022年8月上线的AI绿幕功能,直接把内容创作的门槛踩进了泥里。以前做视频特效,得会剪辑软件,找素材,调参数,普通人根本玩不转。现在好了 用户只需在对话框里输入“彩虹色的青蛙”或者“赛博朋克城市”,AI5秒就能生成一段竖版背景视频,直接套用。

这功能一出来海外创作者直接疯了。标签#aigreenscreen的播放量冲上1.4亿, 有人用它做奇幻短片,有人用它教画画,连素人用户都能拍出“大片感”。Laura Gouillon这个创作者, 用了100多种AI效果,硬是把个人账号的浏览量干到了114亿——放在以前,这得是专业团队才能做到的战绩。

但热闹背后也有隐忧。AI生成的背景风格太雷同,油画感、赛博朋克满天飞,打开TikTok全是“同款滤镜”。就像十年前美颜刚流行时满屏锥子脸,看多了也腻。内容是多了但“精品”没见涨,AI到底是降低了创作门槛,还是拉低了内容质量?这个问题,TikTok自己可能都没想明白。

AI头像与AI歌曲:虚拟身份和音乐创作,TikTok在赌什么?

这边厢,AI头像功能刚让用户玩得不亦乐乎,那边厢,生成式AI又杀进了音乐领域。2024年1月, 三星在旧金山开Galaxy Unpack发布会,TikTok跟着宣布正在测试AI生成歌曲——用大语言模型Bloom,用户输入一段文字,AI就能谱曲编曲。虽然还在内测,但消息一出来音乐圈炸了锅。

AI头像更直接, 用户上传几张照片,AI就能生成你的“虚拟分身”,可以是二次元风,可以是3D建模。TikTok强调会删除上传的图像,还过审,但隐私问题还是让人捏把汗。有人用AI头像做虚拟主播, 24小时直播带货,据说直播间停留时长比真人高30%;也有人觉得这玩意儿“像游戏皮肤,新鲜劲过了就没用了”。

这两功能的逻辑其实很简单:AI头像让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玩得更嗨”, 增加粘性;AI歌曲则瞄准了音乐创作这个蓝海——传统音乐制作成本高、周期长,AI能帮小众音乐人快速出demo,也能让普通用户“圆梦歌手”。但问题是AI生成的歌曲算不算“作品”?版权归谁?这些问题没解决,TikTok的AI音乐梦,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跨境电商的AI幻想:动态换装、虚拟模特,商家能少踩坑吗?

TikTok的AI功能,跨境电商商家们看得比谁都眼热。想象一下:用户打开TikTok Shop, 点进一家服装店,AI虚拟模特能实时换装,用户输入“黑色连衣裙,腰部收腰”,模特立刻换上,还能看上身效果——不喜欢?输入“换成蓝色吊带”,秒换。这种体验,退换货率会不会直接砍一半?下单率会不会翻倍?

这可不是空想。2023年, 阿里国际站和Lazada已经试水AI虚拟模特,某女装品牌用AI展示商品后转化率提升了22%。动态试衣功能更狠,有数据显示,用户使用AI试穿后加购率平均提高35%。跨境电商最头疼的就是“图片和实物不符”, AI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商家能省下多少模特费、摄影费,又能减少多少退货纠纷?

但现实总是骨感的。AI换装对技术要求极高,布料的垂感、褶皱、光影变化,现在的AI还模拟得不真实。有商家吐槽:“用户试穿AI生成的衣服,下单收到货还是觉得‘不对劲’,再说说还是退了。”而且,AI模特的“表情僵硬”“动作单一”,反而让商品显得廉价。就像用AI生成的美食图片,看着很香,吃到嘴里才知道是空气——噱头再大,不如实打实的好体验。

从Amazon Go到TikTok Shop:AI到底能不能重塑电商逻辑?

说到AI和电商的碰撞,不得不提2018年的Amazon Go。亚马逊在西雅图推出无人售货店,拿了商品就能走,全靠AI识别技术。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未来零售不用收银员了”。后来啊呢?到现在 Amazon Go也没开满全球,反而成了“科技博物馆里的展品”——技术太贵,维护难,用户不习惯。

TikTok Shop的AI幻想,是不是也走在这条路上?动态换装、虚拟客服、AI生成商品描述,听着美好,但落地要钱、要技术、要用户买账。东南亚市场的用户对AI接受度高,但欧美用户更看重“真实感”。有跨境卖家说:“我们试过AI生成商品详情页,客户投诉‘看不懂’,再说说还是老老实实请人写。”技术是工具,不是万能药,商家要是盲目跟风,再说说只会烧钱买教训。

争议与隐忧:AI狂奔下谁在为“失控”买单?

TikTok的AI功能越推越多,争议也跟着来了。2023年, 欧罗巴联盟《人工智能法案》草案里专门提到“生成式AI必须标注内容来源”,TikTok的AI视频、AI歌曲,有没有打上“AI生成”的标签?用户知道吗?如果有人用AI伪造名人视频带货,算不算侵权?这些问题,TikTok的声明里只字未提。

隐私更是大雷区。AI头像需要上传照片, AI聊天机器人会记录对话,TikTok说“会删除数据”,但谁能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过程中不被泄露?2022年,TikTok就因“非法收集用户数据”被爱尔兰罚款3.45亿欧元。这次AI功能上线,要是再出问题,罚款事小,用户信任崩塌了才是大事。

还有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当AI生成的内容泛滥,TikTok会不会变成“AI内容批发市场”?千篇一律的特效、雷同的BGM、模板化的视频,用户刷几次就腻了。就像十年前微博的“转发抽奖”,当时火遍全网,后来主要原因是内容质量差,用户全跑了。TikTok要是重蹈覆辙,AI再厉害,也留不住用户。

未来不是AI说了算, 而是用户说了算

TikTok的AI布局,像一场豪赌——赌用户喜欢新鲜感,赌商家愿意为技术买单,赌AI能解决内容创作和电商交易的痛点。但从Tako的鸡肋, 到AI绿幕的同质化,再到动态换装的技术瓶颈,现实告诉它:AI不是万能钥匙,开不了所有的锁。

跨境电商商家想借AI翻身,得先搞清楚:你的用户需要什么?是花哨的虚拟试衣,还是实拍的产品细节?是AI生成的广告文案,还是真诚的卖家秀?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与其盲目追AI,不如把基础体验做好——物流快一点、客服暖一点、商品真一点,比啥AI都管用。

TikTok的AI新时代,或许永远不会来。但AI和短视频、电商的融合,才刚刚开始。谁能在这场狂奔中踩准节奏,谁就能分到一杯羹。至于TikTok?它得先回答一个问题:用户要的“智能”,到底是“看起来智能”,还是“用起来智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