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直播购物在美国兴起,TikTok是否将迎来巨大的增长机遇

从“看看就走”到“立刻下单”:美国直播购物的意外爆发

去年这个时候, 要是跟美国人说“刷着短视频就能买东西”,大概率会被当成天方夜谭。Morning Consult年初的数据摆在那儿:近80%的美国成年人压根没参加过直播购物,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甚至听都没听过这事儿。可才过去半年,情况完全变了味。蓝莲花研究公司的报告显示, 东南亚TikTok用户里已经有1.35亿人习惯边刷视频边下单,57%的用户直接把“TikTok Made Me Buy It”挂在嘴边——这种消费习惯像野火一样,突然就烧到了美国。

更让人意外的是那些“闭眼入”的案例。今年6月, 美妆圈顶流Jeffree Star搞了场直播,单场销售额直接干到66.5万美元,还没等大家缓过神,另一个叫Stormi Steele的达人两周后就用104万美元的成绩把纪录砸了个粉碎。这些数字不是孤例, 做实体店出身的Anthony Velez今年干脆关掉线下门店,一头扎进直播带货,现在一边在三四个平台连轴转,他透露直播电商的“各项指标”早就甩掉了其他销售渠道几条街。

直播购物在美兴起,TikTok有望迎来巨大增长
直播购物在美兴起,TikTok有望迎来巨大增长

那些被忽略的“信号弹”:从320亿到500亿的市场预判

年初Coresight Research还按老黄历预测,美国2023年直播销售额撑死320亿美元。后来啊到了年中, CEO Deborah Weinswig直接把数字调到了500亿,理由很简单:用户的行为变化比预期快得多。2020年3月到2021年7月, 全球直播电商购买量暴涨76%,转化率比普通购物模式高出十倍——这些数据早就埋好了伏笔,只是没人当真。

美国市场的转变藏在细节里。Naver今年初收购了二手电商Poshmark, eBay悄悄上线了直播购物测试,连亚马逊都在琢磨怎么把短视频和购物车打通。巨头们突然集体转向,说明直播不是年轻人的“一时兴起”,而是真金白银的增长点。反倒是Meta, 今年3月干脆关掉了Instagram的直播购物标签,理由是“用户需求不足”,这操作反而成了反向指标——当Meta放弃时Coresight分析师Weinswig泼了盆冷水:未来在直播领域站稳脚跟的公司,销售额可能增长超25%,提前退出的Meta怕是要错过这波红利。

TikTok的“流量密码”:1.5亿用户的“冲动消费”实验

TikTok手里攥着两张王牌:一是1.5亿的月活用户,二是用户刷短视频时“无意识消费”的习惯。在国内摸爬滚打多年的直播经验,让TikTok比其他平台更懂怎么把“内容”变成“销量”。用户在TikTok Shop里刷着刷着, 看到主播演示产品、展示使用效果,手指一点就能完成下单,全程不用跳出应用——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恰恰是直播购物在美国破圈的关键。

但别急着把TikTok捧上神坛。美国消费者的“冷静”和东南亚的“冲动”完全是两码事。东南亚用户习惯了在直播里“抄作业”,美国用户却更爱做“功课”。Influencer Marketing Hub的数据显示, 虽然57%的TikTok用户会主要原因是视频下单,但超过60%的人会先去谷歌搜评价、去YouTube看开箱。这说明TikTok的直播购物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解决“信任”这个核心问题。

从“试试水”到“All in”:中小卖家的“生死局”

Anthony Velez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中小卖家转型的缩影。传统零售被电商挤压了这么多年,直播带货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Velez透露,他现在直播时“指标”全面超越其他渠道,具体是哪些指标?没细说但“GMV、复购率、客单价”肯定是跑不了的。这些中小卖家没有大平台的资源, 却比巨头更懂“本地化”——他们知道怎么用美国消费者喜欢的语言、场景去带货,比如用家庭聚会场景展示厨房用品,用户外运动镜头推销防晒霜。

但风险同样存在。英国TikTok Shop之前被传要放弃直播带货,虽然官方澄清了但暴露出海外扩张的“水土不服”。美国物流成本比东南亚高30%,退货率高达25%,这些都是TikTok和卖家必须翻越的山。Coresigh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 美国直播购物的“试错成本”是东南亚的2倍,这意味着不是所有卖家都能像Anthony Velez那样“关店转型成功”。

500亿美元的蛋糕:谁在抢,谁在观望?

5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让所有玩家都坐不住了。除了TikTok, 亚马逊在9月悄悄测试了“直播+购物车”功能,允许主播在直播中直接挂商品链接;Instagram虽然放弃了直播购物,但还在短视频里保留“购物标签”;沃尔玛更是直接和TikTok达人合作,让主播在自家仓库直播选品。这些巨头要么有流量,要么有供应链,TikTok的优势只剩下“内容基因”和“用户习惯”。

本地品牌的反应却两极分化。美妆品牌Glossier今年初入驻TikTok Shop, 首场直播就卖了20万美元,但运动品牌Under Armour却按兵不动,市场负责人直言“直播带货在美国还需要教育用户”。这种分歧背后 是对“用户心智”的不同判断——当57%的TikTok用户已经习惯“视频种草”,但只有30%的美国消费者愿意为直播内容付费时品牌方的犹豫完全可以理解。

从“复制粘贴”到“本地再造”:TikTok的“必答题”

东南亚的经验在美国直接“复制粘贴”行不通。东南亚用户喜欢“秒杀”“限量”这类刺激消费的玩法,美国消费者却更在意“价值感”和“个性化”。TikTok今年8月上线了“直播+AR试妆”功能, 就是针对美妆类目;又和本地物流公司合作,把直播商品的配送时间从5天缩短到2天——这些“小动作”都是在解决美国用户的“痛点”。

更大的挑战在“达人生态”。国内直播带货靠“头部主播”,美国却更倾向“垂类达人”。美妆、家居、户外运动每个领域都有细分KOL,粉丝粘性极高。TikTok今年花了1亿美元补贴达人,要求他们“每周至少播3场,每场带5个本地商品”。这种“广撒网”的策略见效很快, Jeffree Star和Stormi Steele就是典型例子,但如何让腰部达人也能赚钱,避免“头部通吃”,TikTok还没找到答案。

给卖者的三条“活路”:别让“机会”变成“陷阱”

想在美国直播购物分一杯羹, 别学Meta的“放弃”,也别学某些品牌的“盲目跟风”。蓝莲花研究公司的建议是:先小范围测试,再决定是否All in。比如先选1-2款“高复购、 低单价”的商品,找10个粉丝量1万-5万的垂类达人直播,两周内看数据——转化率有没有普通电商的2倍?退货率有没有超过20%?这两个指标达标,再加大投入。

“内容本土化”是必修课。别把国内的直播脚本直接翻译过来美国消费者爱听“真实吐槽”而不是“硬广”。有个卖厨房小工具的卖家, 直播时故意把鸡蛋摔在地上,展示产品“防摔”功能,单场卖了3万件;另一个卖户外装备的达人,在暴雨中直播帐篷的防水性能,GMV直接破百万——这些“接地气”的内容,比任何“明星代言”都有用。

再说说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Anthony Velez一边在三四个平台直播,就是怕单一平台政策变动。eBay今年测试直播时突然要求“所有商品必须提供30天无理由退货”,导致很多卖家措手不及。多平台布局虽然累,但能分散风险。毕竟美国直播购物这场“游戏”,才刚进入上半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68.html